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2oc7f

http://baitong.kub2b.com/com2oc7f/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 田媛:借多彩实践活动 助力整本书阅读——基于小学六年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摘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已被纳入《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本文以矿区小南坑小学六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创设阅读氛围、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设计特色实践活动等策略,探索助力学生深度参与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显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为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范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小学六年级;家校协同;阅读素养

【引言】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整本书阅读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强调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整本书阅读存在兴趣不足、方法欠缺、浅尝辄止等问题。为此,矿区小南坑小学以六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通过设计并实施多彩实践活动,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策略,旨在为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营造阅读氛围,奠定整本书阅读基础

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开展,需以适宜的阅读环境为前提。通过阅读空间的创设与阅读规划的制定,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整本书阅读的亲近感,为深度阅读铺路。

(一)创设图书角,构建共享阅读空间

学期初,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好书共分享” 图书捐赠活动,充实 “班级图书角”。学生将个人收藏的书籍捐献出来,形成涵盖文学、历史、科普等多领域的阅读资源库。图书角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由专人负责借阅登记,确保书籍流转有序。课后,学生可随时取阅书籍,在课间等碎片化时间中自由畅游书海。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更在班级内营造了 “人人爱读书、时时可读书” 的浓厚氛围,使阅读从 “任务” 转变为 “习惯”。

(二)制定阅读计划,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缺乏规划易导致学生半途而废。为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速度、书籍篇幅及内容特点,制定个性化阅读计划。具体而言,学生需根据书籍总页数、计划阅读天数及章节分布,合理分配每日阅读时长与内容,并在计划中预留全书回读时间。例如,阅读《小英雄雨来》时,学生需结合书籍章节数量(共6章)及每日至少阅读30分钟的家庭阅读,确定每日阅读1-2章,并标注重点章节需放慢速度精读。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计划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节奏,培养 “有计划、有目标” 的阅读习惯,为整本书阅读的连贯性与深度性提供保障。

二、构建家校协同,强化阅读习惯养成

阅读习惯的培养需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通过整合校内与家庭的阅读时间与资源,构建 “校内引导 + 家庭巩固” 的协同机制,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阅读节奏。

(一)校内精读指导,习得阅读方法

每日午读20分钟为固定阅读时间,教师与学生共读同一本书,现场指导阅读方法。学生需践行 “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原则,通过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悟与疑问、撰写简短心得等方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阅读《童年》时,学生需在描写阿廖沙与外祖母互动的段落旁批注 “外祖母的慈爱与坚强”,并标注 “与自身童年对比” 的思考点。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不当的阅读方法,强化 “猜想、抓关键词、前后文对比、联系生活实际” 等策略的运用,实现 “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 的迁移。

(二)家庭阅读延伸,巩固阅读成果

为延续校内阅读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每日在家坚持阅读半小时,并通过《阅读记录表》记录每日阅读内容、时长、感悟及疑问。记录表由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家庭阅读的真实性与持续性。同时,教师鼓励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通过 “亲子听读”(家长读、孩子听)、“亲子共读”(共同阅读同一内容)、“分角色朗读”(扮演书中人物对话)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例如,阅读《童年》时,家长与孩子可分别扮演阿廖沙与外祖母,通过对话朗读感受人物情感。亲子阅读不仅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沟通契机,更让学生在亲情陪伴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动力。

(三)定期交流分享,激发阅读共鸣

每周一次的 “读书交流会” 是联结校内与家庭阅读的重要纽带。周五交流会上,学生可分享最喜欢的段落、阅读心得或独特的阅读方法。例如,有学生在分享《小英雄雨来》时,结合 “抓关键词句” 的方法,分析 “我们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在文中的反复出现,感悟雨来的爱国精神。其他学生通过倾听与提问,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则在交流中梳理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使个体阅读体验升华为集体智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设计特色实践活动,深化整本书阅读体验

实践活动是连接阅读与理解的桥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探究”,深化对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一)主题读书分享会,梳理阅读方法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组织 “我与雨来共成长” 主题分享会,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分享会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学生交流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如查阅抗日战争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管桦的创作意图,明确 “背景认知是深入阅读的基础”;其次,通过分析书籍目录,梳理 “雨来掩护李大叔”“与敌人斗争” 等核心情节,掌握 “目录梳理法” 在把握故事脉络中的作用;最后,结合课内所学方法,分享阅读中的具体策略,如通过 “猜想雨来是否牺牲”“对比雨来前后行为变化” 等方式深化理解。教师在总结中强调 “阅读前有准备、阅读中有方法、阅读后有反思” 的完整流程,帮助学生构建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论体系。

(二)线上交流互动,拓展阅读空间

依托学校 “学习通” 平台的 “小组” 功能,开展线上读书交流会。学生需录制视频或音频,分享阅读中印象深刻的片段,并阐述感悟。其他学生通过文字评论进行互动,家长也参与其中,在评论区与孩子交流,形成 “学生——教师——家长” 三方互动的格局。线上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使阅读分享从 “课堂内” 延伸到“生活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媒介素养,又强化了家校协同的阅读氛围。

(三)多元实践输出,内化阅读成果

根据不同书籍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具象化成果:

人物画像与关系图:阅读《童年》后,学生为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等人物绘制画像,并附人物简介,通过视觉化呈现深化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制作 “人物关系图”,梳理角色间的亲情、矛盾等关联,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连环画创作:针对《小英雄雨来》中 “夜校读书”“智斗敌人” 等经典情节,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连环画,在绘画过程中提炼关键信息,锻炼概括能力与想象力。

好书推荐卡与书签制作:学生设计图文并茂的推荐卡,写下 “推荐理由”,向同学推荐心仪书籍;制作个性化书签,标注阅读时的感悟或名言,让阅读更具仪式感。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阅读形式,更让学生在 “做中学”“创中学” 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阅读成果可见、可感、可分享。

(四)读写迁移,实现阅读与表达的融合

叶圣陶提出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强调读写结合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情节进行扩写或改写;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评价人物行为,或模仿书中的描写手法进行习作。通过 “读中悟写、写中促读” 的良性循环,使阅读与写作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1.阅读兴趣与习惯显著提升

通过氛围营造与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态度发生明显转变:从 “被动完成任务” 变为 “主动寻求阅读”,每日阅读时长从平均15分钟提升至40分钟,90% 的学生能坚持完成整本书阅读。《阅读记录表》显示,学生的阅读范围从童话、小说扩展到历史、科普等领域,阅读视野不断拓宽。

2.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全面发展

学生逐步掌握 “背景查阅、目录梳理、关键词句勾画” 等整本书阅读方法,能独立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复杂情节。在读书交流会中,学生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体现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提升。

3.家校协同育人效果凸显

亲子阅读的开展使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85% 的家长表示 “通过共读增进了与孩子的沟通”。家长的参与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更形成了 “家校共育” 的良好生态,使阅读成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反思与展望

本次实践验证了多彩实践活动对整本书阅读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的阅读深度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情节层面;二是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量化学生的能力提升。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改进:一方面,加强分层指导,为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另一方面,构建 “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 相结合的体系,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素养。

结论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多彩实践活动则是推动整本书阅读落地的有效载体。实践表明:通过营造阅读氛围、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设计多元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与表达能力。这一实践模式不仅响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践行了叶圣陶 “读整本书” 的教育思想,为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与评价体系,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 “精神养分”。(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  田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baitong.kub2b.com/file/upload/202508/29/125441372.jpg" a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