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唐晓园
封面设计:星船知造
正文共计:9882字
上海的算力,如同此处的江河水域,流向了不同于其他大城市的另一种叙事。
在硅谷或者班加罗尔,算力总在摩天楼之间流转。由于缺乏城市级的公共算力池,AI为少数精英服务。算力则流向了大型企业和大企业主导的企业级应用。
在上海,算力如同她的一江一河,流过金融区也穿过旧巷——它汇入街角随处可见的公用电话亭,也开始像水电煤一样被预安装进寻常人家。
上海,正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定义并实践以“人民性”为根基的AI发展模式——
她的公用电话“老友亭”,是城市让AI(使用)0门槛的公共实践,即使发苍苍,目盲盲,也能在街边的电话亭,用褶皱的手指点亮屏幕,用一口方言唤醒AI——叫车、问路、通话。此处是无数老人与最新技术浪潮保持链接的触点。
她的公共算力超市和云宽带,是让AI汇入万家灯火,抹平大中小企业山川异域的体现。
在《星船知造》的观察中,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AI普惠”,是上海率先迈向AI之城的原因,也是上海乃至中国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如同国家的“村村通”——让人们共享技术成果、获得公平的起点。它将激发最广大人民的创新潜能、培育更大规模的应用市场:最终让获得新技术加持的经济活力像水一样流动到每一寸土地。
这就是AI的社会主义加速度。
这一次,再一次,从上海开始。
浦江两岸,水的另一种流向
贯穿城市黄金位置的“江”、“河”、“湾”周边,是城中最寸土寸金之处。
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黄金位置,给了大型商业中心Victoria Dockside。香港打造“东维港湾区”,规划明确以商业设施和高端住宅为主导——总体看,维港是全球滨水商业化的典范。
美国旧金山湾的绝佳视野——被摩天楼Salesforce与甲级办公楼Park Tower的楼顶分割。想尽享湾区美景,可一掷千金,租下豪宅的最高层。
伦敦,泰晤士河口附近,大楼林立、租金昂贵。
新加坡河两岸,娱乐场所和商铺的灯光让夜晚亮如白昼,此处是消费的天堂。
这些国际都市的“母亲河”恰好覆盖了上海所拥有的三种水域类型——
申城东濒东海,北界长江,是万里江流的箭头,也是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黄浦江与泰晤士河同为潮汐河。奉贤海湾与维港同属天然海湾。苏州河(上海人更喜欢叫她“吴淞江”)水道浅狭,与新加坡河皆为淡水河。
但申城的大片水域沿岸,流向了另一种叙事——
source:unsplash
浦东滨江段,申城地价最为金贵之处:
连绵的绿地并未用于商业开发,而是成为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的公共空间。孩子在嬉闹,退休的人在跳舞,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漫步,抬眼即见陆家嘴通明的灯火,远望是外滩百年的石楼。
浦西滨江段,无障碍坡道保证所有滨水区域无障碍可达。有人在慢跑,五湖四海的务工者用乡音交谈,少年骑车自骑行道上穿行而过。人们在这里度过又一个平凡的夜晚。
从浦西到浦东,黄浦江沿线45公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找到一座城市,如此决绝地将黄金位置最珍贵的岸线百分百开放、建设为市民的公共空间。
●《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规定,确保商业开发不影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生态性。
●沿途多座望江驿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休息、阅读等均不收取费用。
上海江河两岸,之所以展现出与其他国际都市不同的面貌,不仅仅是城市在空间规划上的不同侧重,更是上海始终以世界罕见的公共实践、公共服务诠释着一座“人民城市”的内涵:
在上海,核心美景不会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黄浦江上清风,苏州河畔明月,上海不惜投入,不计成本,为的是让绝佳江景成为每一个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把最好的资源给人民”。

source:unsplash
“还江于民”的城市精神,一路从江河两岸延伸至新技术领域。
漫步徐汇滨江——很多老上海人会记得,洋山深水港竣工前,此处是重要工业岸线所在地。现在,昔日运10起飞的地方,已伫立起中国首个大模型社区(上海“模速空间”)——是上海从全国工业重镇,进化为全球科技之城和新型工业城市的一个侧写。
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上海工业、金融、航运等多个核心领域的一种属性。
那么,当一座人民城市迈入智能化时代,它和纽约、和伦敦等国际都市会有什么不同?
一座始终践行“把最好的资源给人民”的超大型城市,会在新的技术浪潮下展现出怎样与众不同的面貌?
source:unsplash
在《星船知造》的观察中,放眼全球,上海已率先迈向AI之城。
我们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硅谷核心区域(英伟达总部所在地圣克拉拉)、几十公里外的Open AI所在地旧金山市,以及“亚洲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市),这些城市因坐拥多家知名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企业,拥有众多IT人才,被认为是全球AI发展的重要一极。
但你很难说它们是一座AI之城:
在班加罗尔,AI为“少数精英”服务。印度仍有大量人口没有获得稳定电力供应,更不用说固定宽带与电脑普及率。在硅谷,AI风投资金、大规模算力,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大型企业和大企业主导的企业级应用。美国绝大部分高性能算力被巨头掌控,资本开支亦集中于企业级数据中心。低收入群体中仍有部分民众因缺乏个人电脑和家庭宽带,被排除在这一波技术浪潮之外。
答案已经很清晰了。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动力引擎”。但是,当一座城市的AI使用门槛和算力使用成本对普通人过于高昂、当一座城市的大规模算力被大企业垄断、当AI无法走进千家万户——你就很难说它是一座AI之城。
重要的,是城市的选择。
一座城市如何定义自己的技术服务对象,并为此做出什么行动。

source:pexels
上海的暑假。我坐在公用电话亭的屋檐下吃棒冰。听大人们谈论浦东的“烂泥渡路”要造一座叫做“东方明珠”的电视塔。弄堂口穿堂风大,吹走了我的棒冰纸。
一转眼,巨大建筑拔地而起,斜拉桥的吊索连起东西两片。大千美食林变成了太平洋数码二期。
弄堂口的公用电话亭还在。
小时候,我和它一起见证过阿婆喊孙子回家的吴侬软语;千禧之交,它一定录下过异乡人摩挲着IC卡,抵着听筒时那声思乡的呢喃;今天,我的老朋友披上了“Hello老友亭”的新衫,用5G和AI继续它不变的诺言。
摄影:费锋 路边电话亭戴上了大红花,好像一个光荣的劳模
长大后走过的城市中,曼谷、悉尼、伦敦、蒙特利尔,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这样——在每一次技术浪潮下,让公共通信设施与时俱进。
今天的上海公用电话“老友亭”,提供大模型驱动的“ AI 社工”服务,即使发苍苍,目盲盲,也可以用带口音的语气询问最近的助餐点。刷脸即可叫车——AI 自动识别电话亭坐标,实时显示车牌。全程无需安装任何 App。
它的免费通话和助老服务,不产生企业利益——其造价及维护成本无法被商业利润所覆盖的。
在上海,它只是继续践行着自己公共服务的属性——让没有智能手机、无法识字的群体,也能获得触手可及的AI服务。
它是上海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以“技术普惠”为行动路径,率先向AI之城迈进的一个缩影。

摄影:费锋 电话亭,是上海人的老朋友,也是新朋友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珂,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总经理龚勃共同发布城市信息化服务品牌——“智云上海”。
它标志着上海已率先完成全球最大规模城市级数智化底座的部署与能力集成,并将以此为基础,构筑“上海有AI、智惠全城”的城市智能服务体系。
“智云上海”聚焦政务、产业、民生等核心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民生服务新场景。
智云上海的内涵非常丰富,非一文可以涵盖。面对新的技术浪潮,在我们今天的观察中,更想聚焦上海的“AI普惠”——在我的理解中,它既是上海率先迈向AI之城的原因,也是上海在AI时代下展现出的独特气质。
我们下文也围绕这一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