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强签“霸王条款”?
7月销量破3万
小米汽车又有新闻。
据新浪科技8月4日消息,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购买小米汽车交付定金后,被销售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否则面临订单取消、定金不退的风险。
有用户表示,自己的订单因未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被标注为“违约”,5000元定金面临被扣的风险;还有用户提到,小米汽车App显示车辆还有22周-25周交付,但销售就已发来尾款支付通知,明确告知逾期未付将被视为放弃订单。
▲有网友吐槽小米汽车霸王条约,图源网络
据小米汽车购买协议,用户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需要支付全部剩余款项。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等情况随时通知用户支付余款。未按期足额支付或拒绝支付余款的行为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并解除本协议,且已支付的定金不予退还。
该条款是购车过程中“必须要同意”的,否则无法完成购车流程,有多位消费者质疑此为霸王条款。
但同时,小米汽车官方公众号曾明确表示小米支持验车后再付尾款,但建议用户提前办理相关手续,方便到店后减少提车等待时间。
综合来看,多数用户的反馈集中在“车辆到店后被要求先付尾款再验车”这一环节。不过,也有少数案例显示,部分用户在车辆尚未生产或交付周期仍有数月的情况下被要求支付尾款。
对此,“三言Pro”致电小米汽车客服,客服确认存在“车辆下线后通知支付尾款”的流程,但对于是否允许验车后再付款这一关键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答复;针对“车辆未下线即要求付款”的极端情况,客服表示“需以交付专员的具体通知为准”,未直接否认该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而关于提前付款后若发现质量问题如何处理,客服仅强调“提车时可现场检查”,但未说明提前付款后发现问题的具体解决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近期交付量正快速攀升。8月1日,雷军披露,今年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3万台,环比增长20%,同比激增200%。
面对海量订单,小米开启了一场制造体系的极限挑战。亦庄工厂内,设备连轴运转逼近极限产能,每76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一期工厂年设计产能15万辆,通过双班倒模式月产能飙升至2.4万辆左右。
但在市场表现亮眼的背景下,交付流程的细节争议更显关键,高销量意味着用户基数扩大,任何流程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理想SUV撞赢重卡争议继续
股价下跌超27%,丢掉销冠地位
关于“与卡车碰撞测试”的争议至今不息。
8月3日晚,中国汽研就理想i8测试发声明函称,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车辆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公司根据搭建交通事故场景的需要,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壁障车进行测试。
同晚,官方微博发布《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表示,本次测试委托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执行碰撞测试,测试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测试结果也不应被解读为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论断。
▲理想汽车发文回应,图源网络
7月29日,理想汽车在新车i8的上市发布会上播放了与重卡碰撞测试的视频,视频显示重卡被撞得“身首分离”,而理想i8表现良好。这一测试结果引起网友质疑:2.6吨的SUV使8吨的重卡“身首分离”是否符合物理常识?
由于视频中的卡车方向盘未打码,网友认出是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
一天之后,7月30日,乘龙卡车迅速在官方账号中对此事作出回应,称 “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表示法务部门正在处理此事。
连续4天,乘龙卡车都发布官方海报“内涵”理想,其官方抖音账号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原本仅有三十多万粉丝的账号,如今已经涨粉至42.5万,视频点赞量也从过去的数百个,飙升至数万个。
另一边,伴随事件发酵,理想汽车股价不断下跌,截至发稿,理想汽车港股股价较今年最高点已下跌超27.3%,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个人抖音账号则成为这场舆论风暴的“重灾区”。
其中,7月29日,理想汽车i8发布当日,美股盘前一度因新品发布上涨6%,但开盘后形势急转直下,当日收盘下跌6.20%;7月30日的港股市场中,理想汽车早盘大幅低开,最终收盘跌幅达12.84%,市值在一日内跌至2237亿港元,跌去近330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理想汽车发布的交付数据显示,7月份交付新车3.07万辆,较上年同期5.1万辆下降39.74%。
据“长江商报”,理想汽车交付量已连续两个月下滑,而且前7个月公司交付量达23.47万辆,较上年同期24万辆下降2.21%,丢掉“销冠”的地位。
同时,有消息称,理想汽车正不断下调2025年的交付目标。
智驾大整合,涉及规模3000人
未来将只有一个团队
8月4日据“21汽车·一见Auto”消息,吉利控股集团近期对吉利系内部智驾公司、团队进行了一轮大整合。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以及旷视旗下的智驾品牌“迈驰智行”,将一同合并进入三方合资公司——重庆千里智驾。
接近吉利的高级别知情人士透露,吉利在上周五下午面向高级别员工召开了一次誓师大会,明确提出吉利未来只有一个智驾团队(即千里智驾公司),除开极氪的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的智驾团队也将整合进新的公司。当前极氪团队有将近1500人、吉利研究院将近1000人,加上迈驰智行的500人团队,完成合并后,重庆千里智驾团队将达到近3000人的规模。
但大会没有明确更多合并细节。“千里智驾公司内部,各个领导具体的任职还没有公告,估计要等极氪智驾团队所有员工转岗成功之后才会公布。”上述知情人士说。据“21汽车·一见Auto”获悉,极氪所有智驾员工的转岗将在8月15日之前完成。
另据 StrongerTang报道,吉利智驾大整合,极氪智驾团队整体并入到千里科技,智驾团队员工可选择转岗到千里科技、吉利研究院等,暂时不整合。
▲吉利旗下汽车,图源网络
报道提到,此次调整直接影响的人员数量,包括极氪约1300人,smart约100人,工作地点、薪资待遇保持不变;极氪是7月30日全员大会通知的,直接签约千里科技,不需要面试。
报道还称,smart智驾员工可以选择签约千里科技、吉利研究院,但都需要面试(面试难度不大);对于不愿意签约的员工,大概率n+1补偿。
资料显示,千里科技前身为力帆科技,1997年在重庆成立,以造摩托车起家。2020年,力帆科技因债务问题进入司法重整。2021年,力帆科技引入重庆两江新区、吉利及社会资本,公司将证券简称由“力帆股份”变更为“力帆科技”。2022年,吉利入股力帆科技并共同成立,接入吉利旗下出行的B端定制车业务。
这一动作距离六月底曝出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加盟千里科技的消息,仅过去一月有余。
如今,吉利将极氪这一庞大且成熟的智驾团队整体注入千里科技,意图昭然若揭:千里科技已非普通子公司,而是吉利体系内对标华为“引望”模式的、统一的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平台载体。
今年3月,吉利才发布了“千里浩瀚”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将智驾系统覆盖至吉利系15万至50万元级市场。
在高阶智驾,吉利目前还缺少一个可以独当一面、冲锋陷阵的尖子生。而外界普遍认为,重复造轮子,以及“孩子多了内部爱打架”,是吉利新能源不顺重要原因之一。
传李嘉诚拟打折卖香港“婚房”
降价抛售内地楼盘,套现超368亿
港口业务出售遇阻之后,李嘉诚加快甩卖国内项目。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长江实业旗下和记黄埔地产向香港买家推介大湾区四城项目,涉及超过400套房源,总价在40万元到800万元,具体包括广州逸翠庄园、东莞海逸豪庭、中山泷珀花园、惠州泷珀花园,折扣约四到五折。
四个楼盘都是“老盘新卖”,距离首次开盘最长相隔时间长则有十三年,短也有六年。具体来说,广州逸翠庄园首次推售是2012年,东莞海逸豪庭为2013年,中山、惠州两个项目均为2019年。
在此之前,李嘉诚家族出售内地地产项目的例子更多。这些被卖掉的资产有个共同点:全是中心城市黄金地段的商业项目:
今年5月,北京朝阳区东四环的御翠园项目进行7折抛售;2022年,上海世纪盛荟广场转手套现21亿元,以超过40亿元的价格向融创中国出让大连(楼盘)西岗项目;2021年,出售成都南城都汇项目,套现38.11亿港元;200亿元卖掉了上海陆家嘴的“世纪汇”综合体,这也是李嘉诚在内地出售的最大一笔物业;2014年,李嘉诚以39.1亿元卖掉了重庆大都会;2013年,卖掉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入账30.3亿港元……
8月4日,话题“李嘉诚连香港‘婚房’也打算卖了”登上热搜。
市场上流传,李嘉诚计划将自己的“发财屋”——香港深水湾道79号豪宅打折出售,估价65亿港元,按照网传的50亿港元报价,相当于七七折割让。
据悉,该豪宅项目,由李嘉诚于1963年以63万港元买入,用作婚房,后经多次重金投入改造而成,不仅是李嘉诚的家族故居,更是香港地产界的传奇地标,见证着李嘉诚从一个普通商人,一步步成长为华人首富的辉煌历程。
▲红圈为李嘉诚香港豪宅所在,图源网络
然而,如今这座豪宅却被挂牌出售,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李嘉诚对香港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或者是他个人资产的重新配置。也有人称,李嘉诚此举是为了全面撤离香港,将全家迁往加拿大。
对于这些传言,李嘉诚本人并未作出正面回应。
仅一人加班,创始人怒吼
全员裁员?硅基智能否认
硅基智能“全员裁员”出现了“反转”。
6月初,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群聊里,创始人司马华鹏突然发声,表示:“各位,昨天我去看研发,只有徐超一个人在加班,公司今天已经做好了全员裁员的计划,算法给港科大和清华做,工程化留几个骨干,其他的都自寻出路,硅基养不起这样的团队,请大家见谅。”
▲网传司马华鹏的发言,图源网络
有接近硅基智能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证实了这一截图的真实性。
公开资料显示,硅基智能的主要业务为企业级AIGC数字人解决方案,自2017年成立以来被外界视为行业新贵,仅用两年时间就吸引腾讯、红杉中国、招银国际等重磅资本连续注资,估值一度突破30亿人民币。
公司员工最多时曾接近200人,办公楼常年灯火通明,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今年6月,公司刚刚拿下数亿元D轮融资,投资者是嘉兴高新区产业基金,同时获银行数亿元授信。
本以为是一场“回血”,没想到高管群里接连传出“全员裁员”的消息,市场议论纷纷。
8月3日,硅基智能在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过去一周,硅基智能服务平台遭遇来自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超200万次恶意攻击,同时也面临了部分自媒体的无端造谣与恶意攻击,对此已于周日下午在南京公安部门正式报案。
硅基智能表示,2025年将重点布局杭州、嘉兴、香港、新加坡等地,预计全年新增岗位数百个,2026年将达到新增数千人的扩张节奏,疑似辟谣裁员传闻。
硅基智能强调,目前公司账面现金可支持120个月以上的工资发放,同时拥有近亿元规模的算力硬件资产。
“2025年上半年,公司超额完成销售目标,盈利能力逐步增强;下半年刚刚开始一个月,我们已锁定超3亿元的AIGC订单,并将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心’在浙江等地落地。同时,新加坡、香港的出海团队也已初具规模。”硅基智能说。
(本文由无冕财经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IT之家、每日经济新闻、财通社、新浪科技、科创板日报、上海证券报、长江商报、三言Pro、源媒汇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