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它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导致相应心肌出现持久且严重的急性缺血,进而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常表现为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的剧烈胸痛。
认清危险因素,提前做好防范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是预防的重要前提。尽管具体危险因素未详尽列出,但结合临床经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家族遗传史等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
识别典型症状,捕捉预警信号
多数患者在心肌梗死发作前会出现预警症状,其中心绞痛最为典型常见:
• 长时间心绞痛:突发持续20分钟以上的心绞痛,既往有过心绞痛的患者症状会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还可能伴有烦躁不安、恐惧或濒死感。
• 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休克、晕倒:少数人无疼痛感受,直接出现休克、晕厥。
• 全身性疼痛:劳累或激动时出现身体疼痛,休息后缓解,疼痛部位多样,可能是肩膀、后背、胃部,甚至牙齿,还可能伴随腹泻。
科学治疗与预防,守护心脏健康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扩张血管、调脂等;心脏再灌注治疗是重要手段,涵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对于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等严重患者,需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外科手术;康复治疗也不可或缺,涉及心理、运动、营养等多个方面。
预防措施同样关键:
• 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水果、蔬菜及全谷类食物,适量饮酒。
• 坚持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脏功能。
• 不吸烟:避免因吸烟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及血栓形成。
• 控制“两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遵循医嘱。
• 定期检查: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早期发现心脏问题。
遭遇心梗勿慌乱,正确应对是关键
若出现心绞痛症状,务必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护车时,让患者静卧,停止一切活动,严禁步行或自驾去医院;在不了解情况时,切勿乱吃药,听从急救电话中医生的指导;家属要信任配合医生。请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心梗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
生命至上,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