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就重点来看看花友分享的幼儿英语启蒙方法,花友为了女儿的英语学习,投入了巨量的时间,可能花友们不能如法炮制,但是这个方法很好落地,也很有效果,大家可以视自家的情况去落地呦~
本文由@文婷Lilith 发布于小花生App(花友阅读打卡和经验交流园地)
花友家娃的FCE证书。FCE考试难度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比高考英语难度还要高一点。
2岁开始启蒙
培养英语思维靠“坚决不翻译”
Patricia是2014年9月中旬的宝宝,她开口说话比较晚。从26个月说出第一句话开始,我就开始给她做英语启蒙。
小宝宝启蒙英语,效果最好。因为这是孩子开口学说话的阶段,是孩子可以接受另外一种语言最好的时候。
我在带她学英语之初就有一个想法——汉语怎么学,英语就怎么学;汉语怎么开始,英语就怎么开始;汉语什么环境,英语就给她创造什么样的环境。
尽量用相似的环境去让她当成母语,而事实上也确实是基本上达到了这个效果。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要翻译,当时我坚持做到了这一点,不翻译。为什么不给孩子翻译呢?
大家都知道,孩子学会汉语的这个过程,并没有需要另外一种语言去给孩子翻译。孩子也可以从一开始听不懂大人说什么,到慢慢通过大人长期的动作行为、表情、说话的方式和语境去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说宝贝吃饭了啊,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就知道: 噢,这叫吃饭,学会了说话这叫吃饭。英语也是一个道理。所以说不要去对应的一一翻译。直接说就可以了。
自己能说的就说,不能说的,晚上去查查,然后第2天想办法去跟孩子多说一些。(当时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一项工作,每天晚上10-12点去学习,然后第2天去尽量跟孩子多说一些。)
再次强调,一定不要翻译! 这点对孩子形成英文思维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一个苹果,她知道爸爸跟爷爷奶奶说这是苹果,跟姥姥或者跟妈妈说这叫apple。
对于孩子来讲,她并不会去区分什么叫汉语,什么叫英语。而只是在她的认知当中,这个东西有两种名字:既可以叫它苹果,又可以叫它apple,说苹果爷爷奶奶爸爸懂啊,说apple姥姥或者妈妈懂啊。
对于她来讲是没有咱们当时学英语的那种翻译的过程的。咱们学习时,看着一个东西,这汉语叫苹果,苹果对应的英文是apple。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说英语达不到脱口而出的程度的原因,因为我们达不到英文思维,咱们多了一个中间翻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你去一一进行对应的,甚至你要去想到语法,然后再一一去对应的,这个思考翻译的过程无形中阻碍了我们脱口而出。
而孩子,是不需要这个过程的(当然只限于很小就启蒙的孩子,不适合中文思维已经完全形成,汉语已近很强势的孩子们。)
所以,在最开始的启蒙阶段,我始终坚持了这一条,那就是不翻译。
见缝插针学英语
用碎片化时间做启蒙的一切
接下来说说我是怎么带着娃见缝插针启蒙英语的。
做粘贴小游戏
这个粘贴小游戏是两岁多的孩子,甚至是三四岁的孩子都是非常喜欢的一个游戏。尤其家有小宝的妈妈们,建议可以尝试一下。

一本粘贴书其实并没有多少,大概有4张粘贴纸,每张粘贴纸对应这本书的大概8~10页左右,每一天只做一张粘贴纸,也就是说对应这一本书的8~10页。
而这8~10页,因为是给小宝宝看的,所以它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它的颜色也是有限的。
因此,提前一天晚上的10:00~12:00,我就会去准备这些,涉及到了哪些单词、颜色、我提问什么?怎么引导孩子进行回答?
每一个短句、每一个粘贴上的物品、颜色等等,我都要在前一天晚上用百度去查出来,然后自己先练习,去纠正自己的发音,第2天再跟孩子一起做这个粘贴游戏。
在粘的时候把这些准备好的给她讲出来,如果说我发音纠正的自我感觉还好,那么我就自己说;如果说我觉得纠正的不够好,第二天就用百度去跟她说(英音美音任选,很标准),输入好需要的句子,第二天一进这个百度页面的时候,你点搜索,是会有搜索记录的,很方便。
举个例子,比如说粘一页粘贴纸,那么最开始可能会问孩子。 What color is it? 孩子最开初的回答可能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单词,或者你先教孩子回答red 、yellow这种,慢慢的把回答变成 it's red,从易到难。
三岁左右用的英语教材,是美国原版的Bebop
以后慢慢的问题可能就是what's this?孩子的回答也会从很简单的flower,慢慢的变成two flowers,再往后会变成 two red flowers, 再到 This is a flower. 变成句子了。
然后再往后可能变成There are three red flowers,一点点慢慢拓展,从一个词到短语,再到长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进步。
每天做一点,每天做一点,然后一点一点的让孩子的回答慢慢加长。
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不是说几天就能达到的,可能持续几个月,孩子才能达到这种从单词到句子的输出。但是这需要你每天都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坚持不断的做。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把数学也加进来。
比如说:How many XXX?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查数one two three,到再后期的时候,就可以讲,one plus two equals ...把这个数学算式加进来,然后孩子可能就会慢慢数一数,告诉你答案是three。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做简单的日常口语对话
这种日常的简单口语对话,是一种渗透式的,它也是需要你提前一天晚上10:00~12:00这个时间要去想好,明天要跟宝宝聊什么,怎么聊,需要引入什么单词等等。
比如说明天想要跟宝宝干什么。大概会涉及到一个什么样的对话,先简单的设计一下,明天可能会发生的这个对话的状况,然后把自己不会的,用百度去搜索出来,中译英这种,然后自己练习,纠正发音,第2天可以尝试着去跟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能够说整句的说整句,实在不能说整句的,咱一个单词能解决也可以。
比如我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英语非常差,我想问孩子:你准备好了吗?Are you ready?但是当时我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提问的,不知道用are you,can you还是do you,我的语法就是差到这种程度。
所以我就简化到什么样呢,Ready?就一个单词就解决问题了,通过语调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之就是在前期最开始启蒙的时候,我是一直在跟着学,跟着复习的,过程也挺枯燥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看英文动画片
刚才我说过了,决不能翻译,每一个单词,只用事物去对应;但是可以用动画片去让孩子适应家庭生活的这种语境,去弥补和创造家庭生活的英语语境。
当时我用的最多的动画片就是小猪佩奇,因为它的剧情就是孩子在家庭生活当中会遇到的一些事情。和孩子在学说话、学汉语,这个阶段的情景几乎是类似的。
所以我采用用动画片去给她模拟家庭生活方式,来学习英语。然后学说汉语,就是正常的,自然的在家里的环境的这种输入。两者互不冲突。

每天的上午和下午都要看,大概各5~10分钟左右,然后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把动画片的时间延长。
上下午各15分钟,到各20分钟,然后到半个小时,最后各40分钟这样,一点一点增加起来。(考虑孩子的用眼强度等因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磨耳朵
我们当时听的这些东西比较琐碎,因为那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资源和环境,我对于孩子的英语学习路线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的规划,所以只能有什么就用什么了。
比如我用过一套特别特别老的教材,清华出的一套 Honeybird,当时是免费领的,我就用它在车上放。
还放一些简单的,SSS儿歌,一些简单的小对话,或者是小猪佩奇的MP3等等。但凡我能找到的,只要是孩子在车上,无论去哪里,一定都是放的全英文。
包括在她睡前,也是清一色英文,听睡着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