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探照灯好书
3月翻译社科和历史书单
探照灯好书榜由探照灯书评人协会主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由资深媒体人张英、阅读推广人刘羿含等人发起成立,经过二十六位评委专业审读,每月评出10个月度好书分类榜单,在出版界、传媒界有一定影响。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5年3月十部翻译社科和历史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QQ阅读

翻译 | 社科&历史 | 历史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
[英]潘翎 著
宋菁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张英(资深媒体人、探照灯主编)
这是英国华裔学者潘翎生前最后一部重磅著作,以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爱情观念的演变轨迹。作者从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中汲取灵感,将书名“真爱遗事”隐喻为西方浪漫爱在中国社会生根的“遗落物证”,通过《牡丹亭》、民国文人的情爱实践、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等多重线索,揭示了中国传统“情”文化与西方浪漫爱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潘翎以历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敏锐,聚焦徐志摩、郁达夫、张爱玲等知识分子的情感纠葛,剖析他们在新旧观念夹缝中的挣扎。这部著作不仅是爱情观念史的学术梳理,更是一幅知识分子精神变迁的浮世绘。

翻译 | 社科&历史 | 历史
《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
[日]加藤阳子 著
章霖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好望角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费多(诗人、作家)
本书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来探究“二战”时日本那些决策者的思维框架的局限,并何以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对世界,对日本。关于前景的误判,具体选项的操纵,狂热者的孤注一掷,这些因素最终指向战争。所谓“长目飞耳之道”是“历史的尺度”,也是“未来的尺度”。

翻译 | 社科&历史 | 历史
《信仰与利益之网:僧侣、海商与中日交流(839-1403)》
李怡文 著
冯立君 傅亭瑄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羿含(资深媒体人、阅读推广人)
李怡文教授深耕东亚海域史领域,以839年至1403年近六百年的中日互动为经纬,聚焦佛教僧侣与海洋商人群体的双重角色,揭示了中世东亚文明交流中信仰传播与商业利益交织的复杂图景。全书打破传统研究中政治外交或单一文化传播的叙事框架,通过细致梳理唐宋元三代的禅宗东传、宋日贸易网络、元朝远征后的民间交往等关键事件,还原了僧侣作为文化使者和海商作为物资纽带的历史能动性。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辨为基础,活用中日韩三方文献,结合佛教典籍、贸易文书、外交档案乃至沉船考古证据,生动再现了东亚海域上思想、商品与人员流动的动态网络。书中对明州港的枢纽地位、日本僧侣入宋求法的经济支撑、元朝海禁政策下民间走私的兴盛等问题的剖析,尤为彰显微观视角与宏观视野的结合。
本书不仅填补了中世东亚海洋史研究的空白领域,更为理解前近代亚洲区域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认知路径,值得历史学、宗教学与海洋史研究者共同关注。

翻译 | 社科&历史 | 人类学 社会学
《宇宙观与现代世界》
[英]艾伦·麦克法兰 著
秦雨晨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作为一只被困在玻璃瓶中的苍蝇,人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中试图去了解自己、理解世界——时间和空间,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宇宙”。
艾伦·麦克法兰长期执教于剑桥大学。人类学家的身份让他可以用更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待人类和人类认知系统的变迁。本书中所说的宇宙观/世界观,学者们一般称之为范式,是学术思潮变迁的底层架构,也是权力架构、社会结构和长期历史等因素的集中映射。以西方文明为例,宇宙观/世界观大约可以分三类:文艺复兴前的循环时间;18世纪开始的线性时间:进步观、进化论(包括社会达尔文和社会主义);1890年开始的结构时间观: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强调多元,意义存在于当下、存在于系统中、存在于相互的关系中。
任何归纳都是瘸腿的,思想史光有归纳更是远远不够。对于此间的读者,跟随如数家珍的麦克法兰,重新梳理五百年来的思潮变迁,去尝试理解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化圈宇宙观/世界观的变迁,未尝不是一场有趣的智识旅程。
在我看来,三类时间观也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人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或者闪烁于一个人的短暂一生:从年轻时付出就有回报明天会更好的进步观,到成熟期的多元、相对、具体,到晚年则看到更多的循环和轮回,比如,一场清明的雨就能让他的心灵穿越到唐与宋。
今天,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范式似乎已经消逝了。还有人在寻找它吗?

翻译 | 社科&历史 | 经济史
《工匠、商人与银行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经济》
[美]理查德·A.戈德思韦特 著
吕吉尔 译 丁骋骋 校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工匠、商人与银行家》是“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的一种,该丛书共十二种,包括《大分流重探》《教堂经济学》《美第奇银行的兴衰》《经济史的趣味》《不那么狂野的西部》等。《工匠、商人与银行家》获美国出版协会“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PROSE Award)经济类荣誉提名,作者理查德·A.戈德思韦特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经济史的学术大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一直被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象征,理查德·A.戈德思韦特以工匠、商人与银行家解说这座城市商业、银行业和手工业的复杂运作机理。

翻译 | 社科&历史 | 社会学
《裂城:美国城市的贫穷与繁荣》
[美]艾伦·马拉赫 著
高舒琦 赵牧荑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燧石
2025年2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张菁(《青年文学》主编)
历史的主题,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发生这些事情时人们的感受。《裂城:美国大城市的贫穷与繁荣》聚焦近一个世纪来,底特律、匹兹堡、巴尔的摩、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几个美国老工业城市的兴衰,从作者的视角展现城市中一个个具体的人,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从多个维度展现美国城市在复兴过程中出现的不均等和不平等,深入研究背后的成因,提出关于老工业城市的一系列复兴策略和方向。
城市的存在已不仅仅是空间概念,在日渐发展中,它与人们的生活、审美、意识彼此纠葛。
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背后,实际上是产业结构趋于服务化带来的就业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在阅读中,也会不断与中国诸多老工业城市相应和,在资源枯竭的被动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主动转型之中探寻恰切的改变方式。
翻译 | 社科&历史 | 历史
《海洋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澳]艾莉森·巴什福德 [斯里兰卡]苏吉特·西瓦迅达拉姆 主编
吴莉苇 译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书评人、资深媒体人)
这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因颠覆了传统海洋史的写作方法。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思想、观念、认知等都是由大陆史塑造的,由此带来中心与边缘、交通与隔绝、开放与封闭等认识框架,这也塑造了海洋史的写作传统——一谈到海洋,即专注于它的开放性,热衷于对新航线的研究,由此形成了“海洋都是一样的”“海洋本身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通向哪里”等刻板印象。但事实是,海洋与海洋的性格不同、条件相异,涵养出不同的文化。
以东亚周边海域为例,它的环境类似地中海,将不同文明连接为一体,但大陆架长,虽不深,却海流变化多端,且跨越纬度过多,不仅给航海带来困难,且易致病。在这片海域中,贸易往来达到相当程度,但东南亚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相互融合、和谐共处,彼此长期保持平衡。与之类似,印度洋利于远航,涉及地理单元多,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亦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相比之下,地中海、大西洋等,因欧洲内部分裂,斗争持续升级,压力被传导到外部,各方全力拓展新航道,而拓展的目的是为了掠夺,以在欧洲内部竞争中占据先机,这使欧洲的大航海有了不同的动力机制,将海洋文明原有的种种问题遂被极致化,既呈现出近代化曙光,也带来了空前的苦难。
本书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讲述方式——突破大陆史观,真正以海洋为讲述中心,本书体例亦有趣,将不同大洋单独成章,作者们呈现了惊人的博学,书中杂糅各种新见考古材料,令人叹为观止。海洋不是大陆的附庸,它不只拥有时间,也拥有历史。由此带来的困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史料太少,不易形成解释闭环,但能做到刷新认知、改变思维,便是好书。

翻译 | 社科&历史 | 人类学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先驱让·鲁什的田野和民族志研究》
[美]保罗·斯托勒 著
杨德睿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2025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让·鲁什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民族志影片大师,但其民族志作品却罕为人知。尽管他在人类学与电影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却颇具争议性。本书作者保罗·斯托勒关注的主要是鲁什的民族学成就,他重新走过鲁什的桑海之路,深入分析了鲁什重要的影片和民族志作品,揭示了这两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介绍鲁什的生平与贡献,也交代他所描写的族群——尼日尔的桑海人——的社会文化向度。

翻译 | 社科&历史 | 社会人类学
《不确定的爱:当代中国育儿的希望与困惑》
[美]关宜馨 著
毛超予 译 安孟竹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晨亮(《当代》杂志主编)
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到学区房、课外班、“鸡娃”、“海淀妈妈”等大众媒体与自媒体上的高频词,育儿焦虑,特别是所谓城市中产家庭的育儿焦虑,早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这部副标题为“当代中国育儿的希望与困惑”的译作,是来自美籍华裔学者关宜馨的人类学观察,或许提供了某些新的视角。
从2004年起作者多次来到昆明进行田野调查,并参照来自电视剧、育儿指南书籍等材料的案例,聚焦于困扰当代家庭的悖谬——“在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社会里,快乐的童年与有保障的未来之间似乎变得越发不可兼容”——以及陷入这种内卷困境中的痛苦的孩子、焦虑的母亲。她颇有见地地指出,“用加速、效率、可计算性和生产力的逻辑来组织人的能量”与改革时代的社会运转逻辑,“儿童有待开发的生命潜能”与“亟需释放的经济潜能”之间,有某种呼应关系,并试图打破固有的二元对立,让我们看到这些挣扎的中国式家长,既非单纯出于“理性”思维,也非“盲目”作为,而是在生活的无数变数中,努力分辨可控与不可控的边界,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努力配置自己的“爱”。
翻译 | 社科&历史 | 思想史
《什么是思想史》
[英]理查德·沃特莫尔 著
岳秀坤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2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宋晨希(书评人,历史作家)
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依据,同样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政治家、思想家希望为自己的国家,人类社会划定一条轨道,让人们可以在上面驰骋,不至于跑偏。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思想史专家,作者首先在书中厘清了何为思想史的概念,思想史与观念史的区别,思想史研究的意义,随后对当代很多思想史名家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介绍,阐释了思想与历史之间复杂的关系。作者花费了很多笔墨,介绍对其影响颇深的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剑桥学派”强调历史语境主义,主张通过思想家文本书写的形式、使用的修辞以及生平境遇,回到思想诞生的具体时刻。
本书提醒我们,掌握思想史的方法,对于理解人类的过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以一孔之见对前人盖棺定论,而是要了解每位思想家所遭遇的困境,他们提出思想理论的意图是什么。此外,阅读本书也让我们意识到,思想史对于我们理解过去,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读者关注“探照灯好书”微信公众号,留言、点赞、点“在看”并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支持你喜欢或者想读的作品。
值班编辑 | 海天湖
值班主编 | 顾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