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暑假了,我们发现大家对数学“提前学”的讨论越来越热。
按照提前学派的理论来说:先学过一次,到了上课就是复习,孩子学得更扎实。
理想是美好的,可能现实往往是“骨感”的…
在有着近30年小学数学经验的花友@米斯唐 眼里,普通孩子“提前学”,费效比极低。用他的话说就是:
如果不“提前学”,怎么才能帮孩子提升数学能力?
花友指出,学"浅奥"比"提前学"性价比更高——所谓浅奥,也就是在校内难度基础上稍微拔高一点点。
他用这套学习思路培养自己的儿子,成功帮孩子顺利升入重点高中,还借着小学打下的基础,数学成为了他家孩子的优势学科。
今天分享的这个数学学习思路,适合大多数孩子,尤其是数学已经属于中上层的孩子,也许也能“小投入,高回报”。
一起来看今天的分享~感谢花友@米斯唐 !
1
“浅奥”比“提前学”性价比更高
有些人天生适合学习数学——不仅喜欢数学,还长了个数学的脑子,所有的数学概念好像已经长在大脑里面,课一听就懂,题一做就会。
这类孩子属于老天爷追着喂饭的娃,我家娃也很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大多数娃也只能望其项背。
我要讨论的,是具有一定数学能力的普通人。严格意义来说,这个“普通人”其实也不普通。
首先需要具有不错的记忆力,不能今天学会了明天就忘记了;其次还需要具有基本的理解能力,在老师多次讲解之后能基本理解。
这些孩子是我们的基本盘,也是我从教这么多年里,遇到的大多数。
从我家儿子的学习成长经历和我近30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看,这类孩子的数学学习上,不适合提前学,但如果走走“浅奥”这条路,性价比最高。
这里说的“浅奥”,其实就是比校内知识稍微难一点的内容,用市售教材做标准,大概就是《举一反三》的难度。
如果要做市售教辅,《举一反三》这套不错
但也不用从头到尾刷,可以挑着做一做
为什么我反对提前学?
小学的知识其实知识量不多,提前学纯粹是浪费时间。
比如三年级的娃数学学到了五年级,那上数学课的时候你干啥?而且数学的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比还不低,花两倍多的时间去学这些浅浅的课本知识,这不就是浪费时间吗?
“提前学流派”理论上,大家觉得先学过一次,上课就是复习。但这种状态是非常理想的。
实际上很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根本达不到这种状态。
在实际教学里,最常看到的孩子往往学过一遍后,就沾沾自喜,觉得这个学过,上课可以不认真听了,但是一碰到变形题目,就愣住了,不会做了。
尤其是暑假后的新学期,这种情况更明显。
很多孩子会在暑假里提前学下学期的知识,进度慢一点也能学完半本。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一开始上课、做作业后,该错的还是错,差的还是差,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效果。
大部分的孩子,“提前学”是费时又不讨好的。
我们家的孩子明显不属于学霸,我也不愿意他把大把时间拿去浪费,所以从小到大我们没有提前学过。
写数学的孩子,图源网络
反而小学时在“浅奥”上花了很多心思,尤其是三年级开始,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始搞搞“浅奥”,性价比真的很高。
我家当时从二年级结束的暑假开始启蒙,所谓的启蒙也是暑假里做了大概150道有关数学思维的练习题。
为什么这么迟,进展这么慢。
主要还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从三年级开始,逻辑思维略有发展,是时候开始学点数学了。
而且,据我观察,大部分孩子也就是这样的水平,超水平的真是凤毛麟角,真的是千里挑一。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样的人,恭喜你,清华北大有望,但是绝大部分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启蒙数学思维是比较合适的。
儿子在写作业
2
刷“浅奥”也讲技巧
思维的发展是学习的基础,当然学习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当思维和学习匹配时,那就能做到无痛学习。很多孩子学习兴趣丢失,很多是家长造成的,在不合适的时期对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所以浅奥的学习,也是讲方法的。
第一,“浅奥”只做学过的内容。
我带儿子学“浅奥”的目标,是为了让他把数学知识学扎实,所以从没想过“超前”的问题。
把学过的内容难度适当拔高到“浅奥”的层次,特别能检验孩子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学过的这些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个实操科目,一个孩子理解得透不透彻,做题就是最直白的检验手段。如果学的不扎实,概念掌握、理解得不好,做题就能暴露出来。
如果题目稍微变通一下就做不出来了,背后折射的就是概念掌握得不灵活,也往往容易导致遗忘,因为没有真正记住。
比如说像面积的单位,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转化,进率为什么是100;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0…
单位的进率
各个单位是怎么来的、进率如何,如果学不清楚,只是“记住”,过几天就会忘掉,考试一定会错。只有脑子里要真正搞懂为什么,才不怕考、考不怕。
所以很多孩子学得时候好像都会,但是拿到试卷一看,有很多“粗心”丢分,除了可能“真粗心”,也有可能是概念理解得不准确,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这一层原因。
配合扑克牌“玩”一些数学题
第二,克制刷题,只做经典。
从我的经验来看,数学思维启蒙需要一定练习题训练,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刷题,做太多的题目可能会僵化孩子的思维,这个度大家要把握好。
我们家的做法就是,刷题,但不盲目刷。
娃当年开始启蒙时,是我一直带上道的。我们也不想娃把大把时间埋进题海里。尤其是小学阶段,兴趣还是最重要的,抓太紧把人生快乐都磨灭掉了,反而得不偿失。
因为我自己也教数学,有了几十年教学经验,自己也积累了一些题。所以儿子的数学,小学阶段一直做的我自编的一套教材。

给孩子编的思维题封面,这套题我也会在教学时,给班上学有余力的孩子做做
我自己编的教辅分成上册版、下册版、暑假版三册,暑假版题目稍多一点。
但每一册的题量控制在150~180道上下,比市售教材题量少一半,等于在练题量上,我们就是“打着折”在做。
每学期有20周的样子,180道题分解进去其实每周只用练9道题。这9道题我们都放在周末做,时间大概花20~30分钟。
每周9道往前推进,一学期刚好做完一本,而且这些题的内容一定是娃学过的内容。
要是有反复错的知识点直接过点,放它一放,到五年级或者六年级时,孩子的思维又会有一个飞跃,几乎就是手到擒来的。

第三,学思路,不学套路。
小学的东西毕竟比较简单,所以它起的作用都是在很基础很基础的地方,但最后一定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能力。
小学数学很多时间,锻炼的是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鸡兔同笼”这类题,以前是四年级选学内容,现在是必学,这类题对孩子的要求就比较高。

而且往往书本上讲得比较简单,但是考试又很难,所以课后一定要花功夫把“思维”上的训练补足上来。
就拿“鸡兔同笼”来说,这类题其实是有套路的,但是只教套路,孩子是背会、套会的,题型稍微变动就不会了。如果想要真正学懂,考的就是更深层的思维逻辑能力。
比如一般的孩子,通常接触到“鸡兔同笼”的问题,一开始都是先“凑”一下,这是一种方法。
凑数解题法
进阶一点的,就是画图——如果假设全部是兔子,或者全部是鸡,用图形表达出来,然后再分类,这样做就更直观。
再往上,假如这个数字很大了,比如鸡和兔子一共有9560只脚,上面两种方法就都不灵了。
凑也凑不好,画图也画不完,这个时候就要引导着孩子把具象的思维抽象出来,让他们学习固定的解题方法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方程解题
最好是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总结出来,这样印象最深刻。但孩子可能一开始总结不出来,但学习这种思考的思路是最重要的。
只要把这种思考模式发展下去,孩子遇到难题自然就会去寻找办法,然后总结办法,最后应用办法。
如果一开始想不到办法也没关系,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看答案自己反推,也可以看视频、问老师…但最重要的事总结,这一步也是我们“锻炼数学思维”的必要途径。
而且这个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培养。我带儿子小学刷浅奥,就是一个不断训练思维的过程。
最后,给大家一些“小升初”的数学建议…
其实整个小学数学主要还是算术,初中数学主要是代数和几何,但并不代表小学就没有代数的内容。
很多小学的知识,就是在为初中打基础,比如五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六年级的正比例反比例等都是代数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非常成系统,在初中学习之前进行一定的代数训练非常有必要。
比如代数运算熟练性可以通过做公文数学 解决,熟练进行代数运算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当孩子可以熟练代数运算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我选用的材料是市北数学六年级,虽然号称六年级,但上海的六年级是预初,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代数。
我认为他是一本预先学习初中数学的好材料,而且孩子一看六年级,心中的抵触情绪也会小很多。
市北数学
也不用很早准备,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大约在5-6年级开始高速发展,所以最省力的方式就是在六年级时进行训练,孩子学的轻松,废的时间也最少。
有许多知识到了这个年龄,即使你不教他,孩子也可以看着书自己学会,思维到了,学起来可就太轻松了。
其次要重视学习材料的选择,不同的孩子需要选用不同的材料,但是有些共性的问题可以用相同的材料来训练。
最后我认为还是不能完全放弃奥数内容的学习,至少少量的练习题是需要做的。从初中开始,可以适当的加量和难度。
初中是算术到代数的转换关键时期,适当多做题可以加速这个转换过程。但是切忌低水平的重复做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