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期遭遇了四连击,这一波攻击速度之快,几乎不给白宫任何喘息的空间。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挑战,特朗普虽然曾试图“稳住局势”,但实际上情况比他预想的更加复杂,反对者不给机会,连盟友也未必能全力支持。
就在美国威胁中方继续加征三位数关税之时,中方采取了冷处理策略,回应极为低调。中国并没有展开激烈的争辩,也没有发布任何声明,甚至连续约谈判的意愿都没有表达。特朗普原本设想的是通过加税迫使中国重回谈判桌,然而,美方代表团还未坐稳,所谓的“临时关税协议”就已经被中方无视,视若废纸。
特朗普曾明确表示,如果中国不做出让步,美国将继续加税,甚至可能达到100%、200%或500%。这一威胁听起来与2018年非常相似,但如今的中国并不再屈服于这种“威胁战术”。在今年6月的会谈中,中方已表明立场,既不主动要求续签,也不承诺延长现有协议,更没有表示愿意接受美国设定的谈判框架。因此,特朗普这一招彻底失灵。
美国当时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出口增长受到压力,必定需要时间来应对,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仍然有一系列反击手段。无论是“出口退税”、RCEP协议下的稳定供应链,还是人民币汇率的灵活调整,都使得中国在这一轮关税威胁中并不急于做出反应。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应对,更是中方战略态度的直接表达。与美国的强硬相比,中方的“冷处理”显得更为难缠,特朗普的加税策略陷入了僵局。
同时,特朗普的经济战略也遭遇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挑战。欧佩克在会议中决定增产,计划从8月起每日增加41.1万桶石油,9月继续增加,这直接冲击了白宫的能源战略。更为棘手的是,俄罗斯与欧佩克共同增产,这意味着特朗普的“控通胀、释放战略储备”的计划遭遇了重大打击。前期通过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稳定油价的手段,在欧佩克增产后迅速失效,油价反弹,美元面临压力,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施压效果大大削弱。
事实上,在欧佩克宣布增产前的两天,美联储主席还公开表示,美国的能源市场“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状态”。然而,仅仅两天后,油价就迅速从每桶73.8美元上涨至78.6美元,涨幅超过6%。这一变动令白宫措手不及,甚至直接取消了当天的能源事务简报会。这一击,比关税的影响更为直接,因为它来自特朗普所谓的“盟友”阵营。
美国的能源政策受到打击的同时,特朗普的内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7月美国新增就业人数仅为73,000人,相比去年同期的26万人,这一数字几乎呈现暴跌状态。与此同时,劳工部下修了5月和6月的就业数据,总体减少了25.8万人。这一经济表现直接刷新了疫情后最差的纪录。面对这一局面,特朗普毫不犹豫地解雇了劳工统计局局长,并指责数据“造反”,试图将责任推给他人。
特朗普的举动并没有能够平息市场的不安,反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确定性。数据发布后,标普500指数连续三天下跌,失业保险申请人数也环比上涨了12%。美联储原定的降息预期被推迟,整个经济复苏的说法变得站不住脚。而在随后的舆论风波中,特朗普更是将矛头指向数据官员,企图通过“清除异己”来应对经济困局。这一系列操作,不仅影响了美国国内的数据透明度,也让外界对其经济政策产生了更多质疑。
在国际上,特朗普同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以加征25%关税威胁印度和巴西,希望迫使他们在对俄能源采购问题上让步。然而,印度和巴西都没有按他的预期做出反应。印度公开回应称,“我们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与俄罗斯签署了新的石油协议,将年度采购量进一步增加。而巴西方面,则通过与中国签署新的农产品战略协议,提升了对中国的出口量,直接回应了美国的威胁。
这一系列反应表明,特朗普过去依赖的关税威慑策略已经失去了效力。金砖国家在这场博弈中表现出了强硬立场,使得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特朗普试图依靠威胁和制裁恢复美国的经济优势,但现实却告诉他,2025年的世界已经与2020年大不相同,单纯的威慑已无法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