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探照灯好书
6月科技和新知书单
探照灯好书榜由探照灯书评人协会主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由资深媒体人张英、阅读推广人刘羿含等人发起成立,经过二十六位评委专业审读,每月评出10个月度好书分类榜单,在出版界、传媒界有一定影响。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5年6月十部科技和新知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QQ阅读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犀牛》
[德]洛塔尔·弗伦茨 著
韩嫣 译
北京出版社
2025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费多(诗人、作家)
在这本科普著作中,犀牛具有双重的象征:一是“宽容的厚皮动物”,二是“盛怒的怪兽”。因此,这本书不仅是生物学的,也是文化学的。而个人叙事的加入,更让本书有一种“溢出感”。
中文原创 | 科技&新知 | 国学普及
《了不起的汉字》
黄德宽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书评人、资深媒体人)
当下讲汉字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是抄撮成书,作者们做的主要工作,不过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加入神秘主义倾向,试图从汉字中挖掘出惊天的大学问来,以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优势何在”等之问,可惜至今也未能实现系统化。
类似的工作,自宋代王安石便已开始,他不满儒家经典,认为造字法中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如能破译,就能将既往的知识串联成整体,补足经典中遗漏的内容。王安石另辟蹊径,因宋人在佛老哲学的压力下,试图建构儒家自己的哲学体系,则前贤经典完全不够用,只好神话汉字。从结果看,类似的工作多属强作解人,王安石便搞出“波,水之皮”等笑话来,被苏东坡嘲为:“如此说来,滑竟是水之骨?”越会通,知识越碎片化,到后来,只剩下“盲目的自信”和“想当然”。近代以来,在西学东进的冲击下,儒家左右支绌,许多人重拾对文字的幻想,但这种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假装是真理的方法,实在已难适应现代社会。
作为专业学者写出的书,本书的显著优点在两点:一是言之有物,不夸张,不玄想,偏重史论而非经学,其中的扎实感是坊间急就章无法相比的;二是深入浅出、方便易读,适合普通读者。全书由多篇介绍性文章组成,从汉字书写史,到汉字魅力的构成,到如何给古老汉字注入活力,乃至《说文解字》与汉字解释学的关系……涉猎极广,但始终围绕着现代人的真实关切:汉字还有明天吗?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它?传承它的意义何在?键盘时代,提笔忘字渐成常态,汉字面临巨大挑战,本书试图重新唤起普通读者们对古汉字的敬意和理解,成为保护汉字文化的践行者。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鸦》
[德]科德·里希尔曼 著
马琰 译
北京出版社
2025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在《鸦》中,科德·里希尔曼以五大洲的田野观察为经纬,系统梳理了二十种鸦科鸟类的生态习性,追踪了这只黑羽生灵在人类文化中的象征轨迹。以深邃的视角剖析了鸦在人类文明中的符号嬗变——从北欧神话的灵鸟,到中世纪的邪灵化身,再到现代文学与哲学中的寓意重构。“鸦”这一意象在文明进程中的流动与变形,被赋予了复杂的认知、伦理与存在维度。所以,里希尔曼将神话、文学、图像、哲学及生态知识织入一体,通过“鸦”的隐喻,展开对死亡、智慧、他者性与生态关系的深刻思辨。本书是一部动物文化史,也是一场围绕人类如何以想象塑造世界的精神考古,这不仅是鸟类学的关键之作,更是一本能够唤起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之书。

中文原创 | 科技&新知 | 科普
《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理论》
苗千 著
商务印书馆
2025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科学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更是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的澎湃动力。在《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理论》中,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苗千化身科学探索的引路人,与顶尖科学史家、科学家携手,为我们徐徐展开科学飞跃改变人类思想面貌与历史进程的宏大画卷。
从牛顿力学开启科学革命的新纪元,到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重塑人类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知,再到复杂性理论、现代宇宙学等前沿领域的深度探索,本书以生动笔触串联起复杂科学原理,融入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通过与科学大家们的对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理论突破认知边界的智慧与勇气。阅读这本书,不仅能让你理解科学的本质,更能带你体悟科学发展背后的曲折与辉煌,领略科学如何以思想之力,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科学的走向,以及人类在科学浪潮中的命运与抉择。

翻译 | 科技&新知 | 自然
《橡树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种的自然观察》
[美]道格拉斯·塔拉米 著
宋以刚 译
商务印书馆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羿含(资深媒体人、阅读推广人)
如果你以为《橡树的一年》只是一本教你如何辨认橡树叶和橡果的科普书,那就大错特错了。道格拉斯·塔拉米,这位既懂昆虫又懂生态的科学家,把橡树变成了自然界的超级舞台。在他的笔下,橡树不再是静静伫立的绿色背景,而是无数生命轮番登场的热闹剧场:毛毛虫在树叶间开派对,鸟儿在枝头上演生存大戏,真菌和腐生生物在树根下忙着分解与重塑。每一页都让你看到,一棵橡树如何串联起城市、动物、气候,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大本营。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看树”的意义。塔拉米用幽默又犀利的语言,告诉你:观察一棵树,绝不是只盯着树皮和年轮,更要看到树上的“社交网络”。原来,昆虫和鸟类的命运,竟然被少数几种本土植物牢牢牵引;原来,城市绿化里的一棵橡树,可能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支点。读完此书,你也许会忍不住走到街头巷尾那棵不起眼的橡树下,重新认识它的“朋友圈”。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蜗牛》
[德]弗洛里安·维尔纳 著
薛婧 译
北京出版社
2025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蜗牛是一种缓慢的动物,《蜗牛》是一本安静的书。
我们的动物书写多是借物抒情,讲“物我合一”,但这“物”往往只是“我”的影子。也因此,微小、缓慢、无声的蜗牛,在东方的传统文学中基本缺席。直到1979年,《蜗牛和黄鹂鸟》随着台湾校园民谣进入流行文化视野,慢和坚持合体,蜗牛化身励志符号。二十年后,尚未出道、寄人篱下的周杰伦直接把少年人的自我奋斗写进了《蜗牛》,“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在马特斯&赛茨出版的“动物肖像”系列中,最吸引我的还是这本《蜗牛》。作者观察它的触角、壳的纹理、爬行的痕迹,记录它如何在玻璃上留下细线,以及它在夜晚缓缓爬过菜园,啃啮那些被人丢弃的叶子。
这种写作立场,延续了西方博物学传统中对“及物性”的坚持:观察万物——不为“我”所用,也不为“我”所喻,而是认真地看见它、记述它,承认它独立于“我”的存在。这本书之所以成立,不是因为蜗牛象征了什么,而只是因为它被“完整地看见”。

中文原创 | 科技&新知 | 博物
《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半夏 著
商务印书馆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市集虽然只是自然万物的博物馆,或者歇脚地,但市集比自然多了人间味烟火气的日常。尊重自然的微小天真,也要把人放在其中,而不是故作姿态的,以人之卑微神话自然,这是半夏《在市集》及其博物志写作意义之一。半夏的写作提醒我们,要警惕生态文学或者自然文学可能通向的“邪僻”之途。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衰老之谜:解码脑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
[英]劳伦斯·J.惠利 著
孙晓宁 王赫男 严仕达 杨子仪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宋晨希(书评人,历史作家)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疾病情况、心理和生理状态不仅是老年人个人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根据统计,阿尔兹海默(老年痴呆病的一种)在65岁以上的发病率多达5%-10%,85岁以上甚至达到30%-50%,其发病率值得每一个人重视,了解它的病因和防治办法,对家人和自己都将有巨大的益处。
本书并非专业的医学研究,而是一本科普读物。作者是英国资深的脑老化与阿尔滋海默病的研究专家。本书从大脑老化问题的形成原因开始讲起,通过详细、严谨的临床试验,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大脑衰老的原因是因为额叶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阿尔茨海默病也与遗传、环境、教育水平和社会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作者还分析了大脑损伤的主要表现,如记忆力下降和推理能力的减退,让我们在了解机制形成原因的同时,也有助于帮他人和自己自查大脑的变化。
此外,作者单辟一章论述情绪老化,让我们看到情绪生活对老年人大脑的影响,最后,作者也给出了降低痴呆风险的办法和预防手段。
本书可谓是一本精彩的医学科普书,阅读本书不仅能知阿尔兹海默症形成的所以然,还能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提醒我们关注老年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

中文原创 | 科技&新知 | 科普
《万物有性?生物学视角下的“性”学课》
白书农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张英(资深媒体人、探照灯主编)
《万物有性?》是白书农教授以生物学视角探讨“性”这一主题的科普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从生物学角度定义“性”的本质,追溯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出现,揭示“性”并非人类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等各类生物之中。第二部分聚焦于生物世界中的性别分化与性行为,细致剖析了多细胞生物如何通过体细胞分化保障异型配子的形成,以及性行为在生物个体与群体中的功能。第三部分则以颠覆性的视角,梳理人类性观念的起源与演变,提出去“人类中心化”的观点,将“性”放回更广阔的生物学语境中加以审视。
书中不仅涵盖了婚姻、爱情、性快感、同性恋、男女平等等社会敏感议题,还将生物学、社会学和哲学融为一体,打破传统认知边界。白书农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性”的本质与意义,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中文原创 | 科技&新知 | 文化普及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谭夏阳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5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宋晨希(书评人,历史作家)
在没有即时通讯的时代,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大多靠书信交流。作为支付邮费的凭证,每张信封上都会贴有一张精美的邮票。邮票的图案设计各异,具备美学价值,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群收藏邮票的爱好者——“集邮客”。
现在已鲜有人知,每张邮票从内容选定、遴选设计者,再到图案设计和印制发行,要经过反复的商讨,漫长的筹备。小小的邮票背后,是一群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有些人物形象(如关汉卿的肖像),甚至收录进了我们教课书,成为“标准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本书作者,仅有十岁的谭夏阳便痴迷了上了集邮和写作。本书是他花费二十年,在《读库》连载文章的集结,书中包含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六个主题,既讲了相关邮票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印刷背后的曲折与艰辛,也言简意赅介绍了相关主题的人物、故事,同时还带领我们鉴赏邮票的设计风格。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介绍了澳门、香港甚至海外发行的相同主题邮票的设计风格,以互鉴的方式,评价不同地域邮票设计的得与失。
这些精美邮票的设计者,均是当时一流的设计师甚至艺术家。例如,在设计名著主题时,设计者都会将所有故事烂熟于心,虚心请教学者、专家,甚至到作者生活的地方,或者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实地采风。为了绘制出最传神的京剧名伶形象与动作,他们频繁请教京剧名家,反复观看相关剧目,从中选定名伶在舞台上最精彩、传神的动作和神态。很多邮票设计者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时间,才能完成一套邮票的设计工作。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阅读本书,可以领略到何为匠人精神,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欢迎读者关注“探照灯好书”微信公众号,留言、点赞、点“在看”并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支持你喜欢或者想读的作品。
值班编辑 | 海天湖
值班主编 | 顾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