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EduKnow原创精选的第742篇文章。
2015年至2024年末,全美TOP 2的文理学院阿默斯特学院两百多年校史中,头一回出现了中国籍招生官。
从山东青岛走出的万晓峰博士,既是靠教育改写命运的老留学生,更是美国顶尖学府的 “守门人”:他在圣十字学院、阿默斯特学院担任招生官十一年多,更是阿默斯特两百多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招生主任,任职九年半,带领团队审阅过几万份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申请。他笔耕不辍,为了让中国家庭获得更可靠的信息,在工作之余出版了两本留学畅销书。
万博士是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国际招生主任,带领学院的国际招生录取团队在世界各地为学院搜罗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的国际申请人数翻了三番,录取率降至历史新低。
作为老留学生,他亲历过异国求学的迷茫、求职的坎坷与申请工作签证的波折;
作为招生官,他是美国名校 “守门人” 中的凤毛麟角的中国代表,深知中国学生在申请中的优势与困境;
作为作家,他坚信写作和思考的重要性。
现在转身成为留学顾问,他直面中国家庭,用成长的理念引领学生进入美国大学。
留学生、招生官、作家、留学顾问……多重身份下,他既能精准解读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又能共情中国家庭的焦虑与期盼。

*万博士出版了两本畅销书:《恭喜!你被录取了》(2025年4月出版)和《升学之道:美国大学申请全解析》(2020年4月出版)。
前不久,留学全知道的直播间里请来了这位重量级嘉宾,将这份跨越中西、贯穿求学与招生生涯的经历娓娓道来,拨开美本申请的真相。
中国父母正在被一团「留学迷雾」裹挟,而迷雾的始作俑者,可能是焦虑本身,但更可能是那些看似“专业”的指导。
以下为万博士第一人称的叙述。获得更多深度解析,也请大家阅读万博士新书《恭喜!你被录取了》。这是中国第一本从美国名校招生官视角写给中国家庭的美本申请“秘籍”。
美本申请热潮中
被“迷雾”裹挟的中国家庭
拥有十多年招生经验、见过无数学生的申请材料,现在又作为升学顾问接触学生和家庭,我发现了一些中国学生申请中的普遍问题与误区。
“我孩子参加了某藤校的夏校,发表过论文,为什么还是被拒?” 或者,“我的孩子有完美的标化,很长的活动列表和奖项,会什么没有被录取?”这是我作为招生官经常听到的来自家长的疑问。
在招生官眼里,堆砌出来的看似“高大上”的活动,不如一个个“小而真”的坚持来得更有说服力。
去年一个学生来找我咨询:她在活动列表里写自己拍摄某少数民族的纪录片,获得了一个美国电影节的大奖,而且活动放在了申请中的首位展示。
我观看了那部纪录片,画面堪称完美,很难想象是学生自己操刀而为,更像是专业电影团队制作出来的。
我问她,“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 “为什么关注这个群体?” “为什么去参加这个电影节?”“电影节的评审标准是什么?”
她却支支吾吾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更让人吃惊的是,我还看到托福不到90分的孩子去参与所谓的数学“科研”,发表的论文摘要中的理论和发现估计连数学专业的研究生都得自愧不如。
这背后是家长的默认操作和金钱支持;也是盈利机构迎合家长肤浅和功利认知的商业行为。 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和第三方机构不应该做这种拔苗助长,或者也可以说是“发明”出来的活动。
与此同时,学生自己关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却一无所知,着实让人遗憾。
申请材料中的这种割裂和矛盾,其实并不难被招生官看穿。而当不诚信申请事件越来越多时,搁浅的是所有中国学生的信用。
万博士在上海一所高中与学生和家长见面
很多家长拼命给孩子打造的“独特人设”,在招生官的眼前可能都是平平无奇,尤其是在选择率极低的美国名校。
南极、非洲、亚马逊;科研、论文和拍电影……我们审阅申请时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这些表面光鲜亮丽的活动,探究材料背后学生真实的内核和热情是什么。
好文书的关键不是“做了多大的事”,而是“有多真”。
去年有个非常顶尖的学生,找到我时已经接受了他人的辅导,但在早申阶段没有得到好的消息。 我审阅了他的申请后告诉他,“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申请之所以没有被考虑,很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你的文书”。
他被指导的文书话题是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都喜欢写的运动受伤话题。我看到第一句话就知道最后一句他会写什么。这样的文书想要给申请增色,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听到后感到无比震惊,因为一直辅导他的老师告诉他这是一篇完美的文书,且拒绝帮他重新选题和辅导。
后来,我在审阅他副文书时看到一篇他写的传统中国式育儿方式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性的短篇文章。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这名学生的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有深度的跨文化思考,这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们作为招生官特别期待看到的来自中国学生的思考和故事。
我建议他把这篇文章扩展到650字以内,用作主文书。最终的成品,我看了以后,告诉他,“这是我做招生官有史以来读到的最好的文书”。有了这篇精彩文书的加持,最终这名学生也在常规申请阶段如愿被一所跟他很匹配的美国名校录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们能获取的信息看似很多,但也很杂乱。
很多家长过度关注网络上来源不明的信息和机构的刻意包装,甚至“保录”,而忽视自己孩子的个人兴趣与成长,陷入 “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的同质化竞争。
或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担当起”做父母的职责,去选择一些他们认为正确但却是建立在片面或者误导性信息基础之上的活动。
甚至一些家长听到一些所谓的“内部分享”就好似看到了可以复刻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真经”,最后耽误的却是孩子。
疫情后,还有不少家庭又重新回到 “唯排名、唯就业” 的直观性认知,忽视文理学院等更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模式。
很多中国家庭并不知道,她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国名校,例如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本科学院都是文理学院,但是是扩招版的阿默斯特学院或者威廉姆斯学院,因此想要跟单独的文理学院一样给予每一名学生个体一对一的关注还是很困难。
我在疫情后回国招生时,有个别家长在大学展中向我提问。我在给出答案后,家长却显得将信将疑,因为我的回答跟他们已有的认知是不一致的。
她们更想听到我的答案是在确认她们已有的认知是正确的。这让我感到很困惑:为什么来自招生官的一手信息会被当做“可疑”信息来看待?难道大学官网上的信息也是来“迷惑”家长的吗?
上海公众讲座
在最终申请阶段,其实最重要的是申请的整体呈现。
学生需要用招生官最能看懂的方式,把自己做过的最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分享出来。
这对做了很多同质化活动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和家庭意识不到的一个问题。
另外,招生官审阅申请的时间非常有限。我在阿默斯特学院最后一年,审阅了三千份申请,我需要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分辨出我想看到的信息,并决定是否将学生放到下一轮。
因此,在申请的过程中,如果表述不当,或者无效,很多优秀的申请者会无意识地被自己白白埋没。
我今年辅导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跟他一对一沟通时,我了解到他获得了北京一个非常有含金量的给高中生的学术荣誉,但在申请材料中他却只用汉语拼音写了一下这个奖,没有任何解释。连我看了都要研究半天才知道是什么。
如果这份材料直接递到我前招生办美国同事的手上,他们更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这个原本可以给申请增色不少的经历到最后可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缺的,仅仅是一两句能让招生官看懂的背景介绍。
还有很优秀的学生,在通用申请(Common Application)的活动列表中,把三个活动挤进一个活动中,用分割号隔开,生怕漏了任何「亮点」,却让招生官完全看不出他的兴趣所在。
优秀和最终的呈现不成比例,申请往往会失利,而学生和周围的大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更会加深她们对美本“玄学”的固有印象。
让招生官看到你的样子,
而不是你「被包装的样子」
作为前招生主任,也作为现在的升学顾问,我想告诉家长:美国大学要的不是「完美的申请者」,而是「真实的人」。
我见过太多学生因为“包装过度”而错失机会,也见过不少看似普通的学生凭借“真”脱颖而出。真实和深度,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去追求的目标和坚守的本真。
在阿默斯特学院,我们几年前曾录取过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中国学生。
她来自上海地区,学术表现格外突出,没有任何校外活动,但在校内活动中一直发挥着自己静水流深般的领导力,给周围同学和学弟学妹树立了模范,也让周围的老师们对她赞不绝口。直到我现在去她的高中演讲,她的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提起她还是满脸的骄傲。
我觉得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原本的模样。而现在我们中国留学市场中所倡导的“包装“已经完全背离常态。It is not normal (这不是正常的)。
学生无需用力过猛,追求所谓的“突破性科研” 或成为 “慈善家”,而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社团、课程等,展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与个人贡献(impact)。
从申请中几个关键环节来看,以下这些部分需要尤其关注。
推荐信
推荐信的核心在于由“了解学生的人”撰写,如任课老师、升学指导老师。校长或名人推荐信的作用反而有限,因为他们缺乏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具体了解。
推荐信是能够让学生脱颖而出的非常有力的申请材料。但我们通常在阅读所谓的“成功案例”时只能看到标化和活动这类表象信息,而看不到真正能让学生有区分度的推荐信。
中国老师的推荐信写作通常带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比较含蓄。而符合美国人的阅读习惯的评价方式是直接、用具体实例来支撑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也在给一些中国高中做系统性培训,帮助升学指导老师和任课老师们用更精准、有效的方式来呈现她们的学生。
作为学生,我们要多与老师互动,比如主动提问、交流,让老师深入了解自己。这样也会帮助老师在推荐信中言之有物,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 “学术成就” 和 “个人特质”。
2023年在上海举办的阿默斯特学院和威廉姆斯学院升学指导老师工作坊。做招生官时,每年我都会跟威廉姆斯学院的同事在中国举办针对升学指导老师的工作坊。帮助老师们更精准地指导自己的学生。
标化成绩与GPA
并不是成绩单全A就一定能被录取。在美国顶尖大学的综合评审中,成绩单和标化成绩仅仅是招生办考虑的众多因素的其中两个。美国大学也不会按照成绩高低来录取学生,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来了解。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很多高中的打分机制在市场压力、家长要求、机构施压以及学校本身追逐录取结果的综合“围攻”下经常会出现学生成绩全部是A的情况。极端的还有成绩单全部编造的案例。这让极度看重诚信的美国大学招生官感到无比头疼。
而那些打分严格,有区分度的学校,学生并不会因为成绩单上有B而被美国名校拒绝,反倒我们还是会录取。但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却成为了被各方“施压”的对象。对这样的高中,我们应该把它们保护好,因为它们坚守的不仅是高中本来应该有的底线,更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诚信。
面试与视频文书(Video Essay)
面试原本起到的作用是让大学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但在当下的中国,面试的目的,更多是在验证学生真实的水平和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采纳面试的大学,有的会采用邀请制,例如哈佛大学和阿默斯特学院;有的会接纳所有想面试的学生的请求,并安排招生官、校友、在校生与学生见面;有的也会接纳第三方面试机构的视频等等。
视频文书并不常见,如果有,也是大学的额外要求,来帮助大学从学生自己的视角对他们有更深入和直观的了解。我们中国家庭不需要过度解读类似的政策,更不用去找专业摄制团队来做。
招生官期待的就是学生自己用手机录制即可,核心是要学生自己主动来展示他们最真实状态,比如日常生活动态、轻松的个人表达,避免刻意 “表演”。
奖学金申请
美国大学跟支付能力相关的招生录取政策分为Need-Blind(盲审)和Need-Aware(参考需求)两种。
盲审的意思是大学在做录取决定时不考虑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的决定只基于学生是否足够优秀和有潜质。在参考需求的大学,他们会在做出录取决定时考虑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这跟学校本身的财政预算和对国际学生的财政援助理念和政策有关。
目前仅10所顶尖院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阿默斯特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对国际学生实行 Need-Blind(盲审)政策。阿默斯特学院也是美国第一所采用此政策的文理学院。申请这十所大学不必担心因为申请财政援助而被拒绝。
奖学金政策也分两种,一种是 “Need-based(基于需求)” 和 “Merit-based(基于能力)”两种。美国最慷慨的大学,通常只提供第一种,例如哈佛、耶鲁和阿默斯特学院,而且他们提供百分之一百,不包含任何学生贷款的按需补助。
我离职时,阿默斯特学院81%的国际学生接受按需补助,平均补助金额是每人每年八万四千美金。这能够保证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四年学业,也是最公平的扶持方式。
第二种基于能力的奖学金是我们中国家庭最熟悉的补助形式。这种补助方式与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没有关联,奖励金额也不定,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来肯定学生的成就,希望能够鼓励优秀的学生选择这所大学。与基于需求的补助不同,这种类型的补助并不能保证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能负担得起大学四年的费用。
哈佛大学官网上的财政援助介绍。美国大学官网是得到第一手信息最简单和直接的来源。
父母角色和心态也很重要
在申请中,做自己比试图去复刻别人更重要。
家长要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而不是代替孩子来完成整个过程,哪怕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充满了挑战。如果连这个挑战都不去面对,那还怎么期待未来孩子进入大学和职场后能够有所成就?
家长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能给孩子写文书或者请别人或者人工智能来代写。更不能很功利地去包装活动,或者过度干预孩子地选校和选课。例如,在A-Level的课程体系中还要去校外修多门AP。
说到底,最后读大学的是学生自己,不是家长。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的,是给孩子传递可靠的信息,多听听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辅助不等于代替。
申请是学生人生成长当中的重要一环,虽然这在当下面临申请季的同学和家长来说看起来是天大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旅程而已。
我们的家长也会随着孩子进入大学后,完成这段陪孩子共同成长的体验。
当我们回头望时,真正能让我们记住的永远是家长和孩子之间那些亲密的互动和来自家长的鼓励和爱。家长一定不能让这段旅程成为孩子未来成长道路上要花很多年去克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对诚信的抛弃和亲子关系的创伤,这不值得。
美国大学申请是一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在选择大学的同时,大学也在选择他们认为与大学匹配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学会在整个过程中成就自己,但要坦然面对结果。
兴起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派别斯多葛主义(Stoicism)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我们要关注自身可控部分,接受不可控因素,以美德为核心,在逆境中成长,通过调整心态和活在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图片来源:https://www.culturefrontier.com/marcus-aurelius-stoicism/
这也许就是我们在面对美国大学申请时应该有的态度,无论我们是学生,还是正在为学生操劳忙碌的家长和老师。
我预祝今年申请季,所有同学们都能收到一封以我的新书题目《恭喜!你被录取了》开头的录取信。我希望你们可以用最大的热情,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