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hprbr

http://baitong.kub2b.com/comhprbr/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牛场乡坭龙村:阔步前行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次数:5        返回列表

坭龙村位于大方县牛场乡东南部,村委会驻地距牛场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22℃。在坭龙村境内有一座山,人们称为坭龙山,该村以此命名。

图片

坭龙村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地形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盖率30%。坭龙村下辖11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3755111村里居住着汉、苗、彝、蒙古、仡佬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32.6%。

坭龙村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烤烟、玉米、小麦、辣椒、油菜、洋芋等多种农作物。近年来,坭龙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时凭借浓厚的民族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苗族“跳花节”活动,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坭龙村先后荣获多项荣誉,其中,2012年7月,荣获“全县创先争优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6月,荣获“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22年6月,荣获“全县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点”称号。

牛场坡的传说

坭龙村坐落在历史悠久的牛场坡街上。相传从清朝至1972年几百年间,整个牛场乡地段只有一个赶集的地方——牛场坡。牛场坡是个夔牛形,地形偏僻,导致只能在牛场坡背后利用一个偏坡作为牛马市场,因此就把牛马市场下边取名为牛市坡脚,也就是现在的坭龙一组;“牛头”那一段住着现在的坭龙二组,“牛身”那一段住着现在的坭龙三组;坭龙四组处于坭龙山上,此地无岩头,90%的地方都有白胶泥,三分之二是水田,种出的大米味道飘香十里。打田不放水是干坝,五组上一段是干坝,六组下一段是干坝,流出去的水从岩溶洞底直排果宝河,故有“打田不放水干(耙)坝,点火栽秧黑(种)仲”之称。

图片

20世纪70年代,这一代留下这样一段民谚:“好个牛场坡,陈谷烂米多。必然得点吃,鼽(熏)成花野猫。”当时老百姓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相邻的安舒村于2003年合并给坭龙村。安舒分为几地,杉木鲁属现在的坭龙八组,箐脚属现在的坭龙九组,安舒寨属现在的坭龙十组,幕拉嘎属现在的坭龙十一组。

民俗活动颇具特色

始于清朝年间的花坡节,在坭龙村得到较好传承。据说清道光年间,乡土人士付君跃庭有感于苗族同胞之跳花风俗无地可欢、无时可聚,遂辛地为坡,定时为节,约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四乡苗胞相约至此,载歌载舞,至今数百年未曾间断。届时,近至织金、纳雍、黔西、金沙,远至毕节、关岭、水城、古蔺,苗族同胞纷至沓来,盛况空前。近年来,每年正月二十六那天,至少有四五万人聚集于此,踊跃参加牛场苗族跳花节,万人狂欢劲吹民族团结风。

图片

2004年,当地人为百年来的牛场花坡树立丰碑,正所谓:“大方西南边陲旧属乐贡,今为牛场。斯地山川险峻,民风淳朴,有汉、苗、彝、白、仡佬等族,苗族聚独库、大营、红岩,分散牛场,乐思,坡脚等地而居,勤劳俭朴,寨邻和睦,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其民族风情独树一帜,声名远播。”

2017年,在牛场乡党委、政府及坭龙村支两委的共商下,得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此活动场地迁居坭龙山(现坭龙四组)田坝中央。此地面积宽阔,环境优美,有长年不断水的坭龙山大塘做花坡背景,花坡台重建于此,蔚为壮观,让传统文化的根脉开出绚烂的时代之花。

同时,彝族的火把节也是相当壮观。牛场乡彝族早在明朝补路仲土司时期,就开始祭火。水西宣慰府所辖四十八目之一的补路仲土司,在倮工底(彝语)西南侧狸陇山(今牛场坭龙)建有土司城地处今张家山林前山下面,牛场老街旁边,是土司衙门所在地。土司城后面并排三座山,山顶建有烽火台,遇有敌情就点燃烽火台报警。山垭口处建有城墙拱门,山那边有一个天然大水塘,在水塘上建有水寨营门,有水军把守。

土目安慕濯就在土司城后山中间烽火台上举行祭火仪式,即今张家山林这座山。原本补路仲土司祭火时间与其他土司一样,皆为每年六月二十六日,奈因不远处的补路大坡(今衙院大坡)宣慰府别院也是在六月二十六日举行祭火,两处同一天祭火,相隔太近,两边忙不过来,彝家人不知该参加哪处祭火。后来上级宣慰府长官便命补路土司这边改在月头六月初六日祭火,这种祭火神仪式后人称为“火把节”。

祭火仪式一般为祭火、玩火、送火三天,即六月初四日祭火,初五日玩火,初六日送火。祭火时,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祭火、玩火、送火这三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备办酒肉祭祖。当夜幕降临,待土司城后山烽火台总台祭火毕,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回到各自寨中广场上,堆上柴火点燃,各寨的毕摩(祭司)诵经祭火完毕。全寨男女手牵着手围着火堆(篝火)唱歌跳舞,欢庆节日。三天三夜,通宵达旦,翩翩起舞,歌声嘹亮情意切切。

教育发展彰显文化底蕴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坭龙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犹如大树之林立,争奇斗艳。在大方县,牛场小学因其人才辈出而远近闻名。牛场小学坐落在牛场苗族跳花坡上,辐射3个村(坭龙村、乐公村、黑仲村)18个村民组,惠及8000多人口。

图片

该校办学历史悠久,原为塾馆,始建于1771年,校址在老街财神庙,1921年正式命名为县立第七初高两级小学。1949年、1950年土匪猖獗,被迫停办;1951年重新得到恢复;1953年春校舍倒塌,迁址中街周济帆之宅;1958年正式命名牛场小学,是当时牛场乡唯一的完小;1969年附设初中;1984年秋,牛场小学初中部撤至阴河洞(现牛场中学);1990年,牛场小学再次分家,分出乐公小学至乐公田坝。

几经风雨终于雨后见彩虹1996年,由乡财政匹配3万元,县财政投资1.5万元,银行贷款10.5万元,总投资15万元建设670平方米的牛场小学教学楼;2001年义教工程再次投资32万元建筑了8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2002投资2.6万元建成了容纳上百人的舞台;2003年,大方县民宗局投资6万元在校园内新建400平方米的苗族跳花台;2012年上级拨款21万元新建25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2013年上级拨款修建了12套教师周转房,面积420平方米。

现在,牛场小学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教学楼依坡而建,鱼池花园就地而设,错落有致,别具一格,花香树绿,美丽宜人。截至目前,有教学楼一栋,综合楼一栋,配备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图书室、仪器保管室、体育保管室、实验室、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党员活动室、少先队活动室、办公室等功能室

村落发展正当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坭龙村广大党员群众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聚焦增收致富的目标,昂首阔步迈上了新的征程

图片

2016年,村里整合多方资金,修建文化广场。村民纷纷把自家土地无偿让出来,有的村民还力所能及地捐钱。于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修建了2个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2018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坭龙村全面掀起了通村公路、“三改、两硬化”等基础设施改造热潮。这些政策的落实,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享受到乡村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又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标中央、省、市、县的政策举措,全面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务工就业、乡村建设等工作,在巩固好原有烤烟、青脆李、生猪、肉牛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魔芋、养蜂等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生猪养殖2000余头、肉牛1200余头、能繁母牛500余头、养蜂300箱、种植烤烟1200亩、种植青脆李1000亩、种植魔芋400亩。同时实现饮水提升工程覆盖全村11个村民组,实施通组路产业路硬化17公里,新修产业路2.29公里,改厨、改圈、改厕749户,农村垃圾全部集中收集处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的坭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用好现有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更加注重市场化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结合绝壁天渠教学点在本村和立体气候特点明显的优势,挖掘与绝壁天渠有关的实物、文字、影视等,紧紧围绕打造“农文旅教”深度融合的目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动员群众大力发展民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管护力度。

坭龙村还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出“群众会+”工作模式,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群众会与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让乡村劲吹“文明风”。



来   源:大方县牛场乡

编   辑龙   英  郑永扬           

编   审:高   艳

监   制:王筱江

总监制:刘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