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深圳龙岗区龙岗街道共辖7个社区,58个居民小组,目前总人口约35万,流动人口24万人。辖区七个社区均为典型的城中村社区,0-16岁儿童总计6.8万人,其中流动儿童占比较高且城市流动困境儿童比例逐年上升。在龙岗街道基层困境儿童底数摸排中发现,90%以上的困境儿童都是非户籍儿童,又以城中村低收入家庭的流动儿童为主。其中龙岗墟社区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基层治理困境亟需突破。
(一)制度结构约束:儿童福利政策与落地执行的脱节
在城乡二元基层治理结构下,户籍困境儿童能够享受到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就业等一系列与户籍制度绑定的社会福利政策。而对于非户籍困境儿童而言,大部分政府提供的正式资源都因为户籍限制而具有排他性。即使清晰了解困境儿童在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住房环境改善、争取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基层社区却缺少政策和足够的资源支持,面临的现实难题无法突破,基层困境儿童救助工作难以开展。因此,除了政府兜底保障的儿童福利体系,基层多元支持的困境儿童社会保护体系亟需建立和完善。
(二)责任权限约束:基层儿童保护工作的协同与整合不足
相较于城市转型发展速度,基层对于城市困境儿童的需求和问题回应不够及时,有效覆盖不足。目前大部分工作主体对于政府资源形成惯性依赖,社会资源整合方式比较有限,对于社会组织、基金会、企业等非正式资源参与儿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广泛地动员和激活社会力量进行统一的协同行动。面对相互关联、繁杂系统的问题,如涉及儿童保护危机事件的回应或是社区应急预案的建立等并未做出分层的资源结构化回应,社会资源整合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难以延伸和拓展。为响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亟需充分整合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尤其是社会慈善资源,为困境儿童救助提供更有力的制度及社会支持,切实保障儿童保护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为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推动基层儿童保护服务均等化,预防与干预以降低儿童的社会风险,龙岗街道办事处以“五社联动”机制为指引,重构基层治理组织架构,率先在全市创新试点,选取龙岗墟社区启动首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社会服务(妇女儿童)委员会,正式将儿童保护工作纳入社区“两委”职责范围,实现儿童保护与社会治理机制的协同创新。这既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儿童保护复杂挑战的治理工具,更是通过儿童权益保障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战略支点。
二、主要做法
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服务(妇女儿童)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龙岗街道选点龙岗墟社区正式将儿童保护工作纳入社区“两委”职责范围,通过系统性改革以破解基层困境儿童协同救助保护难题。其核心做法可概括为“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专业赋能实现精准服务、整合资源促进社会共治”三个维度。
(一)创新“一个枢纽”:全链条完善基层儿童协同保护机制
龙岗街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统筹作用,为充分衡量基层儿童福利资源的匹配度,以社区党委的推动下,社区居委会社会服务(妇女儿童)委员作为枢纽,建立起基层统一高效的困境儿童个案协同处置机制,出台《社区社会服务委员会实施手册》标准,建立社区2448名儿童底数台账,并在社区网格系统中增加困境儿童分类,对于不同风险的困境儿童精准开展服务,初步搭建矫治、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基层综合保护体系。将儿童保护日常联动与应急处置机制有机衔接,统一困境儿童救助信息受理、部门快速派单、个案推进情况,形成接案快速下达、主动排查快速上报、处置解决的跨部门闭环流转机制。
(二)贯通“三级系统”:全方位延伸儿童服务触角
围绕社区困境儿童个人系统、家庭系统、社会系统,打造圈层关爱救助服务体系,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一是主动“扩圈”,联动教育部门推行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建立困境儿童动态预警机制并给予急难关爱和救助;二是划定“重点圈层”,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星心童行”计划,针对社区在册103名困境儿童开展“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核心圈层”的受侵害困境儿童,与公检法司协同作战,高效运行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机制,“护苗行动”严厉打击侵害儿童五类侵害违法犯罪行为取得实效。重点针对监护缺失和监护侵害的困境儿童,引入社会组织等专业团队为其提供前期个案评估、心理危机干预,按需开展心理健康关爱、生命教育、康复治疗、诉讼法律服务等专业、个性化帮扶服务。
(三)探索“童睦邻”五社联动闭环,全域推进儿童协同保护
针对当前基层儿童福利及救助工作对于政府资源过于依赖的现状,为建立和完善城市困境儿童保护的社会化支持体系,龙岗街道在基层加强“慈善+儿童福利”联动,通过政府项目补贴、慈善捐助以及社区公共服务,开展困境儿童暖心房、童睦邻等品牌项目,保障困境儿童多样化与多层次性的福利需求,推动完善“商—企—社”多渠道的社会资源联动闭环。打造“童·睦邻 邻里有爱”社区支援网络,广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目前辖区24家商企单位46名儿童保护志愿观察员不仅为有需要儿童提供休息、防拐防走失等临时庇护服务,同时通过在地资源的联动、整合,初步形成真实、互动的困境儿童社区支持联盟。
三、工作成效
自2023年3月以来,龙岗街道将党建工作与儿童救助和保护工作有效融合,打造的“党建引领·未爱童行”品牌项目荣获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党建创新案例一等奖。龙岗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站是全市唯一实体化运营示范站,2023年被龙岗区民政局授予全区首个“未成年人保护示范站”,2024年被评选为龙岗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十大事件”。龙岗街道积极在基层儿童保护的机制衔接、人才服务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做出突破,不断提升基层儿童保护工作的治理质效。
(一)深入基层一线,纵向贯通城市困境儿童基层服务体系
龙岗街道以构建“六位一体”的儿童保护工作体系为重点,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多方联动体系工作建设,高质量打造“街道-社区”儿童保护社会化服务阵地,形成立体化、全方位保护体系,整合各社区资源,开展“未爱发声”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宣传倡导活动,在全街道开展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开展政府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辐射辖区居民3876人次,不断扩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截至2025年3月,龙岗街道参与专业社工16人,志愿服务3940余人次,开展公益活动750余场次,个案服务73例,服务困境儿童、残疾儿童550余人次。建立分类分级、闭环式的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共介入干预困境儿童403名,其中开展重点疑难个案服务17宗,组织开展儿童安全自护行动,走访近200人次,开展儿童权益保护服务10余场和家庭保护及家庭教育服务5场、服务400余人次,筑牢儿童保护家庭防线。
(二)重视多元协同,横向构建基层儿童社会综合保护体系
龙岗街道在“街-区”层面构建支持城市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从“个体-家庭-社会”多个层面横向、纵向联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协同行动,将儿童保护放到更广阔的社区场景进行创新实践,着力在基层建设“六大保护”基层服务体系,探索党建工作与儿童保护工作有效融合,联动社工部、民政局、检察院、妇联等市区资源作用,街道平安法治办、公服办共同介入,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化支持机制。首批儿童保护商企联盟为辖区困境儿童服务835人次,龙岗书城、牙福口腔、深东爱尔眼科等众多爱心企业为困境儿童进行爱心捐赠,整合社会资金及物资折合人民币超过127万元,落地开展全市十佳关爱项目——“守护到家”城中村困境儿童居家安全服务,为85户困境儿童配备儿童应急安全救助包,对15户困境儿童进行深度安全服务改造。积极探索可持续未成年人保护联动模式,为46名志愿者代表、党群社工代表、新就业群体代表、两新党员代表等多业态儿童保护观察员授证,持续撬动社会力量发力儿童保护服务,形成持续有序的困境儿童社会保护支持网络。
四、经验启示
在新时代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困境儿童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以儿童为中心的基层儿童社会化保护工作体系仍需要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探索和发展。
(一)强化主体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社会支持生态
在城市困境儿童保护的组织体系中,必须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作用,鼓励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服务格局。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将儿童保护置于优先顺序,从工作制度和机制上加强对儿童保护整体工作的统筹和把握;二是理顺体制、创新方式,通过横向联动、纵向协同的方式打破当前各主体之间的工作堵点,加快资源流转与工作响应,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支持和保护,积极探索儿童优先的城市困境儿童保护有效路径。将儿童保护纳入社区“两委”职责范畴,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联合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党建+未保”模式压实责任,实现儿童保护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
(二)聚焦精准服务,增强儿童福利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建立动态化的困境儿童底数共享数据库,针对困境儿童现实状况进行分类保障,划分低、中、高风险等级,分类分级,打造基层儿童保护综合服务系统。重点关注城中村流动困境儿童,针对流动家庭监护不足的问题,发挥社工专业优势,设计专项家庭情感忽视干预服务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或控制未成年人恶性伤害事件发生,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二是针对特殊城市困境儿童群体(涉罪未成年人、困境残障群体等)定制专属需求清单,建立“儿童社工+儿童主任”社区服务支援网络,精准化联动多方力量开展专项困境儿童社会支持服务。
(三)强化机制建设,实现困境儿童保护的协同增效
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是实现城市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关系着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一是应建立各职能单位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推进分享各职能主体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以提高各方参与协同的动力和效度。二是应研究制定基层困境儿童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评价标准,加强对基层城市困境儿童保护相关服务和行动执行的部署和监测,把各职能主体的合作态度和行动纳入考核体系,进行适时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城市困境儿童社会支持可持续运行机制。
构建支持城市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探讨如何链接社会资源,通过第三次分配支持基层儿童综合保护的高效运作,是政策发展与探索的重要方向。建立常态化的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有意识、针对性地整合基层在地资源,挖掘商企、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能有效扩充困境儿童社会资源存量,为城市困境儿童形成更为长期稳固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