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我又写出了分镜头剧本的第2稿。夏衍向摄制组要了剧本。当时北影已经决定把《二月》列为1963年的重点影片,厂长汪洋提出,一定要“精雕细刻”。不久,夏衍把修改过的分镜头本转交我,并附了一个条:“铁骊同志:这两天实在分不出时间。今晨抽空打了两个‘补丁’,不知妥否?这部片子,估计可能在香港及东南亚上映。为此,字幕上不要把‘萧’涧秋写成‘肖’涧秋。还有,这部片子的片名,我意还是改了《早春二月》为好。点出‘早春’二字比较醒目一些,不知妥否?”
实际上,柔石写“二月”也是春寒的意思,而且《早春二月》听起来也好听,有一种季节的美感。含义是:春天是要来到了,但是春寒仍未尽,比喻中国大的社会时代。我一看,立刻给夏公回信,说这个名字起的很好,马上就改。
拍《早春二月》时,我的工资是一二百块钱。但是《早春二月》的剧本有一些稿费,好像是八百块钱。那时,我住在西交民巷,正好没有沙发,买了一套旧沙发,花了三百块钱。此外,我在四川饭店请夏衍还有我们厂领导一起吃了一顿,花了将近一百块钱,那一桌蛮讲究的,夏衍吃不动,但是他爱吃一点新鲜的。他没有架子。
上官云珠悟性很高
1963年3月,我们先到苏州拍外景。在街道上拍摄时,街道两侧的墙上、屋顶站满了围观的群众。我们只好请公安局、交通局来维持秩序,来了好多警察。有时人群超前涌,他们就用水龙头滋一下,也不伤到他们。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成了重罪,说我拍电影让警察用水龙头对付群众,这是外国的反动政府对游行示威的人民采取的手段。
拍了三个月,老伴给我来信说:现在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再次号召全党全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一下,我犯愁了。后来我想,厂里并没有让我停,我还是坚决拍下去。
《早春二月》是我第一次同期录音。同期录音,拍的条数就要多一点,消耗胶片多一点。要掌握好话筒,话筒的影子进来就不能用了。话筒的杆子要靠着人物上空,在画面外。有时候弄不好,人物站起来的时候,跟没跟好就人了画面。录音师希望他的话筒离发音处非常近,但是摄影师希望离画面远一点,往往有这个矛盾,就要重拍。因为同时录音,机器外面有防音罩,挺笨重的。那时设备比较落后,实际上还是延着过去制作电影的习惯,同期录音的多,配音的少。后来认为同期录音胶片的消耗量大,难度大,拍摄进度也慢,就改成配音了。反正也不增加成本,演完戏以后,演员留下来配音。
南方大部分外景是在苏州拍的,包括船,码头,船走了以后,有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致,那是特意设置的。我有一个构思,是受到中国传统戏的影响:文嫂死了以后,她的邻居来教员办公室向萧涧秋报信。现场人很多,萧涧秋要掩饰自己对这件事的情感,因为有谣言传他跟文嫂有暧昧关系。他正在批卷,听到消息后他把卷纸整好,将笔插进笔筒的时候手有点抖,《十五贯》中况钟批卷时用手抖表现内心的激动。这个就符合夏衍所反对的“直露多粗”。我也学习我们国家第一代、第二代导演的一些东西。不过,我受苏联电影的影响比较大。后来我渐渐看到其他国家的电影,感觉苏联电影画面过于唯美,不如别人的活泼,接受起来比较快。
《早春二月》的成本最多也超不过50万,演员都没有筹劳,只有一点生活补贴。这些演员,我们配合得很好。他们都有一定的水平,与上官云珠合作也很好。她说你让我写人物自传什么的我不会写,反正你只要告诉我,我就给你演出来。这个人的悟性很高,所以她很有成就。你只要告诉她规定情节,她马上就做出来,达到要求,她理解那个气氛。比如说很简单的一个镜头,大全景,文嫂的小孩死了。死了以后,她整理衣服,那个情绪、动作的节奏很准确。这个是你去教演员你都不知道怎么教。上官云珠以前演这种角色很少,但这次她喜欢这个剧本。文嫂和萧剑秋第一次见面,他问:这是李志浩(文嫂的丈夫)家吗?她说你找他干嘛?他说我是他的老同学。她听了不说话了,因为她不好说了,头就低下来,这个情绪准确极了。后来有些人讲:文嫂是不是年岁大了一点?我跟他们看法不同。我说正好年岁大一点,这样子,跟萧涧秋关系的处理就好一点。倘若一个陶岚一个文嫂都那么年轻,不又成了三角恋了吗?
我的记忆力很好,到棚里,到现场拍摄,我是不拿本子的,台词场景我都记得。我拍《早春二月》主要从思想、内涵、哲理、欣赏着手,并不是说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主要从哲理出发。因为当时青年人包括柔石自己,主要的抱负就是要投向什么地方,青年人的出路在哪里?家庭婚姻在他的生活中是次要的。找出路,包括大家族的子女,地主家庭的,或者有钱的家庭的子女,受进步思想影响,也出来参加革命,到延安的也有。
《早春二月》的作者是我们的革命烈士。我原来想,萧涧秋对文嫂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后来破灭了。在电影中我增加了一个小角色——王福生,农村的小学生,他父亲是砍柴的。为什么加这个角色呢?就是萧涧秋在徘徊中途的时候,想到芙蓉镇躲开时事的烦扰,静下心来从事教育,能够对时局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或者对自己有一点益处。后来,王福生的失学给他一个打击。这一笔是我加的。他到芙蓉镇并不是想躲避一切,他找老朋友陶慕侃暂时栖身,也有他的目的。最后,他离开的时候在信中说:受两个打击,一个是文嫂的自杀,一个是王福生的失学。这两个问题他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