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行业  服务  怎么  可以  选择  上海  北京  使用 

有嘢睇|高燃!难忘广东音乐的高光时刻!

   日期:2025-07-29     移动:http://mob.kub2b.com/quote/591.html


△ 视频素材/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央视新闻、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日报等

珠江之滨,融合了巴洛克和岭南风格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里,中国近代音乐巨匠——萧友梅的回顾展正在进行中。

图片

△ 展览《百年回响——萧友梅与他的音乐》,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珠江潮涌:用音符重塑山河 

萧友梅1884年生于香山石岐,与孙中山家族是世交也是邻居。两家孩童的嬉戏声里,谁也不曾想到他们将各自用革命与音符重塑祖国的山河。像孙中山一样,萧友梅也曾留学日本,学习音乐和教育学。后来萧友梅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一路革命,担任了总统府的秘书,但从政并没有束缚他的艺术理想。当革命遭遇寒流,他毅然赴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与莱比锡大学双修音乐与哲学,以德文写成《中国乐队史至清初止》,成为中国首位音乐博士。

图片

△ 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1927年秋,他怀揣创建音乐学院的宏愿回到祖国,仅凭3000元在上海陶尔斐斯路租下一栋小楼,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冼星海、丁善德等中国未来的音乐巨匠在此起飞远航。

民族危亡之际,萧友梅带领“国立音乐院”的师生,掀起了一场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高潮。经典爱国乐曲《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鼓舞了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国内很多学校如西安交大和新竹交大、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的校歌都出自萧友梅之手。

图片

△ 萧友梅作曲的交大校歌曲谱。上海交大原先的校歌和西安交大一致,但现在使用的校歌已经不是是萧友梅作曲的这首了。  图/澎湃新闻

当萧友梅在黄浦江畔讲授和声学时,四百公里外的香山南仓街,一位青年正研究着手中的二胡。吕文成,这位比萧友梅小14岁的广东中山同乡,以草根智慧改写了中国民乐史。他将小提琴琴弦嫁接到二胡上,让乐器的音域骤增四度,对演奏方式也进行了彻底变革,高胡从此诞生。

图片

△ 番禺沙湾青萝乐坊在三稔厅演奏广东音乐。如图所示,高胡(左一)的演奏姿势将乐器夹在演奏者两腿之间,这就是吕文成的创新之一。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陈忧子

这件新乐器在广东音乐中如鱼得水,其清亮音色穿透了乱局的喧嚣,随他创作的《平湖秋月》《步步高》传遍了大江南北。西湖烟雨浸润了《平湖秋月》的旋律,三潭印月的波光在音符间流转。此曲既是广东音乐对江南丝竹的致敬,也是岭南文化融在博大华夏血脉中的回响。而《步步高》中跳跃灵动的琶音,早已化作新春时节岭南街巷的吉祥律动,至今仍在茶楼与花市间叮咚作响。

清代咸丰至宣统年间,广东音乐尚处在孕育期,未能自成一体。何博众将北方乐曲和粤讴、南音及粤剧的曲牌、杂曲等融会贯通,互相引奏,并创造了岭南风格的“十指琵琶”技法,被誉为“琵琶大王”。至20世纪初,三稔厅荟萃了广东的音乐和曲艺界精英。何博众在此传习音律,受众甚广,由此,广东音乐在广州沙湾开启了新的起点。

  灿若琴音:烽火淬炼赤子心  

抗战烽烟席卷上海时,萧友梅的音专校舍在日军轰炸中化为瓦砾。他率师生撤至法租界,在枪炮间隙坚持授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成立“国立音专抗日救国会”,亲自谱写《从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图片

△  音乐家廖尚果。图/惠州日报

与此同时,惠州才子廖尚果(笔名青主)以一曲《大江东去》震动乐坛。这位柏林大学的法学博士在北伐战争中官至少将,大革命失败后隐姓埋名,协助萧友梅办学,并以“青主”为笔名创作艺术歌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廖尚果谱曲,成为中国现代第一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雄浑的旋律中尽显赤子衷肠。

二弟廖辅叔同样投身音乐救亡的洪流之中,以笔名“黎斐”写下众多抗战歌曲。廖氏兄弟故居——惠州金带街朱紫巷,青砖黛瓦间音律犹存,唱诵着“一门出两进士,家族有三举人,兄弟皆音乐家”的佳话。

图片

△  音乐家陈紫。图/惠州日报

而惠州另一俊杰陈紫,师从冼星海,在延安鲁艺以音符投身革命。他参与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将“北风吹”的旋律铸成解放的号角,中国新歌剧由此破土萌发。

  世纪回响:粤韵悠扬生生不息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末,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的录音棚里诞生了《弯弯的月亮》。广州音乐人李海鹰将疍家女摇橹的身影化作柔洁的月光,让岭南风情再次开启中国音乐的新篇章——流行音乐的“新民歌”时代由此诞生。唱片工业在此蓬勃生长,杨钰莹的《我不想说》唱出打工者的坚韧,李春波的《小芳》记录一代人的乡愁。这些旋律乘着改革春风北上,让广东成为全国流行音乐发源地。

而在学院深处,萧友梅的精神仍在延续。惠州设立“青主杯”原创歌曲征集,再扬广东音乐大旗;星海音乐学院以星海精神,让来自全国的音乐才子在岭南大地上谱写自己的理想。

萧友梅播下的种子,已在时光中长成森林。吕文成的高胡仍在三稔厅袅袅绕梁,廖尚果的《我住长江头》奏响在音乐厅,陈紫的歌剧被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传唱。这些南粤之子以生命为五线谱,在觉醒年代写下最激越的乐章,那是民族自救的呐喊,是文明交融的试验,更是穿越烽火的永恒浪漫。当代广东音乐人亦踏着前辈的足迹,在新时代谱写着新的乐章。

参考

△ 展览《百年回响——萧友梅与他的音乐》,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 展览《粤乐宗师吕文成》,中山市博物馆
△ 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
△《百年巨匠——萧友梅》,文物出版社
△《百年前的中国高校校歌和时代精神》,澎湃新闻
△《“惠州音乐三杰”曾在中国乐坛各领风骚,你都认识吗?》,南方日报
△《歌剧泰斗陈紫:参与《白毛女》作曲,反哺惠州助演<鸣凤>》,南方日报

图片

出品/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
文、视频 / 赵小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591.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