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行业  服务  怎么  可以  选择  上海  北京  使用 

一些关于苏联极早期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的内容以及它们的设计师的扩充版(下)

   日期:2025-07-30     移动:http://mob.kub2b.com/quote/652.html

接上篇

1931年,Л.В.库尔切夫斯基设计并制造了两门反作用动力式(无后坐力)37毫米火炮——37毫米РК малой мощности (ММ) 37毫米 РК большой мощности (БМ),并于1932年投入生产。试点单位应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步兵部队,具体番号不知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重量(分别为28公斤和32公斤)

炮管长度(1220毫米和1250毫米)

两门系统的结构相同。在标准状态下,火炮需要使用三脚架射击。也可以进行肩扛射击,苏维埃超人行为。无法进行卧姿射击。系统为不可拆卸式,在战场上需人力搬运。下面我们根据手册讲述一下它。由于我的水平低下,其中大部分都由ds直译手册内容,未校对只润色,权且作为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下是对白皮书的中文翻译

研制目的: 

500米距离击穿25毫米渗碳钢装甲,并对重型坦克的行走机构构成威胁。

优点

当时苏联方面认为无后坐力炮具备以下优点:

1. 无需设置反后坐装置;

2. 可获得普通常规火炮无法达到的金属利用系数(该系数为268);

3. 显著简化了系统构造;

4. 降低了系统生产成本;

5. 使系统变得轻便。


组成

1. 带喷管(2)、装弹槽(92)和膛口防盾的身管(1)

2. 弹仓(5, 6)

3. 保险机构(97)

4. 击发装置(16, 17, 24)

5. 发射机构(40, 23, 61)

6. 保险解脱器(94)

7. 升降回转机构(95)

8. 瞄准具(37, 96)

身管(1)上设有加强筋,延伸至长度788毫米处。身管(1)加工有固定弹仓(5)的凹槽。身管(1)带筋表面的作用是在不明显降低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并改善身管冷却效果。身管(1)12条右旋膛线,走向为左、上、右。药室后部加工有锥形扩孔,用于卡入弹药的部分式弹底。身管(1)炮尾部分、药室后方设有螺纹孔,用于旋入喷管(2)。喷管(2)具有10°的内锥度。在紧贴身管(1)炮尾端面的法兰外缘处,喷管(2)加工有带3条滚压凸筋的凹槽,用于固定升降回转机构(95)的支架。带肋部分延伸105毫米长度,之后是光滑部分。喷管(2)后端为法兰,其表面加工有滚压凹槽,用于固定卡箍(44)(图15, 17)。卡箍(44)上焊有薄铁板制成的平衡挡板(4)(图1, 15, 17),用于平衡火药气体对装弹槽(92)的压力。喷管出口孔(喷孔)直径为29毫米。

弹仓(图1, 2, 3, 4, 15)组装后通过卡扣固定在身管(1)上,由弹仓管(5)和供弹杆(6)组成。弹仓管(5)可容纳3发弹药,其炮尾端制作自开式端盖(83)(图1, 3),以便于装填弹药(98)(图15)。

弹仓管(5)上装有:

a) 两个限位器(7)(图1),防止弹药向后移动;

b) 在膛口端、第一个弹药位置的上方装有制动器,由山毛榉木块和弹簧组成;用于防止在供弹杆(6)(图15)急速前移时第二个弹药从弹仓管(5)中掉出,以及防止第一个弹药掉入装弹槽(92)(图15);

c) 在焊于弹仓管开放部分(93)后部的卡箍和管子中固定有供弹杆(6)

d) 在弹仓管(5)膛口端下方、供弹杆(6)下方焊有带导向平面的滑板,供弹杆(6)转动和前移时,手柄(8)(图2, 3, 4)的黄铜垫板位于其上。

供弹杆(6)具有:

a) 3个拨弹齿(9)(图3),用于将弹药在弹仓内向前推送(供弹杆(6)回退时拨弹齿(9)缩回其槽内);

b) 手柄(8)(图2, 3, 4),用于操作供弹杆(6)

c) 带弹簧的拨弹器(10)(图1),用于将弹药拨入身管(1)通道,固定在供弹杆(6)的膛口端。

此外,供弹杆(6)上与手柄(8)一起固定有拨叉(11)(图4),其右侧装有销钉(12)(图4),用于参与保险机构(97)的工作。

保险机构(97)(图2, 3, 4, 5)用于防止重复装填,安装在左侧,组装在支架(13)(图45)中,该支架用2个螺钉固定在身管(1)上。其用途是:如果因某种原因未能击发,则禁止再次装填。

在击发前(图45),阻铁杆(14)连同止动块(15)被其弹簧(26)(图5)压向支架(13)并盖住贯穿孔(21)(图5),该孔钻在支架(13)和身管(1)上。下方的侧弹簧(27)(图4)被拨杆(28)压缩。在此状态下,如果未发生击发,将无法进行后续装填。因为当供弹杆(6)(图4)向前移动时,固定在供弹杆(6)上保险器右侧的销钉(12)(图4),其头部会钩住阻铁杆(14)并阻止供弹杆(6)向前运动。

 5. 保险机构横剖面图。

 6. 击发装置总图。

击发时,火药气体的压力将阻铁杆(14)(图5)向后抛,使其绕自身轴(104)转动,压缩弹簧(26)(图5)。同时,下方的侧弹簧(27)(图4)作用于拨杆(28),使阻铁杆(14)随同拨杆(28)绕轴(103)向左转动并向上抬起,卡入供弹杆(6)的后卡箍(29)(图5)的平台(30)(图4)上。此后,阻铁杆(14)将自由地让过供弹杆(6)上的销钉(12)(图4),从而允许进行下一次装填。

当供弹杆(6)反向运动(拨弹时),与手柄(8)一同固定的拨叉(11)(图4),图 7. 击发装置部件图。将推动阻铁杆(14)的止动块(15)(图4);后者将从平台(30)(图4)上脱开,拨杆(28)(图4)将压缩下方的侧弹簧(27)(图4),阻铁杆(14)在其自身弹簧(26)(图5)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盖住身管(1)上的孔(21)(图5)。

 8. 击发装置部件图。

阻铁杆(14)的弹簧(26)(图5)和下方的弹簧(27)(图4)均安装在支架(13)的专用槽内。

阻铁杆(14)有一个直径为2.5毫米的孔,用于在身管孔(21)(图5)被火药气体污染时进行清洁。在机构处于击发后的位置,即当阻铁杆(14)(图4)卡在后卡箍(29)(图5)的平台(30)(图4)上时,这些孔洞相互重合,允许进行清洁。

 9. 击发装置横剖面图。

为进行首次装填,需拉开阻铁杆(14)并将其置于击发后的位置。

击发装置(图6, 7, 8, 9, 10)由以下部件组成:

1. 壳体(16),带有安装密封管(31)(图10)的槽座,用于消除身管(1)(图10)与壳体(16)(图10)连接处的气体泄漏。通过密封管(31)(图10)和身管(1)钻有贯穿的击针孔(32)(图10)。

2. 击锤(17)(图6, 7, 10),其右侧有凸轮(39)(图7),击锤(17)通过该凸轮被齿条(24)的齿(48)(图8, 10)扳起。

3. 击锤轴(18)(图6, 7, 10)。

4. 挡块(22)(图7, 10),在扳起击锤(17)时压缩击锤簧(19)

5. 击锤簧(19)(图7, 10)。

6. 衬套(20)(图6, 8, 10, 11, 12),击锤簧(19)(图10)一端置于其中,另一端抵在挡块(22)(图10)的法兰上。衬套(20)外表面滚花,便于在调节击锤簧(19)(图10)时操作。

7. 滑块(23)(图7, 9)及其弹簧(25),位于壳体(16)右侧的专用槽内。滑块(23)上通过轴固定有带弹簧(35)(图9)的掣子(34)(图9),该掣子向前卡住齿条(24)的侧齿(33)(图8, 9)。

8. 拉杆(40)(图9),其末端旋有球头(41)(图9),拉杆(40)通过该球头在凹槽(36)(图7)处与滑块(23)连接。

9. 制动杠杆(42)(图9),通过轴(44)(图9)固定在滑块(23)的同一槽内,用于防止齿条(24)因惯性向前滑动。当齿条(24)到达适当位置时,制动杠杆(42)的齿在滑块(23)(图9)的作用下,会卡入齿条(24)的凹槽(49)边缘。

10. 衬套(51)(图8, 9, 10),表面滚花,旋入滑块槽的孔中,拉杆(40)穿过此孔。

11. 滑块槽盖(78)(图7, 9),沿专用导轨装入壳体(16),并用螺钉(101)固定。

12. 制动器(52)(图9),带弹簧(53)和用2个螺钉固定的压板(54),安装在击发装置壳体(16)左侧。用于通过卡入齿条(24)的球形槽(38)来锁定齿条(24)

13. 齿条(24)(图6, 8, 9, 10),有12个火帽槽(43)。在槽内放入黄铜垫片(102)(图10)和火帽(59)后,用扳手(46)(图8)将衬套(45)旋入,且在将衬套(45)旋入齿条(24)的槽(43)之前,需将击针(47)插入衬套孔中。齿条(24)上的齿(48)(图8, 10)用于扳起击锤(17)。齿条(24)右侧下方有侧齿(33)(图8, 9),用于通过掣子(34)(图9)推动齿条(24)向前;其上方有供制动杠杆(42)(图9)使用的凹槽(49)。齿条(24)左侧有供制动器(52)使用的球形槽(38)(图8, 9, 10)。齿条(24)有导向筋(60)(图8),用于沿着壳体(16)的凹槽导向运动。

14. 击发装置用薄铁板制成的枪托式护盖(55)(图1, 16)封闭。枪托(55)通过轴与枪托支架(56)(图2, 11, 12)连接,并可用装在身管(1)上的蝶形螺母(57)(图6)来打开和关闭击发装置。发射机构通过卡箍(58)(图2, 12)及其导向器(60)(图3, 12)固定在身管(1)上。在卡箍(58)导向器(60)的下圆柱部分套有发射手柄(61)(图2, 3),该手柄焊在衬套上。衬套的齿嵌入位于卡箍(58)导向器(60)内的杆的凹槽中。拉杆(40)(图9)一端旋入该杆,另一端带球头伸入滑块(23)

转动发射手柄(61)进行发射(如图17所示),即转动衬套,衬套通过其齿移动杆及旋入其中的拉杆(40);拉杆(40)用其加粗端拉动滑块(23)(图9)。在卡箍(58)导向器(60)的下圆柱端旋入一个叉形件,其耳轴上装有带发射手柄(61)的衬套。叉形件用螺钉固定,该螺钉同时作为手柄(61)转动的限位器,因为在衬套上加工有相应的凹槽。拉杆(40)置于保护管(68)(图3, 11)内,以防损坏和污染。保险解脱器(94)固定在叉形件的耳轴上。

保险解脱器(94)(图1)通过连接环和螺栓与发射机构的叉形件连接。保险解脱器(94)的支脚是焊接的,由支座(69)(图12)、止推垫圈(70)(图12)、管(71)(图12)和耳环组成,支脚通过该耳环与座(73)(图12)的耳轴连接。保险解脱器(94)支脚的展开度用螺帽(75)(图3, 12)调节。该固定装置使其具有垂直和水平角度调节能力。

升降回转机构(95)(图1)通过支架(99)(图11)固定在喷管(2)上。转动矩形螺纹双头螺杆(80)(图11)的螺套(77)(图12),可赋予俯仰角或下降角。水平面上的瞄准通过移动滚轮(81)(图12)沿导向器(76)(图12)进行,该导向器通过三个支脚(82)(图12)支撑在地面上。在螺杆(80)底部旋入一个塞子,限制其从螺套(77)中脱出,而滚轮(81)通过其轴(83)(图12)固定在置于螺套(77)(图12)内的叉形件(84)(图12)中。

瞄准具: 配有训练用(37)(图19)和战斗用(96)(图1, 11)瞄准具。训练用瞄准具(37)是一个单筒镜,目镜相对于物镜轴线成直角布置,可左右转动90°。目镜筒的玻璃上刻有同心圆环,对应距离:大环—500米,中环—300米,小环—200米。

战斗瞄准具(96)(图13)在结构原理上与训练用相似,但与之不同的是它有用于设定200300500米距离的转鼓(79)(图13)。视场10°。放大率2倍。战斗瞄准具单筒镜的光学特性保证了在眼睛距目镜(85)(图13150毫米距离处具有良好的可见度,这使得无需将眼睛贴紧目镜(85)即可进行瞄准;这种结构允许快速瞄准并保护眼睛:尽管是无后坐力系统,但发射瞬间系统会发生震动。

装药(11):(图14)由约0.190公斤的“МСК”牌号火药组成,共3束。

 16. 坐姿瞄准。

 17. 发射操作。

如果弹底尺寸选择不当(当弹底比标准薄时),可能出现火药缓慢燃烧的情况,炮弹会从身管膛口5-10米处出。

发射时,弹底碎裂后通过喷管(2)向后飞出。

点火药是4克黑火药,置于硝化织物制成的环形药带(10)(图14)中,带宽15~20毫米。环形。

不建议在有训练用瞄准具(37)的情况下进行实弹射击。瞄准具允许坐姿(图16)、立姿和卧姿(图17¹瞄准。

在瞄准具安装平台(身管(1)上)用2个螺钉(88)(图13)固定带平板的基础座(89)(图2, 11, 13)。在基础座(89)上部,卡槽内装有带2个弹簧的卡笋(90)(图13),卡槽用盖板封闭。瞄准具光学部分与支柱连接,支柱内固定有锁扣,通过专用螺钉(91)(图13)调节,使瞄准具在水平面上与基础座(89)平行。

将瞄准具架设到阵地上时,将带支柱和锁扣的光学部分插入基础座(89)的卡槽内,并用卡笋(90)(图13)锁住。

弹药说明

发射药为定装弹,由弹丸、带弹带和弹底引信的弹底(弹托)、带点火药的装药、药筒、密封弹底和带螺钉的压紧垫圈组成。

弹丸(7)(图14)为穿甲弹,重0.6公斤。其底部有螺纹孔,旋入带有膨胀弹带(4)、引信和装药的弹底(弹托)(3)

膨胀弹带(4)的特点在于,发射前其直径小于身管膛线直径,这允许从膛口装填。发射瞬间,在气体压力作用下弹带(4)膨胀,嵌入膛线并像普通后膛装填炮弹的弹带一样工作。

¹ 第一批次的瞄准具仅允许卧姿瞄准。

...药带(10)(图14)放置在弹底(2)(图14)的基部,使其紧贴药筒(1)(图14)内表面。点燃点火药的工具是火帽(59)(图7, 10),在将其装入齿条(24)(图7, 10)之前,需在火帽(59)内放入一粒铅砂,其作用是击穿药筒(1)(图14),并便于火帽(59)的火苗到达环形药带(10)(图14)中的点火药。

齿条装填: 在火帽槽(43)(图8, 9)底部放入一个圆形黄铜垫片(102)(图10),它盖住齿条(24)上的孔,以便火帽(59)的火苗通过该孔进入身管(1)的击针孔(32)(图10)。齿条(24)上的孔被盖住是为了防止发射时从身管击针孔(32)(图10)喷出的炽热气体沿齿条(24)蔓延而点燃邻近的火帽(59)

 18. 弹药箱。

 19. 打开的附件袋。

放入垫片(102)(图10)后,插入带铅砂的火帽(59)(如果装入困难,则用压紧虎钳(65)(图8)将其压入),然后旋入带击针(47)(图7, 10)的衬套(45)(图7, 10)。

组装好的定装弹装入专用密封箱,每箱10发弹药,箱子侧面特制的槽内放入...

阵地的选择和占领

采用直瞄射击。当在防御中作为直面敌军武器且有足够时间时,需构筑专用掩体,在其中进行坐姿射击,此时将保险解脱器(94)的支脚撑开到极限,以降低火线高度,并将带支脚的升降回转机构(95)导向器(76)架设在平台上。

根据掩蔽物的性质,可采用坐姿、立姿或卧姿射击。由于是在暴露阵地上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因此阵地必须满足良好伪装的要求。

在干燥沙质土壤阵地上射击时,从炮口喷出的气体形成烟尘;因此,为减少阵地的暴露特征,应选择有草皮覆盖的土壤、泥炭土壤等阵地。

在射击作业期间,禁止从喷管(2)后方25米以内接近该系统。

射击准备

准备该系统进行射击应:

1. 从枪衣(62)(图21)中取出该系统,并将其架设在保险解脱器(94)(图1)和升降回转机构(95)(图2)上。

2. 从袋中取出瞄准具(图13)并将其插入瞄准具基础座(89)(图13)。

3. 打开弹药箱(图18),取出装填好的齿条(24)并将其插入击发装置的壳体(16)内。

4. 将弹药推入弹仓管(5)

5. 进行装填(图15)。

架设步骤: 将系统放在地上,解开搭扣(67)(图21),之后战士从膛口端拉下枪衣(62),此时指挥员握住喷管(2)。取下的枪衣(62)放在系统右侧,沿保险解脱器(94)支脚方向,距系统2米处。然后,抬起系统,分开保险解脱器(94)的支脚,将系统架设在保险解脱器(94)和升降回转机构(95)的导向器(76)(图12)上。此后,指挥员从袋中取出瞄准具,向后拉开卡笋(90)(图13),将支柱的齿和锁扣的齿插入它们在基础座(89)(图13)上的对应槽内,然后松开卡笋(90)(图13),卡笋(90)2个弹簧作用下锁住锁扣的齿。

与此同时,战士将弹药箱放在地上,拉动铁丝环,撕下用焊锡将箱盖和箱体三面固定在一起的铁皮条。然后用位于箱子侧面(外侧)的专用钥匙,打开固定在侧面、钥匙旁边的齿条槽盖,撕掉铁皮条,取出齿条(24)并交给指挥员。

指挥员用右手使齿条(24)的导向筋(60)(图8)与壳体(16)上相应的凹槽对齐,向前推进齿条(24),直到第一个齿(48)(图8, 10)顶住击锤(17)的凸轮(39)(图7)。插入齿条(24)时应持其末端(74)(图8),动作要平稳,因为击锤(17)可能被第一个齿(48)扳起,火帽(59)(图10)会随之点燃。

齿条(24)插入后,将3发弹药依次推入弹仓管(5)。为此,将第一发弹药推入弹仓,直到它越过掣子,然后插入另一发弹药并向前推进,直到它也越过掣子,如此装入全部3发弹药。掣子(34)(图9)绕轴转动,与下一个侧齿(33)(图9)啮合,所有零件恢复初始位置。

发射时可能出现的状况:

1. 火帽点燃,但未发射: 这意味着弹药未被送到药室锥形部卡紧位置。应等待1分钟,并用通条将弹药推到底。推弹由膛口处的战士进行。瞄准手必须将左手从发射手柄(61)上移开。

未推弹到位的原因:

a) 弹药尺寸不正确(弯曲、组装时偏离图纸尺寸或操作粗心);

b) 火药和织物未完全燃烧,导致其残留物在拨弹时阻碍弹药在身管(1)通道内运动。

后一种情况的处理: 发射后必须清除通道内的未燃尽残留物,然后按常规程序进行装填。

若无法推到位: 需通过用通条向前推弹药来卸载系统。卸载由战士在喷管(2)侧进行,遵守与推弹时相同的预防措施。

2. 发生迟发火: 其特征是声音微弱,弹丸和部分装药被抛向前方,落在离膛口不远处(有时达2-5米),装药在那里缓慢燃烧,部分装药从喷管(2)喷出。此现象由于装药点火无力造成。应检查身管(1)通道,如有火药和织物残留,则清除,之后可继续射击。

3. 弹药已到位且火帽点燃后,重复两次发射动作仍未击发。

原因可能是:

a) 火帽(59)冲击力弱,铅砂未能击穿药筒(1)

b) 齿条(24)故障:齿条(24)上的孔与身管(1)击针孔(32)中心未对正,导致铅砂在通过孔时被切断。

处理: 第一种情况,更换弹药,若仍未击发则更换齿条(24)。第二种情况,用备用齿条更换。

更换齿条步骤:

a) 卸载系统(采取预防措施);

b) 从击发装置的壳体(16)(图6)中取出齿条(24)(图6);

c) 插入备用齿条(24)

d) 之后进行装填和发射。

取出齿条(24)的方法: 瞄准手打开枪托(55)(图1),用右手食指按压击锤(17)(图6)带滚花的后部;击锤(17)绕其轴(18)(图6)转动,与齿条(24)的齿(48)分离,并保持此状态,直到用左手将齿条(24)通过其末端(74)(图8)向前取出。之后释放击锤(17)。将齿条(24)插入击发装置壳体按上述规则进行。

装填好的齿条(24)。箱盖和齿条槽盖好后需焊封。

弹药箱有耳环,可系上背带以便肩背携带。

附件

每具系统配有一个用于行军时携带的枪衣(62)(图21)、通条(无图)和一个用于放置瞄准具、2条备用齿条(24)、备件以及系统保养清洁用具的袋子(63)(图19)。

备件和附件清单见附录1

操作使用

编制

行军和作战时,系统由2名战士操作,不包括弹药搬运手。

指挥员: 负责系统的正确保管、维护、保养及战备状态。行军和作战时随身携带装有瞄准具和备件的袋子(63)(图19)。作战时,占领指定阵地,使系统做好战斗准备,按照指示的目标进行装填、瞄准和射击。行军时与战士一同搬运系统(图21)。

战士: 随身携带装有10发弹药和装填好齿条(24)的箱子(图18),协助使系统做好战斗准备,并将下一发弹药放入弹仓的开放部分(98)(图15)。供弹杆(6)操作时,掣子(34)(图9)绕轴转动,与下一个侧齿(33)(图9)啮合,所有零件恢复初始位置。

装填操作

若弹仓未装满(少于3发)或弹药在弹仓管(5)内单发移动,则通过供弹杆(6)的反复前后运动将弹药移至落入装弹槽(92)为止;且每次向前移动供弹杆(6)前,必须用手向后拉开保险机构(97)(图2)的阻铁杆(14)(图4, 5),并将其置于击发后的位置。可在任何仰角下装入弹药,因为弹药向后移动受到限位器(7)(图1)的限制。

膛口装填方法: 向后拉开保险器(97)(图2)的阻铁杆(14)(图4, 5),以释放供弹杆(6)。指挥员用左手握住供弹杆(6)末端的手柄(8),将其向上转动到底,并向前推动供弹杆(6)。当供弹杆(6)向前推出时,弹仓内所有弹药被供弹杆(6)的拨弹齿(9)向前推动,供弹杆(6)的前拨弹齿(9)将第一发弹药推入装弹槽(92)(图15),弹药在此处被用力后拉的动作(由拨弹器(10)推动)拨入身管(1),目的是使弹药被送到位,即其弹底(2)(图14)在药室锥形部卡紧。在装弹后弹仓管(5)腾出的空位处,战士放入新弹药(98)(图15)。这些操作完成后,系统即做好开火准备。

重要: 在准备开火时,必须先插入齿条(24),然后进行装填。若顺序颠倒(系统已装弹状态下插入齿条(24)),可能发生击发,因为当齿条(24)向前推进较大行程时,击锤(17)会被扳起,越过齿条(24)的齿(48)并撞击火帽(59)

瞄准和发射的实施

系统设计用于在专用构筑的掩体内进行立姿和坐姿射击。在战斗情况下无法构筑阵地且无法按上述方式射击时,允许卧姿射击(图17),但这会显著降低射速(至每分钟6发)。立姿或坐姿射击时射速可达每分钟15发。升降回转机构(95)可用于卧姿射击,也可根据掩蔽物性质,在掩体内坐姿射击时作为支架使用。

以下描述主要针对卧姿射击(升降回转机构(95)参与工作),同样适用于掩体内坐姿射击。进行坐姿(图16)或立姿射击时,操作与下述卧姿射击相同,但无需操作升降回转机构(95)。坐姿射击时(图16),升降回转机构(95)沿喷管(2)方向布置,其任何部分均不得突出于喷管(2)炮尾端面。

4) 发射手柄(61)已拉到底,但因火帽(59)未点燃而未击发。

原因: a) 在击锤(17)已扳起的情况下火帽(59)失效(瞎火);b) 齿条(24)未向前推进(即击锤(17)未被扳起)。

处理: 第一种情况重复发射动作,第二种情况更换击发装置的故障零件。

射击安全措施

操作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1. 射击期间禁止在喷管(2)后方25米以内停留;操作人员应位于保险解脱器(94)支脚连线上;注意射击时后方无人;

2. 瞄准手应注意其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超出喷管(2)端面;坐姿射击时,升降回转机构(95)的任何部分也不得超出喷管(2)端面(图16);

3. 弹药和附件应放置在保险解脱器(94)支脚连线上;若在射击过程中系统转向导致补给品或附件位于后方,则应在发射前将其移至保险解脱器(94)支脚连线;

4. 尽管有防止重复装填的保险机构(97),仍需密切注意避免发生重复装填(向通道内送入两发弹药),这将导致身管(1)必然炸裂(若保险机构(97)失效);

5. 操作人员在射击时应用棉球塞住耳朵。

转换为行军状态

转换为行军状态应:

1. 若系统已装弹,则将其卸载;

2. 从发射机构中取出齿条(24)放入附件袋(63)

3. 用供弹杆(6)将弹药从弹仓中推出至装弹槽(92)

4. 卸下瞄准具放入袋(63)中;

5. 给系统套上枪衣(62);此时保险解脱器(94)的支脚和升降回转机构(95)应与身管(1)平行放置(图20)。

短距离搬运使用搭扣(67)(图21)上的提手;

长距离运输时,系统应适配用于两轮车或马车运输。

保养与保管

系统的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熟练的操作、精心的保养以及故障的及时修复更换。为防止生锈,身管(1)和喷管(2)外表面涂漆;必须注意漆层的完整性。在行军时(在可能的战斗行动区域外),系统应套上枪衣(62)。运输时身管(1)应妥善放置,以免部件丢失和身管(1)弯曲。

射击后立即保养

在身管(1)通道和喷管(2)上涂抹碱性润滑脂,以软化火药残渣。润滑应在通道尚热或温时进行;通道和喷管(2)的清洁——在初步润滑残渣后1.5-2小时进行。

身管(1)通道和喷管(2)的清洁包括:

a) 用肥皂水或煤油、或沸水清洗;

b) 用布或呢绒擦拭。

注意: 清洗通道是清洁工作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仅进行擦拭而不事先彻底清洗。清洁时喷管(2)与身管(1)分离。清洗通道时,旋喷管(2)的螺纹孔用缠有布的木塞紧紧堵住(注意不得损坏螺纹)。将身管(1)放在支架上(禁止在保险解脱器(94)上清洁,可能导致支脚弯曲),赋予一定仰角。

肥皂水清洗: 取半桶热水,溶解25克肥皂,用通条刷清洗5-10分钟(一人固定身管(1))。结束后,倒出肥皂水,注入干净热水冲洗。

煤油清洗: 倒入半升煤油,清洗5-10分钟。结束后倒出煤油。

热水(不加肥皂)清洗: 需重复2-3次。

清洗结束后,用呢绒和干布擦拭身管(1)通道。禁止像普通火炮那样进行擦拭,以免损坏喷管(2)的螺纹。

清洁后,在通道上均匀涂抹薄层炮用油脂(用通条刷缠浸油布通过通道4-5次)。

喷管(2)清洁: 由于内表面呈锥形,清洁困难,需在通条上多缠些布,重点清洁靠近身管(1)炮尾端面的区域。未涂漆的身管(1)部分用油布擦拭覆盖薄层炮用油脂。

瞄准装置保养: 用干布擦拭,光学镜筒的镜片用麂皮擦拭。

击发装置清洁: 射击后,用布缠绕在自制的木棒上清除污垢、灰尘和沙子。

详细清洁拆卸顺序:

取下护盖(55)(图1),

旋下衬套(20)(图6, 10),取出带挡块(22)(图10)的击锤簧(19)(图10),

旋出击锤轴(18)(图6)并取出击锤(17)(图6, 10),

旋下滑块(23)槽盖(78)(图7, 9)的螺钉(101)(图9),取下盖板,

取出滑块(23),并从滑块凹槽(36)(图7)中取出拉杆(40)的加粗端,

通过旋下衬套(51)(图9)将拉杆(40)从壳体(16)中取出,

为取出制动杠杆(42)(图9),旋出其固定在壳体(16)中的轴(44)

制动器(52)(图9)清洁时不拆卸。

清洁后按相反顺序组装击发装置。

弹仓清洁: 不拆卸。

清洁后检查:

a) 所有机构动作轻松自如;

б) 所有部件外观完好,无弯曲、裂纹等;

в) 所有螺栓、螺钉、螺母、开口销均在其位。

为防止灰尘和湿气,枪衣(62)应清洁干燥时套上。

非射击训练时的操作与保养

非射击训练课使用未装填的齿条(24)和训练用弹药(后者由部队自制)。训练用弹药应保持清洁,无粘附的沙子,以免划伤身管(1)通道表面。

训练期间,应通过旋松击发装置壳体(16)(图10)上的衬套(20)(图6, 10)来减弱击锤簧(19)(图10)的力度。储存时也应采取此措施。

后面还有大量数据表,我附上它们的翻译版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燃鹅手册是手册,现实是现实。我们有一份现实中该炮的材料,较为精炼:РК БМ的炮管膛线有 12 条,炮管外表面带有散热片。炮管尾部旋入带喇叭口的喷管。整装弹包括一枚重 0.6 公斤的穿甲弹、重 0.19 公斤的发射药装药、一个硝化纤维织物制成的药筒和一个树脂封底。可容纳 3 发的管式弹仓位于炮管上方。弹药从弹仓通过炮口部装入炮管——为此,射手用推弹杆将弹药沿弹仓推进,直到弹药在重力作用下落到炮口切面前的受弹盘上,然后用同一根推弹杆用力向后抛入炮管通道。由于这种装填方式,库尔切夫斯基为弹丸配备了膨胀式弹带——弹带紧压在弹体上,这确保了装填时弹丸能沿炮管自由推进。射击时,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弹带膨胀并压入膛线。弹药封底在射击时碎裂并通过喷管抛出。弹药的发射药点火由单独的火帽完成,这些火帽装入一个特制的活动齿条中,为此不得不引入一个特殊机构来刺穿织物药筒。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复杂的东西,它可靠性能好吗?

该炮配备了两倍放大倍率的光学瞄准镜,炮架是三脚架,炮管尾部支撑在带有螺杆高低机和弧形支撑架的方向俯仰机构上。射击时,建议两名炮组成员用棉絮塞住耳朵,不然耳朵会聋。


到此,内容还符合原手册。但实际上,它的穿甲能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夸大,我们找到的资料说РК БМ的弹药在初速 525 /秒下只能在不超过 100 米的距离上击穿 25 毫米装甲,遇到敌军轻坦都得挠头;织物药筒在供弹时会被挤压变形,射击时通常无法完全燃烧,其残留物会污染炮管通道并造成"美好"的后果,还有更多的奇怪问题,结果无法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工作的可靠性;又因为全长过长(2006毫米)——于是,1935年它被退班了。哦,对了,我们亲爱的大xxРК还经常炸膛/燃气泄漏。最终,在莫斯科郊外波德利普基的第 8 工厂与列宁格勒第 7 工厂,РК总共生产了180-220门。现在有不少РК存世,这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落幕的梦


П.И. 格罗霍夫斯基设计局 1934 年提出了一种手持式无后坐力发射装置,用于打击轻装甲目标,能力依旧不足。很遗憾由于我水平低下,我甚至找不到一张图片。只知道有一张关于它的绘画,和伞兵有关。


1937-1938年,РК炮经历了现代化改造,并获得了新名称37-мм пушка ДР завода № 8。注意到,代表Л.В.库尔切夫斯基К没了,这是由于大清洗。显然再用前膛装填设计师得被口水淹死,于是装填方式改为后膛装填,与常规火炮相同,增加了楔形炮闩。布制弹壳被黄铜弹壳取代,封底改为时髦的塑料。炮管安装在马克沁机枪的索科洛夫枪架上,但没有防盾。试验表明 8 工厂的 ДР炮在 500 米距离上击穿 20 毫米装甲板。燃鹅,该炮在战斗状态下质量为 59 公斤(安装在索科洛夫轮式机枪架上),而且后方大约25米内的人还是会外焦里嫩,所以又又无了。


同样未被采纳的还有 1935-1936 年间由 М.Н. 孔达科夫和 С.Е. 拉什科夫列宁格勒炮兵学院设计局研制的 37 毫米自动装填连属无后坐力炮РПТР(图纸在193659日完成)。


图片


图片

М.Н. 孔达科夫出生于彼得堡一个职员家庭。1917年毕业于实科中学。1918年志愿加入红军。1919年被派往彼得格勒第一期炮兵培训班学习,毕业后留任,担任培训班队长和副官。1919年随培训班参与了对尤登尼奇的作战,1921年作为重炮群参谋长参与了镇压喀琅施塔得起义。1921年成为Ф. Э. 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学员,1927年毕业。学院毕业后,直到1929年因健康原因以二级军事工程师军衔退役前,一直在科研试验靶场担任部门主任。此后至1932年,先后在靶场和炮兵学院科研处担任设计工程师,同时从事教学工作。在炮兵学院,Кондаков与另一位教员А.А. Толочков一起开始设计一系列火炮系统。1932年,学院领导专门为Кондаков创建了一个设计局(КБ),最初称为炮兵学院设计局(КБ Артакадемии。在1930年代,它有时被称为炮兵总局设计局(КБ АУ,有时被称为ОКБ-ОМА。后来它获得了最终名称ОКБ-43。该设计局被安置在列宁格勒炮兵学院城内。1938年,学院迁往莫斯科,而Кондаков的设计局则留在了列宁格勒。1932年起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一直担任特别设计局(Особого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го бюро)的主任和总设计师,在该局参与设计了一系列枪炮武器的试验样机:20毫米多管炮、37毫米高射炮以及一系列炮架。安葬于列宁格勒的舒瓦洛沃公墓。这个人水平很高,搓了一堆很好的炮,比如АКТ-2/АКТ-37/ААК-37/……,但由于这些超出了主题,我——不讲了。


РПТР无后坐力炮由以下主要部件构成:摇架、装填机构、上架和下架,以及弹匣。结构使用了钢材、КТ35-50铸铁、др硬铝等材料。该火箭筒的炮架配有轮式行走装置,在战斗状态下架设在三条可开合式炮架上。它提供两种射击姿态:当火线高为325毫米时(车轮触地),以及火线高为600毫米时(此时炮架收拢,火箭筒升高)。在行军状态下,火箭筒本体可从炮架上卸下,前炮架与炮口切面对接,两个后炮架则收拢并举升到火箭筒喷口处。

口径:37毫米

俯仰角:

-正常-10°+15°

-通过别的射击姿态可以达到+50°

方向射界:60°

带喷管身管长:1550毫米

系统全长:1650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63公斤

-摇架:38公斤

-炮架:25公斤(带轮)18.5公斤(不带轮)

实际射速:30/分钟

弹丸重:0.674公斤

发射药重:0.175公斤

初速:545/

膛压:2450公斤/平方厘米

1936年底,РПТР样炮在炮兵科学试验场(НИАП)开始试验。所用弹药为标准型1930年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37毫米穿甲弹。弹重0.674公斤,使用МД-5引信。尽管其在战斗状态下质量为 63 公斤,但是在НИАП的测试中表现出的精度和穿甲能力接近 1930 年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在НИАП的测试后,第7工厂收到了РПТР30门的小批量订单。然而,由于Л.В.库尔切夫斯基无后坐力炮把上层搞无语了,图元帅又在大清洗中被崩了,上层对无后坐力炮普遍存在偏见,РПТР未能投入大规模生产。

另外,我在"友好"交流无后坐力炮技术的某俄语论坛看到了另外一种无后坐力炮型号:37-мм РПТРК,我怀疑这是不是就是РПТР无后坐力炮的改进。燃鹅,网友说这是Л.В.库尔切夫斯基的作品。在网友的说法中,这门无后坐力炮设计精妙,采用了一种叫做клиновая схема центрирования патрона的方案(我不懂),非常先进,据说和卡尔古斯塔夫与10,5 cm Leichtgeschütz 40有异曲同工之处。药筒则是1930年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37毫米穿甲弹药筒的改进版。遗憾的是这群在技术方面令我感到非常专业的网友最后也没搞明白这是谁设计的,是什么。我也对技术不大了解,因此不发表评论。

有一个俄罗斯作者说还有1"火箭筒"在研究机构АНИИ中,使用Ст-3钢开发了160毫米的旋转火箭弹。为什么会旋转呢……

因为它搓的是电磁炮!这个有点扯,我也不说了,只是举例以说明那个时代的百花齐放。


图片

网友建模



苏联人的的梦终实现不了了。Л.В.库尔切夫斯基给的坏印象毁掉了一切。他们选择了反坦克步枪,并在二战的暴风雨中吃尽了苦痛,最终在1947——开头那次实验——彻底展示了反坦克步枪的无能,让位给了后来人。

斯大林回忆起这段历史,评价是"就像把洗澡水和婴儿一块儿倒掉了似的"

这群先驱者,终究葬在了不为人知的历史深处。

后记:其实苏联早期搓出来的奇奇怪怪的无后坐力炮还有很多,Л.В.库尔切夫斯基只是一个有名的大xx,但我太累了,写不动了。参考资料主要是气体动力实验室的各种书,传记,vk和俄语论坛,还有电子书的网页版和卡厂官网。


(终)



图片


示:容。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652.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