42年前的恶评如何悄然影响了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之路?

   日期:2025-01-12     作者:s14ol       评论:0    移动:http://baitong.kub2b.com/mobile/news/1241.html
核心提示:四十多年前,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在发售后备受争议。这部影片在当时

四十多年前,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在发售后备受争议。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到了多方抨击,其中一篇来自已故著名影评人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的长篇评论尤为刺耳。她的负面评价不仅令斯科特感到失落,更让他在之后的数十年中,选择不再关注任何有关自己作品的媒体评论。

雷德利·斯科特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透露,凯尔的评论影响之深远,甚至在他四十多年导演生涯中留下了深重的阴影。他坦言,从那时起,他就再也没有认真阅读过任何关于自己电影的评测。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虽是出于对创作心血的不懈追求,但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在面对严峻批评时的脆弱与无奈。

在凯尔的评论中,她指责《银翼杀手》未能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任何情感,甚至一点同情都没有。她的评价像是在斯科特心中植入了一根刺,让这位电影巨匠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饱受内心挣扎之苦。斯科特将这篇评论裱在了办公室里,尽管它是对自己作品的严酷批评,但是他却把这视为一种提醒。

斯科特的做法并不罕见,许多艺术家在经历过严重的批评后,往往会选择保护自己不再受到外界影响,这种自我封闭往往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专注于创作,而不被外界的善恶评价所左右。但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艺术创作究竟应如何在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之间寻找到平衡?

如今,随着斯科特的新作《角斗士2》(Gladiator II)即将上映,他的这一选择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部续集在影迷和评论界都期待已久,然而斯科特的心态依然如初。他在提到评论时表示,那个时候的负面评论让他明白了“永远不要相信关于你自己的报道,无论是好是坏。”他的话深入人心,反映了一种极致的自我怀疑与坚定的艺术追求。

再回到42年前的《银翼杀手》,这部影片在推向市场后不仅因为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受到批评,更因为它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尽管当年面临重重指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逐渐被重新解读,成为了科幻电影的经典标杆。许多影迷和评论家对它的解读也为其赢得了全新的认同,这正是艺术魅力的所在。

斯科特后来回忆起《银翼杀手》的开场镜头时,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表示,那一幕展现了末日洛杉矶的绝美景象,令他至今难以忘怀。他说:“我觉得那太棒了——去你的,宝琳。”这不仅是对批评的一种反击,更是对自己创作自信的彰显。在艺术的道路上,无法逃避的批评和赞美就如同身边的影子,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

随着《角斗士2》的发布在即,观众和影评人的目光重新聚焦于这位伟大的导演。斯科特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后,依然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无畏的态度,继续在电影行业留下深刻印记。对于他来说,创作的乐趣和挑战远远超出了外界的评判。

所以,究竟是评论“毁了”一位大导,还是他以此为契机,重塑了自己的创作观,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意义?在娱乐圈,批评与荣誉永远都是并存的。斯科特的经历告诉我们,作为艺术家,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风雨兼程中,保持对自我和作品的坚守与热爱。无论外界如何喧嚣,自己才是最值得倾听的声音。都是四十多年前的评论,像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了今天的斯科特与他的电影世界。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