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团和京东的外卖大战又升了一级。美团发文称“绝不自营,绝不下场与商家竞争”;随后京东今日发文称“七鲜小厨绝不让商家亏损、绝不让餐厅为平台白白打工、绝不为幽灵外卖粉饰遮羞”。看来,两大巨头之间不仅比拼经济实力,还得比一比“口水战”的实力了。
2025年7月,中国外卖市场迎来新一轮格局变动。京东推出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首周报名量突破6.6万份,日均订单超千单;美团随即宣布"浣熊食堂"搜索量暴涨40倍,双方通过声明隔空交锋。这场看似简单的商业竞争,实则折射出外卖行业15年发展历程中的深层变革——从平台流量争夺转向供应链价值重构,从商家抽成模式转向共生共赢探索。当京东打出"绝不让商家亏损"的旗帜,当美团强调"不自营"的边界,一场关于外卖生态未来形态的讨论正在展开。
一、竞争表象下的战略分野:从流量到供应链
京东与美团的声明博弈,表面是商业话语权的争夺,实则暴露出两家企业对行业本质的不同理解。美团宣布"不自营",强调其作为连接者的平台定位,试图巩固既有商业模式;京东则以"七鲜小厨"切入供应链,通过承担租金、人力等成本,构建"菜品研发-食材供应-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合作。这种差异在数据中得以印证:七鲜小厨首店3日复购率达行业均值220%,带动周边餐厅订单增长12%;而美团浣熊食堂虽实现60%订单增长,但更多依托既有流量优势。
业内分析师指出,京东模式的核心在于重构价值分配链条。传统外卖平台抽成比例普遍在20%-25%,商家还需承担配送、推广等成本,最终导致"为平台打工"的困境。七鲜小厨通过供应链整合,将食材成本降低18%,同时保证商家获得订单收入85%的分成,这种"让利共生"的逻辑,恰是针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手术。
二、幽灵外卖困局:技术创新能否破解行业痼疾?
"幽灵外卖"现象长期困扰行业发展,京东提出的"公开配方选拔""品质食材溯源"等机制,被视为技术治理的创新尝试。其"冠军配方"大赛要求菜品制作过程全程可视化,食材采购信息接入区块链溯源系统,这种透明化操作直击消费者信任痛点。相较之下,美团虽推出"明厨亮灶"监控,但第三方商家执行力度参差不齐,2024年某省市场监管局抽检显示,32%的外卖店铺存在证照与实际经营地址不符问题。
供应链创新的价值在七鲜小厨的实践中得到验证: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食材成本,通过标准化流程减少烹饪损耗,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提升效率。这种模式不仅让中小商家获得与连锁品牌同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更从根本上杜绝了"幽灵厨房"的生存空间。正如某参与报名的厨师所言:"以前我的拿手菜只能在后厨传承,现在通过平台能触达十万消费者,这种成就感远超单纯打工。"
三、中小商家生态位重构:从边缘到中心
七鲜小厨首周6.6万份报名数据背后,是15万中小餐饮经营者的生存现状。某三线城市饺子馆老板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店铺月均外卖订单从300单跃升至800单,但平台抽成和推广费用吃掉60%利润。京东模式通过承担运营成本,使其净收入提升45%,更重要的是,通过"冠军配方"认证,他的猪肉白菜馅配方获得品牌背书,客单价从18元提升至25元。
这种转变印证了供应链创新对商家生态的重构能力。京东公布的"经营合伙人"计划显示,首批300家合作餐厅中,87%为单店或夫妻店,其平均客流量增长2.3倍,食材周转率提升40%。相较之下,美团浣熊食堂虽带动商家曝光,但流量分配仍遵循"付费优先"原则,中小商家实际获益有限。这种差异折射出行业进化方向:从流量垄断转向价值赋能,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
四、行业升级的阵痛与突围:数据背后的冷思考
尽管七鲜小厨初期数据亮眼,但其模式仍面临三大挑战:
规模化瓶颈:中央厨房建设需巨额投入,京东目前仅在北京布局,全国扩张需解决冷链物流、区域口味适配等问题。
标准执行难度:某参与商家透露,平台要求的"每日食材检测报告"增加了20%的工作量,部分夫妻店难以持续配合。
消费者习惯培育:虽然3日复购率高,但7日留存率降至行业均值130%,如何将尝鲜用户转化为忠实客群仍需探索。
美团浣熊食堂虽未直接解决供应链问题,但其"即时配送+预制菜"的组合仍具竞争力。2025年某机构调研显示,35%的消费者选择外卖时最看重"30分钟送达",这恰是美团深耕多年的优势领域。两家企业的不同路径,实质是行业升级的两种探索:京东试图通过重构生产关系实现质变,美团则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效率优化。
五、未来图景:当外卖遇见产业互联网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京东与美团的竞争恰似行业升级的缩影。七鲜小厨的实践揭示:外卖已从"连接人与食物"的1.0时代,迈向"重构食物生产与分配"的2.0阶段。这种转变需要平台具备三种能力:
供应链整合力:如京东建立区域性中央厨房,实现食材采购、加工、配送的标准化。
技术穿透力: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厨房温度、湿度,确保食品安全。
生态共建力:与政府合作建立"阳光厨房"认证体系,与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
值得期待的是,这种创新正在催生新的行业标准。某地市场监管局已开始试点"供应链信用分",将食材溯源、加工规范等指标纳入商家评级。当政策、技术、资本形成合力,外卖行业或将迎来类似网约车、共享单车的监管升级,最终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