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行业  可以  服务  北京  选择  上海  怎么  使用 

铜川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九月健康提示

   日期:2025-09-01     移动:http://mob.kub2b.com/quote/2070.html

九月铜川市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空气干燥,但仍需警惕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应重点做好感染性腹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水痘、流行性感冒(流感)、肺结核、猩红热等病种的防护工作,同时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和肠道疾病。

1.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引起。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即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手或物品经口进入人体。秋季气温变化大,食品保存不当易滋生微生物,人群普遍易感。

建议:(1)注意饮水安全,不喝生水,饮用水煮沸或使用消毒处理水。(2)严格食品卫生,食物煮熟煮透,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尤其肉类和海产品;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3)勤洗手,饭前便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4)避免接触患者,患者餐具、衣物应单独消毒处理。(5)保持环境清洁,垃圾及时清理,防止苍蝇等媒介传播。(6)增强体质,合理饮食,减少暴饮暴食。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咳嗽、乏力、浑身疼痛等,重症可导致肺炎。秋季气温降低,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可能延长,需持续关注疫情动态。

建议:(1)做好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处佩戴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至少1米)。(2)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触摸面部。(3)加强室内通风,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减少密闭环境聚集。(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隔离,避免带病上班或上学,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5)关注官方疫情信息,避免传播谣言,科学应对。

3.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如咳嗽、打喷嚏)或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常见于儿童,症状包括发热、全身性斑丘疹和水疱,可能并发皮肤感染或肺炎。该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约10-21天,秋季因学校开学等因素,易在集体环境中传播。

建议:(1)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儿童满1岁后及时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成人未感染者建议补种。(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避免用手接触口鼻,以减少病毒侵入风险。(3)减少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密闭教室、商场等,患者需居家隔离至所有皮疹结痂干燥。(4)加强室内通风,每日开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相对湿度40%-60%,以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4. 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喉咙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秋季进入高发季节,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

建议:(1)接种流感疫苗,秋季优先接种,尤其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3)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聚会。(4)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力。(5)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6)保持环境清洁,并定期对门把手、桌面等常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5.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需警惕)、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等,重症可能累及肺外器官。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及密切接触者风险较高。9月开学后,学校等集体场所人员聚集性增加,室内活动增多、通风减少,加之秋季气候转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上升,需重点关注校园和家庭防护。

建议:(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人员密集场所科学佩戴口罩。(2)加强室内通风。教室、办公室、家庭住所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3)增强免疫力与健康监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出现长达2周及以上的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学校/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并做好病例管理。(4)落实病例管理与环境消毒。确诊病例应遵医嘱,保证全程规范治疗,直至痊愈,避免传染他人;对教室、宿舍等场所可定期开展紫外线消毒或空气净化。(5)强化高风险人群防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建议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学校需加强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防护意识。

6.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常见于儿童,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和“草莓舌”,秋季学校开学后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建议:(1)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并隔离治疗,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至少24小时(或医生指导)。(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3)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尤其儿童在疫情高发期应避免集体活动。(4)加强室内通风,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5)增强免疫力,均衡营养,适当锻炼,预防继发感染。(6)如有接触史,注意观察症状,必要时预防性用药(需医生指导)。

7.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如蚊、蜱、蚤等)传播的一类疾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通过媒介生物的叮咬或接触传入人体。常见包括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传)、疟疾等。该类疾病一般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肌肉关节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出现出血倾向,甚至危及生命。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蚊虫叮咬(如伊蚊传播登革热、按蚊传播疟疾、库蚊传播乙脑等)和蜱虫叮咬(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群普遍易感,野外作业人员、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应加强防护。9月迎来开学季,暑期外出旅游的居民陆续返回,外地学生也集中返校,人群流动性增大。加之当前环境中蚊媒孳条件依然存在,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持续存在,需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建议:(1)清除媒介生物孳生环境。及时清除室内外各类无用积水,翻盆倒罐,清理废弃瓶罐、轮胎等容器,防止蚊虫滋生;定期更换水生植物容器内的积水;整治环境卫生,清除杂草、落叶和垃圾,减少蜱虫、蚤类栖息场所。(2)加强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袖口,防止蜱、蚊侵入;裸露皮肤可涂抹驱避剂;避免在蚊虫活跃高峰期(如黄昏和清晨)在草丛、树林、水边等环境中长时间逗留。(3)强化物理阻隔和化学防治。家庭应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必要时可使用电蚊拍、蚊香、气雾剂等灭蚊防蚊产品;对庭院、小区公共环境,可适时开展灭蚊、灭蜱等消杀工作。(4)倡导健康行为与健康监测。从虫媒传染病流行地区返回人员,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和旅行史;接触家畜、宠物及野外动物时注意防护,防止蚤、蜱等媒介传播。前往疟疾、登革热等流行地区的旅行者,可提前咨询专业机构,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服药或其他防护措施。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2070.html     企库往网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