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可以  哪些    选择  百度  怎么  行业  服务  上海 

何天平 | 新闻何以“游戏化”:数字时代新闻游戏化的实践逻辑与边界调适

   日期:2025-09-23     作者:gy7k5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2628.html
核心提示:摘 要   全球新闻业面向数字化的深度转型,为数字新闻叙事变革创造了全新空间。“游戏化”作为一种全新叙事观念的兴起,日益表

摘 要   全球新闻业面向数字化的深度转型,为数字新闻叙事变革创造了全新空间。“游戏化”作为一种全新叙事观念的兴起,日益表现出改造数字信息生态的可能潜力,并在与数字新闻业逐渐深入的结合中形成新闻游戏化叙事的创新趋势。本文结合对全球新闻业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了以不断增进连接效能为核心目标、以深度体验化、协作开放化和关系内容化等为基本特征的新闻游戏化实践逻辑。但这种以连接为中心的叙事实践,同样可能加剧新闻游戏化的创新风险。本文也进一步反思了连接的风险性带来创新边界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以公共情感调适情感化叙事、以建设性参与调适介入性叙事、以叙事规范调适社区化叙事的边界调适策略,以期在“游戏性”和“新闻性”之间探寻新闻游戏化创新重构数字新闻文化的可能空间。

关键词   新闻游戏化;体验;协作;关系;数字新闻叙事;数字新闻文化

数字化(digitization)同时作为一种“进程”和一套“逻辑”,深刻影响着全球新闻业态与人类的新闻经验,进而为新闻实践体系的革新创造了新的机会空间。对于高速演进中的数字新闻业而言,“数字性”不仅提供了介入“新闻性”的工具性条件,也生态性地重置了构成数字新闻网络的诸种主体和要素关系,旨在全方位增进新闻与用户之间的有效连接,由此推动的数字新闻文化变革正在发生。

作为数字新闻文化最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数字新闻的叙事(narrative)问题随之日益得到新闻界的广泛关注。相比前数字时代更强调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的传统,新闻叙事对受众参与空间和情感表达路径的抑制,得益于数字技术力量的形塑,数字新闻叙事充分表现出围绕用户网络建构和情感效能提升重构其文化程式的潜力,并呈现出相当的开放性、灵活度与多样性。由此,着眼于“数字性”与“新闻性”的更深度交互,一系列前沿而富于变化的数字新闻叙事形态不断涌现,新闻游戏化(ludification of journalism)则代表了全球新闻业创新趋势中颇具可见度的一种探索。据此,本文立足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的语境,结合全球新闻业的典型实践,尝试探究数字时代的新闻何以实现“游戏化”(gamification)。一方面旨在通过研究揭示新闻游戏化观念介入数字新闻生产的实践逻辑,另一方面也力图对这种具有重构数字新闻文化潜质的叙事形态的运用进行严肃审慎的反思,对其实践边界的探索及其调适作出一定的理论化阐释。

一、从“游戏”到“游戏化”:一种叙事观念的演进

游戏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发展的历史同行。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游戏作为人的一种本能社会行为逻辑,逐渐普遍地演化为一类在特定时空范围、遵循特定规则以满足人的特定精神需求的“自由活动形式”。伴随着大众传媒力量的广泛介入,游戏作为一种自由活动形式的应用也得到不断延展。面向不同媒介形态的游戏(如电子游戏、桌面游戏等)日趋繁荣,并不断通过对其文化娱乐属性(如竞技、趣味等)的叙事强调增进其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游戏作为一种开放的叙事产品,构成一种遍在的叙事手段,并释放出与其他媒介叙事进行结合的充分想象空间。对于后者而言,从中抽离出竞技等游戏元素或机制并将其融入非游戏场景中,成为最基本也最广泛的游戏叙事形式。事实上,游戏作为一种手段介入媒介叙事的探索颇有历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欧美国家的报刊就开始出现各类主题的“字谜”专题,直到1913年12月,《纽约世界报》将其命名为“word-cross”,这被视作是全球首个填字游戏。自此之后,游戏作为叙事手段的运用开始现身于媒体业中。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从填字游戏到在信息产品中融入更复杂的游戏策略,传统媒体早已深谙以趣味方法和竞技诱惑来传递内容并与受众互动的方式。

游戏叙事向信息领域的普及推广,得益于其操作的便利性和效果的可见性,但也同时暴露出将游戏元素或机制与各种媒介叙事简单叠加产生的效果问题。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游戏叙事表面看是在“发问”,但“问题”其实早已被解决,在某种程度上,用户与叙事的深度交流并不存在,或者说仅有表面的交流。这也意味着,游戏叙事的观念尽管丰富了叙事的表现手段,却未曾实质性地释放出叙事的功能,游戏的沉浸式机制、动态策略等甚至可能招致偏转或者改变叙事意义的风险,致使受众远离叙事背后的意图。在此背景下,“游戏化”作为一种致力于更深度建立游戏元素与叙事目标之间联系的全新叙事观念开始兴起,并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数字信息生态产生构造性作用。

游戏化叙事的本质是一种程序修辞(procedural rhetoric),意在通过创建可与用户连接、可让用户介入的游戏交互模型来模拟或建构非游戏场景的主题与文化,并帮助用户更有效地从中获得真正的叙事目标。这也意味着,对新闻叙事观点的支撑并非由单纯的媒介形式来表达,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行为规则的约定和行为模型的构建来加以完成。游戏化叙事的勃兴,得益于日趋繁荣的数字技术为其创设的适宜发展生态,这促使游戏技术运用的过程能够具备超越技术性的文化性意涵;同时也受到如教育、职场等不同信息场景的数字叙事创新需要的策动,强调基于用户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针对性地激发用户参与度,并不断尝试建立游戏设计与叙事价值之间的有机连接,以避免游戏解构叙事的潜在风险。作为一种叙事观念的游戏化叙事普遍进入数字信息生态,大致伴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以2009年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应用程序Foursquare上线为起点,越来越多的数字信息产品开始关注到游戏化策略在构建用户关系、增进情感连接等方面能够产生的叙事力量。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技术,提供了将游戏话语从一种技术机制改造为一种文化条件的充分潜力,也满足了这一阶段各信息领域通过提升叙事效能以增进传播效能的发展目标,如通过社会信息和游戏化过程的结合以帮助面向不同目标人群的传播更好实现其社会功能。也有观点提出,游戏化叙事的基本逻辑在于不断激活技术的“动机可供性”(motivational affordances),以吸引和激励用户将参与度与参与动机建立联系,进而实现通过游戏化推动提升信息环境建设水平的目标。因此,相比游戏叙事将游戏要素机械性地引入各种叙事范畴,游戏化叙事理念的演进则表现出一种更为审慎克制的态度,更侧重于对“体验”背后的叙事意义探索而非对“体验”形式本身的过度开发:通过重新定位用户在叙事中的位置与需求,在一种不断增进用户有效参与的程序修辞中凝练出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模式和方案,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至信息生态构建之中。这样的变化既显见于实践层面,也日益深刻地改造着数字叙事的观念系统。

二、当“游戏化”进入数字新闻业:以增进连接效能为目标

从游戏叙事到游戏化叙事的演进,也体现在新闻业的实践脉络中。传统新闻业中出现的新闻游戏(news gaming),就是游戏叙事介入新闻生产的一次初探。新闻界普遍认为这一概念是由游戏设计师弗拉斯卡(Gonzalo Frasca)在2003年创办新闻游戏网站Newsgaming.com时提出的。当时推进这类探索的主要目的是应对不断加剧的媒体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争取新闻受众注意力资源,因而引入了游戏设计界的跨界资源来创新新闻叙事。在这一过程中,延伸出两类较为典型的新闻游戏类型——新闻改编游戏和新闻体验游戏。但由于在实践进程中游戏界的力量常常超越新闻界对此的把握,上述探索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以牺牲新闻性来强化游戏性的危机。传统新闻业也日渐意识到,简单将新闻与游戏进行形式上的整合,可能导致游戏的“有趣”威胁到新闻的“严肃”,进而招致新闻业陷入“游戏文化”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出于传统新闻业的谨慎态度,还是新闻游戏作为一种新闻叙事形态的不彻底探索,这类实践并没有形成气候,对此的争议也长期存在。然而,这样的状况伴随数字新闻业的兴起及其对游戏化叙事潜力的认识而逐渐得到改变,由此展开了对作为一种类型的新闻游戏产品向作为一种观念的新闻游戏化叙事创新的改造,进而为数字新闻文化的全新构建创造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面向数字时代的新闻游戏化,是一种立足数字技术创设的文化生态充分释放用户参与叙事的能动性,并从中寻求叙事效能提升、叙事意义开掘的新闻叙事创新理念。对此的实践,旨在通过动机可供的逻辑促进用户专注新闻叙事的参与行为,进而为用户更有效地建构社会现实。相较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游戏,新闻游戏化并非要把新闻变成游戏,也不是要混淆信息和娱乐,而是追求从游戏化的程序修辞中找到更能有效连接新闻用户的叙事路径,并持续策动用户介入新闻的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可以说,新闻游戏化的兴起是技术创新、文化接受与用户参与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对于新闻叙事的改造性力量,在让新闻变得有趣而吸引人的同时,也能促使新闻用户不断深入关联新闻事实的诸种社会和文化意义,并从中意识到“我们可以变得更好并能够改变世界”,其理想的预期在于通过整合事实、情感和用户的探索,扩大新闻的价值实现空间。也因此,这种游戏化叙事的实践显著地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数字游戏产品。过往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尽管游戏的竞技或奖励属性通常指向一种“成功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对新闻的塑造与其他文本不尽相同,后者可以被强调为一种纯粹的快感,前者则理应指向一种富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价值追求。

当然,通过上述游戏化叙事的设想来获取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合法性,不仅仅是新闻实践层面的“一厢情愿”,这种理念的重塑与数字新闻业的总体变迁趋向有紧密关联。全球新闻业的深度数字化为新闻生产革新带来了直接动力,源于“数字性”的构造力量不仅促进了技术环境的优化迭代,也匹配出一系列全新的文化条件,赋予了“新闻性”的诠释以新的价值规范和标准,这从数字新闻业对“用户转向”和“情感转向”的变化共识中可见一斑。这些关键的变化不仅对新闻本身的形态和属性建构产生影响,也极大地释放出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介入新闻生态的意愿和能力,从中完成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与机构媒体同等重要的“新闻行动者”(news actors)。这就意味着,数字新闻的形态及意义已无法仅由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者对此的把握所单独决定,而是纳入新闻用户的一种“共创”。

在用户成为关键行动者的同时,网络化的数字性(networked digitality)特征允许新闻用户与广泛意义上的其他新闻用户产生联系,赋予了个体对他者存在进行理解的充分可能性。网络化参与的结果是“情感公众”的形成——在一个高度强调异质性的数字空间中,实现普遍联结倚赖的是情感“共在”而并非表达“共通”(后者在事实上也无法达成),情感性随之构成理解数字技术赋予数字新闻用户团结方式及其行动可能的基本观念。面对这样的变化,新闻用户与新闻文本之间、新闻用户与新闻用户之间的连接关系自然就构成了新闻生产革新的一个关键目标:通过提升用户参与度、丰富用户情感实践以不断增进连接效能,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探索出全新的新闻叙事模式和话语,游戏化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以增进连接效能为目标的新闻叙事创新,围绕用户体验这一核心要素,将传统意义上单一、封闭的叙事文本转化为多元、开放的叙事空间,这也为游戏化叙事的观念介入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在当前的实践探索中,作为一种程序修辞的新闻游戏化,在调和“以人为本”(human-oriented)和“以功能为本”(function-oriented)两种主导动力系统的关系中的叙事尝试,使之呈现出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新闻的某些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新闻游戏化实践试图统一呈现新闻事实的传播动机与用户的需求动机(包括信息需求、心理需求等),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游戏化机制(如新闻阅读)完成有意义的技术配置,以期吸引用户甚至由用户主导开展连接实践,达到用户不会因为迷失在愉悦中而忽略新闻价值指向的目的;另一方面,新闻游戏化实践也试图搭建一个更高效的工具系统,包含奖励设计、说服方式设计、习惯养成设计、影响(或强化)用户行为逻辑的设计等,在释放新闻用户更大生产力的同时促成诸种连接行动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新闻游戏化的典型探索逐步形成,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基于激励机制的新闻游戏化叙事,表现为通过游戏化手段提供的竞技性和获得感,增进用户参与度和情感度的叙事实践。代表性的案例如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CNN曾推出名为《政治预测市场》(Political Prediction Market)的交互新闻产品,用户可参与到选举的模拟投票中并做出选择,当其选择符合系统的总体数据变化趋势时则可获得相应晋升点数。这些点数会成为用户参与此后投票轮次的“门票”,直至最终的大选竞争。尽管是虚拟投票,但伴随规模日益庞大的用户参与,其结果也在事实上形成了与美国政治现实的暧昧互动;二是重视参与机制的新闻游戏化叙事,表现为通过游戏化过程提供的开放性、探索性,搭建用户在开源互动空间中的信息交往生态、情感交流空间,进而实现补充新闻线索、丰富新闻细节、完善事实核查及商榷价值判断的叙事实践。当然也需要指出,这里的游戏化并非总是出于娱乐的目的,更泛指一种情境化、主题性的文化参与规则。代表性的案例如《卫报》从“弗格森事件”引发的社会抗议中延伸出关注美国警察野蛮执法的新闻选题,但也同时意识到基本数据的匮乏乃至缺失,于是发起了“The Counted”项目以邀请新闻用户共同在一个数据库中上传遭到美国警察野蛮执法而丧生的人员名单、新闻线索等,再由记者对此进行核查验证。尽管这一过程是开放的,但因为议题本身的显要性引发了用户的“紧张参与”,这些资料无疑对这一新闻叙事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三是强调互动机制的新闻游戏化叙事,表现为通过游戏化体验提供的趣味性和互动感,促使用户在游戏场景中完成非游戏主题的认知接触与理解深入。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过去传统新闻游戏形态的改造,保留了“游戏感”作为促使用户与新闻形成互动的驱动力,而游戏化叙事作为一种程序修辞总体服务于新闻主题。代表性的案例如《洛杉矶时报》推出的新闻游戏《海洋游戏:海平面正在上升,你可以拯救你的小镇吗?》(The Ocean Game: The Sea is Rising. Can You Save Your Town?),通过模拟一个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即将被海水淹没的小镇场景,让新闻用户以当地执政者身份参与其中,游戏体验的主要内容为在条件有限的状况下评估权衡各种方案以给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若可行则能规避灾难发生,反之则会让小镇消失。

三、新闻游戏化的实践逻辑:深度体验化、协作开放化、关系内容化

从操作化的路径看,游戏化叙事的机制对新闻用户隐藏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算法关系,表面看通常用于增强叙事体验的沉浸能力,但实质的指向在于推动新闻用户专注其在体验过程中的代理权和存在。因而,新闻游戏化的意图不仅仅局限于将新闻转化成某种意义上的游戏文本,还要让用户通过参与理解游戏化过程中的“编辑线”,从而在一个有行动可能性的虚拟空间中搭建出一个有感知开放度的观点空间,促使用户更自觉地靠近某种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这构成了新闻游戏化实践的基本逻辑。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新闻从业者需要与新闻用户密切合作,连接关系从叙事设计的阶段就已经开始生成,基于动机可供的互动逻辑不断探索生产一种超越传统新闻、游戏以及新闻游戏的驱动型媒体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新闻游戏化叙事的演进趋势就是在不断建立、强化和再生新闻与用户之间的种种连接关系的过程中得以形成的,作为程序修辞的游戏化提供的则是一种广义上的连接空间,塑造着观点整合、情感凝聚和新闻价值实现的效率和质量。伴随着增进连接效能的叙事实践不断深入,新闻游戏化的实践逻辑也逐步形成其内在的结构特征,总体可以将之概括为深度体验化、协作开放化、关系内容化。

(一)深度体验化:以情感化的程序修辞建立连接

从游戏叙事到游戏化叙事,体验性参与(experiential engagement)始终是这种叙事机制在演进过程中围绕的焦点议题。然而,相比传统新闻游戏对其体验形式及受众快感营造的推崇,游戏化叙事则在一定层面表现出对新闻体验的更高价值期许。一种代表性的新闻叙事实践主要围绕西方长期存在的难民问题。鲜明的异质性和冲突性构造了这一社会问题,使得新闻报道对此的呈现在如何更加接近受众的问题上“一度头疼不已”。为让广泛意义上的受众跨越民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形成对其作为“人”的生存问题的基本理解,新闻叙事对此开展的创造性探索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早期的新闻游戏中较为著名的如BBC推出的新闻游戏《叙利亚之旅》(Syrian Journey),不出意料地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侧重于游戏经验而非新闻经验。作品对难民逃亡“体验”的过度感官化及其将人的灾难娱乐化的风险状况,同样招致了新闻界对此的严肃批评。而伴随数字新闻业对游戏化叙事的探索,体验作为塑造叙事的关键机制也得到重新审视。后续的新闻游戏化叙事有意识地收缩了面向体验形式的快感营造力度,转而尝试给出更多面向体验意义的价值探寻空间,并从中进一步发掘出创设共通情感连接空间的可能性。这在围绕上述难民问题的持续新闻叙事创新中可见,如《难民挑战》(The Refugee Challenge)、《逆境求生》(Against All Odds)等数字新闻产品,对游戏化策略的运用就显得克制许多,甚至会采取一些反游戏的策略(如暂时中断游戏进程等)来强调新闻事实中的关键部分。其探索的核心是围绕新闻性的深度体验培养新闻用户对难民现实境况的共情,鼓励用户走近并认同他们,并促进用户将难民视为与自己共享一套普遍的人类价值观(general human values)的具体个体,而非有身份、地域或者意识形态区隔的他者。

深度体验化的实践趋势,反映了游戏化叙事从聚焦纯粹体验形式的探索向开发体验价值的有意识转型,这得益于技术与文化机制的共同塑造,并经由一种基于图形现实主义(Graphic Realism)的技术文化泛型而实现。图形现实主义的创造性运用,旨在推动以一种更具视觉说服性的互动形式来增进用户对自身不具备地理接近性的现实的深度理解。其对游戏化叙事的激发,不仅在于通过更具视觉效能的互动来传递相关新闻知识,更致力于唤起用户的情感卷入度和参与主动性,并释放从中获取解释新闻的意义空间以及进一步跟进新闻的动力。这本身就指向一种总体性的情感化程序修辞,不仅回应了数字技术架构为游戏化叙事介入新闻提供的情感化路径,也启发了新闻与用户之间通过“有意义的体验”来尝试建立更有力连接关系的情感化策略。例如,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为促进冰雪运动走向大众,国内许多新闻机构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体验式数字新闻产品。《人民日报》新媒体主导推出的H5数字新闻产品《2022冰雪动物城》,融入国风元素,实景还原冰雪运动竞技项目,主要的游戏化进程为用户以拟人化的角色扮演体验冰雪竞技项目。用户可在竞技之前观看说明以理解运动规则并准确完成交互操作,也可在竞技之后看到竞技结果的排名,仿赛事的流程设计对于增进参与者的代入感和营造“冰雪热”的社会文化气氛产生积极影响。与之类似的,澎湃新闻则推出了针对冰壶运动的游戏化新闻叙事产品。用户能够在掷球、刷冰等交互操作中完成高保真的竞技体育体验。尤其是在情感化设计上对发球力度、方向、撞击等操作的实景化、数据化抽象,使用户能够参照真实的竞技参数完成更趋精细化、精准化的体验,这为用户认识竞技难度带来了直观感受。此类探索在冬奥会期间恰逢其时地策划推出,在提供具体竞技体育知识的同时,也在情感层面赋予了新闻用户与总体熟悉度有限的竞技体育新闻议题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寓于其中的“体验”,既有对冰雪运动的趣味性认知,更有对冰雪运动热背后全民体育观、健康观的转型成效所形成的共鸣与认同。当然,这种情感化的程序修辞运用还有着充分的开发潜力,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剧场新闻(Live Journalism)就向数字新闻业展示出了可供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其新闻叙事通过戏剧演绎的方式加以完成(线上、线下形式皆有),其中既纳入了新闻从业者持续更新的新闻素材,也可见新闻用户不断跟进的观点碰撞,创造性地将戏剧艺术审美的情感性融入新闻表达,进而形成一种类似于剧场文化的强烈感染力。

(二)协作开放化:以介入式的新闻参与强化连接

协作式参与(collaborative engagement),则构成游戏化叙事实践的另一关键特征。协作式参与强调多元新闻叙事主体对新闻叙事结构的共同改造,并使叙事结构的焦点从新闻文本结构转移到新闻参与和新闻互动资源的结构上。例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制作的交互叙事调查报道《偷渔》(Pirate Fishing),在全球新闻业中首开先河。作品聚焦对非法捕鱼情况的新闻调查,让新闻用户能够以调查员角色进入被技术化还原的调查现场,并基于叙事界面发布的交互任务完成搜证、核查和信息整合以形成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当然,这些任务场景和一手资料都源于记者此前的调查。这意味着这一数字新闻产品既具有叙事上的限定性,又允许用户在游戏化过程中介入叙事并能动地组织自身看法。对于用户的新闻接受而言,这是新闻用户与新闻机构协同完成的一次新闻生产,并基于一系列新闻事实构造出对于“真相”兼具共性和个性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游戏化的叙事实践重新配置了用户在新闻叙事中的角色,新闻价值的诠释是由用户与技术界面(新闻机构)的互动来加以概念化的。既有研究也表明,有如《偷渔》这样的探索,有效增进了用户以新闻协作参与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可见的一种总体性演进方向在于,用户协作的建构性力量能够在新闻游戏化的多元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释放,新闻协作的开放化可以推动新闻用户的介入性,并使之与新闻之间形成更强有力的稳固连接关系。近一阶段以来得到广泛推广的事实核查类数字新闻产品创新就回应了上述演进方向,数字新闻业日益深度地探索运用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聊天机器人模拟新闻事实核查的逻辑、流程与判断,新闻用户主动进入提供新闻线索、参与新闻纠偏的人机对话过程,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协作式的新闻叙事,且这种叙事正在具有超强算力和自动化响应机制的生成式AI技术助力下不断走向开放化。

协作开放化的实践趋势,反映了用户介入式的新闻参与促进新闻叙事效能提升的探索方向,这同样是面向连接关系构建需要开展的一种改造。一方面借由开放的新闻协作参与,新闻游戏化叙事得以为新闻用户提供一种说明新闻复杂性的可行机制,结合新闻机构提供的存量信息和用户参与获得的增量信息,以形成诠释新闻价值的有益互动;另一方面用户介入新闻叙事的过程,也能推动用户建构自身并非普通新闻消费者而是公共事务参与者的身份认同,由此激发用户对公共生活的民主参与并从中共享其对公共利益的愿景。通过强化连接以尝试为新闻用户更有效建构现实的探索,在日益受到重视的众包(crowd-sourcing)新闻叙事创新中得到集中呈现。众包新闻的兴起,源于新闻机构与用户之间探索组织化地形成新闻生产合力,数字时代的众包新闻叙事更在技术力量构造下表现出更多想象空间。从基本的用户投票、用户素材分享到日趋复杂的用户数据库网络搭建等,日益深化的众包叙事理念正被内涵不断拓展的游戏化叙事策略不断吸收。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谷歌新闻实验室等推出的协作报道《记录仇恨》(documenting Hate),面向美国的仇恨犯罪议题制作了一个可供当事人(见证者)、新闻从业者、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开源数据系统。越来越多的用户主体参与其中并对仇恨犯罪故事进行寻找、发布、讨论和核查等,这一系统所记录的内容客观上推动了相关新闻主题的生产传播深入,而这个大型新闻故事本身甚至构成了对美国官方仇恨犯罪数据的补充。事实上,这类协作、开源的新闻叙事系统已经被全球数字新闻业所广泛采纳,在各类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涌现的在线协作文档、共享数据库等都为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了重要助力。

(三)关系内容化:以社区化的叙事生态再生连接

数字技术创设的文化环境,赋予“关系”以转化成“内容”的充分潜力,这使得“关系性参与”(relational engagement)日益可见于叙事创新结构之中,并构成新闻游戏化叙事的全新增长点。关系性参与并非意指一种单纯的参与网络形式,而是指不同的参与主体基于关系建构产生的互动能够推动叙事内容生成。这与社交媒体生态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在数字空间中的交往本身就是数字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关系性参与塑造新闻游戏化叙事的路径,大体围绕两个方向:一方面设置推动关系建构的动力机制,这通常表现为对激励策略的系统性贯彻。徽章(badges)系统是数字新闻平台为促进关系性叙事采用最多的激励元素,通过一套基于“虚拟身份”的晋升机制或基于“虚拟商品”的奖励机制,不断激发用户与其他用户形成竞争关系以促进更好完成特定任务的活动。以美国体育新闻网站Bleacher Report为例,该平台就打造了一个针对体育新闻生产的内容贡献者的徽章系统。根据内容贡献者提供新闻素材的数量、质量等指标授予其不同的徽章积分,点击量、转发量、PV值(页面浏览量)、UV值(访问量)等指标也塑造了用户在平台中的声望分级,这些源于竞争关系的互相激发也促进了广泛意义上的新闻用户主动参与内容贡献、提升工作可见度。另一方面重视关系被建构后产生意义的效果,这通常表现为一种通过连接可见性激发用户对新闻价值追求的能动性。关系性参与并非仅仅是一种行动意愿的触发,更在于行动后的效果是否回应了具有新闻性的表达。一款名为“假新闻”(Fakey)的移动新闻素养游戏,通过模拟社交媒体的新闻源及其互动来推动提升普通用户的新闻素养。人们可以对平台新闻信息流中的内容做出点赞、分享或核查等反馈,平台会在用户反馈后提示用户操作的内容是否为假新闻。同时,这一过程也是高度社交化的,平台根据用户对新闻的判断能力给出“技能值”的加减,用户既可以在平台内基于技能值高低形成互助,也努力避免自身成为一个被贴上低技能值标签、被评价为新闻素养不高的用户,上述关系的可见性也不断推动着一个追求更高新闻素养的信息生态的生成。与之相似的数字新闻产品还有“洞穿假新闻”(Get Bad News),用户面向真实的传播生态开展游戏化的假新闻炮制,以吸引更多真实用户并使其致力于将自己塑造为玩家中的“假新闻大亨”。当吸引足够数量的用户并完成任务解锁后,平台会向用户还原假新闻的生产过程。关系性参与的机制促使上述新闻生态中的用户都能更为立体、深刻地掌握假新闻的生成及其影响,并促进其警惕与抵制。

关系内容化的实践趋势,反映了通过用户对数字新闻日益深入的关系性参与建构全新的叙事生成路径的可能空间。这总体性地指向数字新闻生态为新闻用户之间实现关系再生产所提供的技术文化条件,由此推动一种社区化(communitization)叙事生态的形成:通过新闻游戏化策略构造一个开放的新闻社区而非封闭的新闻产品,作为社区成员的新闻用户在其中不断创造连接关系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使这一新闻生态的维系和运行得以可能。这样的探索在全球新闻业的转型进程中都有日趋鲜明的体现。无论是国内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澎湃新闻、财新传媒、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等推出的各类基于H5小程序、移动应用程序的新闻游戏化创新产品,或是国外新闻业中如CNN、《华盛顿邮报》、BBC、Rue89等打造的基于新闻文本编辑、社会调查的数字新闻游戏,都展现出激发新闻用户作为新闻叙事主体在面向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用户连接网络中建构社区化叙事的潜能。

四、新闻游戏化的边界调适:“游戏化”重构数字新闻文化?

“游戏化”作为一种程序修辞的正当性,已经逐步在数字新闻业中得到确认;其对游戏性话语的超越不断重塑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参与规则,日益表现出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而叙事潜力的释放是以一系列连接关系的创设和连接效能的提升为指向的,无论是对于新闻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还是用户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变革进一步促使数字新闻业打破过去审视传统新闻游戏时的顾虑乃至退缩态度,因为新闻游戏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而展现出了相当的建设性潜能。但是,在诸种积极甚至激进的实践推进下,这样的设想是否能够全然变成现实?游戏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叙事观念,是否真正能够导向一种更符合新闻业期许的数字新闻文化生态?这理应在研究层面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边界何在:连接的风险与新闻游戏化反思

首要关涉的问题在于“边界”。在实践层面,新闻游戏化叙事的创新获得了过于宽泛的权限,导致新闻界对这种叙事机制缺乏一种更趋规范化、标准化的审视,由此带来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新闻游戏化作为一种以增进连接效能为目标的数字新闻叙事创新机制,其实践边界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连接存在的风险性,这构成了理解新闻游戏化风险的重要反思性视野。

其一,以“体验”建立连接的边界。新闻游戏化所主张的深度体验创造了共情介入的空间,这似乎解决了高度异质的数字新闻用户形成共通新闻价值追求的问题,但并不能本质性地解决新闻与用户之间相互理解的问题。相反,既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游戏化元素在促进新闻用户更深入新闻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警觉,同时,对于新闻机构和用户之间在专业文化和本体论立场矛盾认识上的低估,都有可能引致更大范围的新闻信任危机,如数字新闻业所设想的连接关系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建立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而情感本身也构成其中的一重变量,无论游戏化的逻辑与美学之间试图建构一种怎样泾渭分明的关系,情感实践的方向本身始终无可避免地受到美学体验的某种引导。例如,此前提及的针对难民主题的新闻游戏化探索,尽管可以在视角代入、事件设计等方面塑造部分更可被共情的“理想”难民形象,但这也存在简化难民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社会问题、难民群体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群体的极大风险,削弱了新闻主题中遭遇差异的存在体验。因此,如何把握情感在体验过程中的作用,则成为理解这一连接问题的关键。

其二,以“协作”强化连接的边界。新闻用户在数字新闻网络中的位置凸显,成为新闻游戏化创新的重要起点。如何激发新闻用户通过广泛意义上的协作参与介入新闻叙事,既是新闻游戏化的实践要点,也是新闻游戏化加强新闻与用户连接关系的核心理念。但是,对于这种连接增进的评估本身却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无论新闻游戏化策略如何规避游戏话语对于新闻话语造成的可能威胁,协作过程本身很难跳出用户的新闻接受作为一种“主观性游戏”(subjective play)的特征,进而将用户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游戏性心理转化为一种显性的仪式。此外,完全将新闻文本开放化后,新闻游戏化产品在采集用户数据问题上的伦理困境也是常被忽略的问题。可见,无限放大用户的介入程度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闻游戏化的探索常常将用户的主动性视作一种不言自明的条件,认为只要提供了开放的叙事探索空间和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新闻用户就会释放出充分的行动力。但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游戏化叙事更强调依靠外部机制形成对用户主动性的机械理解,常常忽视了用户的背景和内在心理需求。可见,无限放大用户的介入意愿同样可能招致相应的风险。因此,如何引导用户通过协作有效介入新闻叙事,对于重估这一连接问题至关重要。

其三,以“关系”再生连接的边界。关系内容化的实践趋向,构成新闻游戏化创新的全新动力,也为新闻游戏化面向新闻用户之间的连接关系再生产创造了可能性。一种理想的社区化新闻叙事呼之欲出,指向数字新闻文化践行其公共性追求的美好期许。然而,连接关系的无限扩张并不总是一种积极的建构力量,反而有可能导致某种去公共性危机的发生。数字环境对上述文化设想的推动,是否会将部分数字融入程度有限的用户群体排斥在外?由新闻机构主导的游戏化叙事设计,是否会放大背后的某种意识形态?此外,又要如何甄别在扩张连接关系过程中是否纳入了其他具有风险性的力量?例如,新闻界日渐意识到新闻游戏化也是一门“好生意”,商业力量的逐步渗透却可能对新闻性意涵造成更隐秘而有力的破坏。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17年建军节前夕推出了H5互动新闻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激发了用户生成虚拟“军装照”并加以二次传播的“换装热”,抒发了用户对中国强军力量的礼赞。在这一现象级传播之后,大量媒体纷纷效仿,推出各式同质化的“换装”交互产品,不仅新闻性薄弱,也给用户带来厌倦的心理体验,其传播效果大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令关系式参与促进数字新闻文化的公共性实践,构成了审视这一连接问题的重要线索。

(二)边界调适:在“游戏化”和“新闻性”之间

连接的风险带来边界的模糊。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新闻游戏化叙事增进连接效能的实践探索中,如何通过调适边界以促进一种更趋理性、稳健的数字新闻文化创新程式的生成?着眼于体验、协作和关系的新闻游戏化叙事逻辑,相应形成了情感化叙事、介入性叙事和社区化叙事的具体实践路径,边界的调适同样可以由此入手,在“游戏化”和“新闻性”之间探寻新闻游戏化叙事创新重构数字新闻文化的变革潜力。

其一,以公共情感调适情感化叙事的边界。塑造公共情感(public affect),始终是新闻介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机制。而面向数字生态的情感实践,常常会受到技术和文化的规训被强调为一种个性化冲突(personalized conflict)的情感框架,这种状况在新闻游戏化的探索中存在被凸显的趋势。用户经由各种游戏化机制令自身的个性化情感更可见,新闻游戏化叙事赋予了用户建构积极参与角色的条件,提供了用户与新闻之间明显的情感连接,进而强化了新闻游戏化产品作为“共情机器”(empathy machine)的存在形式。但是,这种理想的存在形式更多出于应对调和各种个性化情感的需要,而非出于建构共通情感空间的目的。当前的新闻游戏化叙事更倾向于通过整合用户个性化情感以构造新闻情感网络的实践逻辑,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过度情感化的情况,使得新闻用户在介入游戏化叙事的过程中陷入同情疲劳或“怜悯政治”。重回对公共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是调适情感化叙事的重要参照,可为新闻选题设计、游戏化机制引导等方面提供积极的改造思路,以推动上述“共情机器”的实现面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追求。一个具有参考性的案例是财新传媒曾推出的新闻游戏《像市长一样思考》,从新闻问政的选题构想出发,采取让用户扮演市长角色并针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气污染问题作出具体治理决策。该项目提供了一个“议程”,但“议程”是以论据而非论点的形式出现,这使得用户的情感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对市长这一角色或者政治这一议题的多元理解上,而是聚焦于从论据推导支持治理决断的论点的过程,用户在体验中的情感连接也因此紧扣在新闻主题之上。

其二,以建设性参与调适介入性叙事的边界。既然新闻用户的介入程度和意愿并非处在一种无限扩张的状况之中,如何引导用户有效介入新闻叙事就构成规范新闻游戏化的焦点议题。调适介入性叙事边界的要点在于促进用户形成对新闻的建设性参与,这在实践的层面自然不能仅通过对用户的约束来完成,而要基于对游戏化机制的功能把握来加以实现。游戏化机制作为一种用户参与行为规则,事实上构成了新闻的视点:决定新闻发生的范畴、决定新闻被模拟的内容以及新闻如何发展,进而构成一条如前文所述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编辑线”。对建设性参与的塑造始于“编辑线”的行动空间规划,通过将用户的代理权引导至其理解游戏化过程中与新闻相关的种种行为逻辑,以评估用户介入新闻的参与姿态,进而实现更有效诠释新闻价值的目标。这对于更精准把握用户的新闻协作参与情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其三,以叙事规范调适社区化叙事的边界。毫无疑问,以徽章系统等为代表的激励机制能够保持面向用户网络的新闻社区的参与度,基于用户关系连接的游戏化过程也对传递新闻主旨和促进用户对复杂新闻问题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帮助。但对这些叙事策略的把握,同样需要确立一套标准和规范,以实现对用户连接关系目标的合理引导,避免用户网络建构的失控。一个可见的变化趋势在于,新闻游戏化产品正通过日益丰富的竞技元素和激励动力设计来吸引用户不同目的的参与,其主要目标在于维系一种社区化叙事的生态。然而,这些开放的新闻社区看似繁荣,却并未能真正走向如设想中的一种公共文化气候。大量用户为争取徽章、积分或其他可供展示的资源形成表面上的积极参与,但这些参与或许并不关乎公共文化价值追求的宏旨,而对相关新闻议题有真正关切的用户却可能因为主客观的条件制约无法加入其中或可见于其中。因而,探索建构能够适应于数字新闻生态的游戏化叙事规范体系,构成了促进社区化叙事活力焕发并使新闻游戏化叙事能得以置放自身公共性追求的关键探索空间。

五、结语

从游戏叙事走向游戏化叙事的理念演进,通过重新定位用户在叙事中的位置与需求,将生产的重心由“形式”转向“意义”。而在全球新闻业面向数字化的深度转型中,作为一套程序修辞的“游戏化”也契合了数字新闻业提升用户参与度、丰富用户情感实践以增进连接效能的需要,构成新闻游戏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并推动着新闻叙事模式和话语的变革。

围绕增强连接效能的目标,新闻游戏化以情感化的深度体验、介入式的开放协作和社区化的关系内容为三重基本的实践逻辑。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连接本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极大地阻碍了理想化的数字新闻业态和文化生态的实现。经由公共情感的锚定、建设性参与的共创和叙事规范的制约,连接的边界调适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尽管早期的质疑性话语曾一度使此类探索被压抑,但随着条件的变化,新闻游戏化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从一种娱乐新闻属性被重新框架化为以观众参与规范为锚点的严肃新闻,这也意味着“新闻性”和“游戏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可能的调和,作为叙事理念的游戏化实际上是现有规范和信仰的延伸而非断裂。经由一种审慎的游戏化策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具有更高新闻素养和更高公共生活参与度的用户网络建构,以及一种兼顾开放的意义协商和趋于稳健理性、符合公共性价值期待的数字新闻文化。

作者: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2024年第11期,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一键下载原文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news/2628.html     企库往网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