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1点30分,杭州淘宝卖家王文强,在后台看到了一个“订单贷”的入口,出于好奇,点了一下,输入1块钱,1分钟后,钱到账了。
这1块钱很少,少到利息可以忽略不计。这1块钱,却也有着无法计算的价值。
——它是数字金融史上的第一笔贷款,结束了1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几乎没有金融机构服务的历史。
它也是网商银行(当时是阿里金融)的第一笔贷款。
把钱借给小商家这件事,是现代金融史百年难念的经。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上,诞生过经济学家,也诞生过诺贝尔奖……有无数金融机构前赴后继的探索。
从1块钱的贷款开始,网商银行走了10年。10年后,这家银行累计服务的小商家数超过6800万,这个数据几乎相当于中国所有小商家的1/3。
他们怎么走来的呢?我们在这些故事里,找到答案。
小微金融很苦,但坚持很酷
高嵩,网商银行CIO,10年青春都留在这里。10年最难的时刻是什么?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不是疫情,不是创业初期,而是互联网人声鼎沸的2016年。
从1块钱的贷款到2015年网商银行开业,服务电商卖家这条路尽管也有坎坷,但一路也算披荆斩棘。
网商银行成为中国首家云上银行,倒逼出了阿里云的技术,也催生了日后为行业所通用的“310”信贷模式——3分钟申请,最快1秒钟放款,0人工干预。
然而,到2016年底,刚开业1年半的网商银行就“见顶”了——不管用什么方法,用户量就是不涨。高嵩亲手搭建的核心技术团队有一半人离开。有人质疑小微金融的天花板就这么低,还有人说“开什么银行,还不如回去干小贷公司。”
作为首家云上银行的技术骨干,不少薪酬翻倍的橄榄枝向高嵩抛来。但他决定留下。“电商才占全社会小微的10%,小微金融才刚刚开始。”
黎明一定会来,但黑夜还要多久?不知道。幸运的是,高嵩等到了。2017年2月,收钱码诞生。就像在黑暗里碰壁久了的人扑向缝隙里的光亮一样,他们敏锐地扑上去抓住机会。后来的故事是,收钱码铺到哪,网商银行就去哪——用户量1年涨了7倍。
小微金融很苦,但坚持很酷。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农村这块无人区里找不到方向
但他们决定继续投入
韩文靖,网商银行农村金融团队里为数不多的女生。2016年,她加入这个团队,干了一年,业务毫无起色,投入石沉大海。每次打开农户征信报告,系统返回的都是一行冰冷的文字,“此人无信用记录”。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丢掉工作。农村金融团队非但没被裁撤,反而还在扩员。
农村金融是块无人区?偏要一头扎进去。一年10万公里、绕地球2.5圈的田野调研,换来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地域分布和农时节奏的如数家珍。
有了行业洞察这份底气,县域合作也开始了。韩文婧们用最笨最憨的办法,一个县一个县的去谈。1800多个县域的涉农数据进来了,农村金融终于撕开了一道口子。
韩文靖跟她的爷爷聊自己的工作,98岁的爷爷,一位在农业局干了一辈子虫害防治的老人,写了一封信给她:“文靖今天转到农村金融部门做工作了,农村金融好,利国利民”。
“你们真的要做农村金融吗?”
“这是我们的事业”

彭龙,网商银行农村金融负责人。他做过最“莽撞”的事,就是在面试的时候,当面问董事长:“我是农村来的,你们做农村金融,到底是为了政治交差,还是真的要干?”言外之意,你别骗我。
“农村金融是我们的事业。”董事长回答。彭龙决定加入这个团队。
既然是坚定的事业,那就要有“做梦”的能力。
一个疯狂的想法诞生——脚下的土地数据有了,那能不能用太空里的卫星拍个照,看看庄稼长势怎样,收成如何,农户的信用数据不就有了?
这个被命名为“大山雀”的系统,让农村金融这块无人区迎来真正的普惠时刻——16类农作物有了数字身份,181万农户的辛勤汗水变成了金融活水。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就是这家银行的价值观。对于认定的事,真要干。
让“打飞的”去贷款成为过去式
李网,江苏如皋市人,从2006年开始就成为蒙牛的经销商。
每年中秋和春节的前夕,他都要打飞的,横跨5个省,赶到15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只为获得一笔几十万的备货贷款——按照当地银行的要求,他必须拿到蒙牛品牌总部的经销授权合同才给贷款。
十五年如一日。
打飞的去贷款、专利证不如房产证,在产业链金融发展20年后,依然是很多小微的真实困境。干掉抵押、干掉担保,网商银行希望自己的产业链金融,让李网们打飞的去贷款成为过去式。
大雁系统应运而生。这个系统下,产业链上的小微被视作独立的个体,而非链主企业光环下一串模糊的数字。信用平权的理念与AI技术,牵引小微的信用刻画效率产生10倍级跃升。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也从30%提升到80%。
现在,李网们不需要再“飞”了,但中国的产业链,在“飞”得更高更稳。
创新最难的是超越自己

贾楠,产品经理。在互联网企业,他代表着一类人:名校(浙大)毕业,学数理经济学。笃信数据和算法能够还原真实世界的一切。
2020年,她去了深圳郊区的一家塑料厂,认知被颠覆了——这家塑料厂房面积和网商银行差不多大;网商银行此前能看清的资产,不到实际情况的1/3。
笃信大数据风控,但风控系统的数据见顶。曾经成功的方法论不再奏效,优势甚至成为认知的阻碍。
怎么办?贾楠和她的团队给出的答案是,数据在用户手中,那就把方向盘交还给用户,让他们用自己最熟悉、最触手可及的经营痕迹,证明自己。
点滴经营,皆为信用,百灵应运而生。一份合同、一张发票、一张店铺照片,都成为小微打开融资的通路。今天,有超过800万小微企业通过百灵交材料、涨额度。
创新者突破窘境的方式往往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自我。
创新要解决大问题
更要解决真问题
电商通,一个“微创新”的产品,解决的问题不复杂——淘宝、抖音、拼多多开店,用1个手机收款。它受欢迎的程度超出预期——每3个电商企业,就有1个在用。
在诞生之初,它曾经备受质疑:“不酷,又没用大模型”“没有壁垒,其他银行想抄就抄。”
让质疑声消失的,是他——吴少林,江苏徐州一家电商企业的老板,在10来个平台开了300家网店。为了管这300家网店,他在厂里装了一整面墙的柜子。——每个柜子里都装着一家网店的营业执照、账本、U盾、公章等材料。
电商通几乎为他量身定做,从300个柜子到1个手机管账。
“捡芝麻”的微创新,成为了一个“明星产品”。吴少林没收网商银行一分钱,主动把电商通推荐了身边的1000多个电商商家。
这就是网商银行的创新观——解决大问题固然重要,但更要解决“真问题”。
小微金融这条路不是无人区
而是众人同行

2020年7月,信银理财拿到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40天后,第一支理财产品在网商银行首发。
没有选择大银行,因为“看好互联网代销渠道”。
双方的合作,是一段互相折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网商银行有很多奇葩的要求:行业都在把收益率往高了标的时候,他们要往小了标,展示真实持仓收益率,给小微确定性。
越折磨,却越紧密。信银理财陪着网商银行,一起吃了很多“螃蟹”:布谷鸟系统第一批合作方、小微理财的第一批定制产品……
小微金融这条路从不是独行,而是众人同行。在小微理财领域,网商银行已经合作了23家理财子公司。
不能按下暂停键的小微资金流

2020年1月23日,除夕夜前夕,武汉按下暂停键。那么,什么服务在当时不能暂停?医院、水电煤、外卖……小微金融,同样不能停。
虽然,当时网商银行的员工分散各地,但他们接到的任务是,96小时上线疫情纾困方案——前3个月利息全免,后9个月下调20%利息。
这个项目有个代号——火神山。因为在武汉,也有一个不能停的工程叫火神山医院。4天后,网商火神山如期上线,在湖北地区,180万户小微获得了超2000亿资金扶持。10天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成,3000多位重症病人得到收治。
3月,全国工商联、银行业协会联合网商银行发起助微计划。持续4年,127家金融机构加入。
当线下银行网点关门,作为补充者的网商银行,成为小微经营者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时。你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心存敬畏,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让善良的人被善待
45岁的河南农村妇女李翠利,在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里开了一家卖日用品的小超市。超市的“黄金地段”,也就是卖烟酒的区域,被她辟出来开了一家图书室——微光书苑。周边村里的孩子,都能来免费看书。
为了“微光书苑”,她17年来花掉了40万的积蓄, 5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了出去,有人考上大学,走向更大的图书馆。
在公益小店联盟,像李翠利这样,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人有1600位。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来过网商银行,不会用网商贷,不会用网商银行的理财;他们至今不明白为什么网商银行四年掏钱分摊公益成本,但从无所图。
网商银行的想法很朴素——让善良的人被善待。
为小微企业,开了一家银行——这就是网商银行10年的路。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见了为世界带来一点微小但美好的改变,看见科技与金融能编织出的善意。
10年的时间,网商银行服务的很多客户,经历了从微到小,甚至发展成细分行业生意冠军。他们说,这条路要走下一个10年,甚至更远。
潮新闻 张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