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原本是去实习学知识的,结果因为一块有裂纹的格栅板,就全部掉进了矿浆池丧了命
更气人的是,这块板子早在2023年就被发现有问题,应急部门都下了整改通知,可企业就是不当回事,还在公众号里吹嘘自己 "零事故"
目前最新消息:网传的“学生遇难后,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当地官方回应消息不实!
47分钟的生死营救
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的浮选车间里,一场噩梦正在上演
东北大学6个学矿物加工的大三学生,跟着老师正在参观学习
据中青报7月24日的报道,当时一共有55个师生来实习,这是他们专业的必修课
可谁知道脚下那块格栅板,竟是个定时炸弹
澎湃新闻7月24日的调查报告说得很清楚, 这块板子规格是1.2米×3米,一边的焊缝早就有老化裂纹了
当7个师生同时站在上面的时候,裂纹瞬间扩大,整块板子就翻转掉下去了
更要命的是,下面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矿浆
这种矿浆密度是水的1.5到2倍,就像泥石流一样
里面有矿石渣子、各种化学药剂,人掉进去基本就没救了
央广网7月25日报道说,经过47分钟的拼命救援,6个学生被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
只有一个老师运气好点,没有直接掉进槽里,受了伤但保住了命
殡仪馆紧急辟谣
事故一出,网上就开始传各种乱七八糟的消息
有人说学生遗体被搅拌器弄坏了,还有人说救上来的老师被截肢了
满洲里市殡仪馆赶紧出来辟谣
殡仪馆工作人员明确说,6个学生的遗体7月23日下午就送来了,状况正常,会按正常程序处理,网上那些传言都是假的
那个获救的老师也没有截肢,有媒体去医院看过,人家就是轻伤,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
网上传的涉事企业三人被刑拘也是假消息!
新华社四个问题直击要害
面对这么严重的事故,新华社坐不住了
7月24日发了一篇评论,标题就很有力度 :《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链条岂能断裂!》
开头就说: "本来是求知探索的旅程,却突然成了六条年轻生命的终点"
新华社记者连夜开车赶到事发地
通过现场勘察和采访,记者提出了四个尖锐问题:
格栅板为什么会在学生参观时突然掉下来,是年久失修没发现,还是安装时就有问题?
企业平时的安全检查和设备维护到底做得怎么样?
学校在组织学生去这种复杂环境之前,有没有做充分的风险评估?
应急预案是不是真的落实了?
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都戳到了痛处
评论还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教育系统
学校作为学生的监护方,在组织学生去高风险环境之前,应该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
当学生走出校门,学校的监护责任和安全保障必须无缝对接,出问题就可能闹出人命
这道裂纹不只在格栅板上
这起事故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一块板子质量不好这么简单
首先是企业安全管理完全是走形式
表面文章做得漂亮,公众号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行动却漏洞百出
这种形式主义害人害己
其次是校企合作中安全责任划分不清
学校有没有认真评估实习企业的安全条件
企业有没有为学生制定专门的安全方案
双方的责任边界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搞清楚
再就是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面对特殊的矿浆环境,现有的救援方案明显不够用
怎么建立更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这是个大问题
最后是安全教育太浮于表面
就2个小时理论培训就让学生进高危环境,这样的安全教育能管什么用?
怎么让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教育部门得好好想想
这道裂纹,不光存在于那块格栅板上,更存在于我们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中
结语
6朵青春之花就这样凋谢了,他们不应该只换来一时的叹息
只有让安全意识真正扎根,让责任追究成为常态,才能让逝去的生命有意义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年7月24日《媒体:东北大学学生溺亡事故涉事企业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新华社》2025年7月24日《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链条岂能断裂!》
《中青报》2025年7月24日相关报道
《央广网》2025年7月25日《总台记者实地探访6名学生溺亡事件涉事厂区》
《中新网》2025年7月24日《内蒙古对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选矿厂溺亡事故展开提级调查》
《网易新闻》2025年7月24日相关报道
《中网资讯》2025年7月25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溺亡事故细节披露》
《新华日报》2025年7月24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