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
精神养生
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要疏调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的状态,从而使心神得养。
起居养生
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精力充沛。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
饮食养生
夏季的饮食,重在清心。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具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为主,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具有清热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西红柿、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等。夏季西瓜、西红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通过饮食调配,既可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营养损失,又能有效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益于调节体温、消除疲劳。
生活及着衣方面
夏季三伏时节,由于湿气太重,人体的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夏季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最容易受风寒雨露侵袭,因此,晚上不宜在室外乘凉过久,要保持居室干燥卫生。衣着方面要单薄一些,衣服应勤洗勤换,勿穿湿衣、汗衣。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以防暑湿伤身。
“冬病夏治”三伏贴
名医名科
三伏贴是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进行的外治法。在夏季伏天,人体阳气旺、腠理开,通过穴位敷贴中药刺激,可有效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功效。对一些多在冬天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关节病变、慢性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连续敷贴数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主治病症
“冬病夏治”三伏贴
1.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虚寒感冒。
2.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
4.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痛、肩颈痛、腰痛。
贴敷方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
每次药物贴敷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儿童、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1-4小时)。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在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的上午(此时阳气生发,施术为佳)各贴药1次。可加贴伏前贴和伏后贴。
禁忌症
“冬病夏治”三伏贴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冬病夏治”三伏贴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两岁以下婴幼儿。
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三伏贴
1.一般对小的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2.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天气炎热、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
3.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
4.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
5.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患者在贴敷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7.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和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8.在取下贴敷剂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内容来源/肝脾胃病
初 审/毕航奇
复 审/罗宗键
终 审/郭家娟
医院地址
经开院区: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街185号
治未病(慢病管理中心)、针灸推拿中心:长春市工农大路工农南胡同177号
二道分院:二道区东河东路4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