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行业  服务  怎么  可以  选择  上海  北京  使用 

印奇、邝子平谈“AI+硬件创业”:100万级出货量,机会遍地都是

   日期:2025-08-04     移动:http://mob.kub2b.com/quote/1022.html

文丨苏扬

编辑丨郑可君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发布一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榜单。

“刚刚在台下,Duane(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问我一个很伤人的话题,他问我是不是不能评选Under 35了。”千里科技董事长、旷视科技CEO印奇在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上与邝子平的对话环节上说。

图片邝子平对谈印奇

作为一个大龄AI创业者,印奇先后经历了AI 1.0时代和AI 2.0时代,他说自己在第一段创业过程中,被市场毒打过很多次。

印奇透露,自己在旷视的创业过程中有关“创业就是先跳下悬崖再组装飞机”的观点是,现在看是错误的,AI 2.0阶段应该关注商业闭环。在他看来,小米做折叠屏主打拍摄,同时又做打印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商业闭环。

关于AI 2.0时代的创业趋势和机会,在这位被毒打的创业者眼里,纯软件领域机会偏悲观,但硬件领域有巨大机会。

“定义AI硬件时,要先明确提供什么AI服务,未来终端可能会像现在的APP一样,越来越场景化、服务化;操作系统未来它会有很大本质变化,未来可能是人机共驾,机器在后台做很多事。”印奇说。

印奇透露,以深圳为基地,有很多年销量100万台左右的机会,但更大规模,比如1000万台-5000万台,则需要从人、车、家生态中去寻找。

无论AI硬件,还是操作系统,都是建立在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迭代之上。对于这个趋势,印奇认为未来6-9个月多模态领域或现突破。“中、美大模型差距约6个月,美国在算力和原创探索上领先,中国则将会在开源体系中作用关键。”印奇说。

以下是印奇对谈邝子平全文(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调整删减)

邝子平:我们因AI而认识,今天还是因AI话题同台,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你现在是千里科技的董事长,在AI领域想必做了很多事情。要不先聊一下,最近你都在忙些什么。

印奇:谢谢Duane。刚才坐在下面,Duane问了一个很“伤害人”的问题,他说我是不是不能评选under 35了,因为我今年已经超过35岁了。没错,我和Duane认识有12到13年了,我最新的身份是千里科技的董事长。

在千里科技这个新平台,我更多思考AI和终端的结合,最近尤其在汽车和手机这两个核心终端上花了不少时间,发现其中很有意思。

作为旷视科技的创始人,第一段创业经历中,我们一直坚持推进AI基础技术,以及软硬件结合。到了新的AI时代,会发现技术快速迭代的情况下,手机和汽车领域有很多有趣场景。比如汽车领域,今年大概是中国智能驾驶发展的第十年。

2015年第一批智能驾驶公司出现,我觉得未来三年可能是中国乃至全球自动驾驶的决赛阶段,自动驾驶的格局、技术、产品都会发生本质变化,包括车内新的人机交互场景,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点。

也许未来五年,大家讨论新座舱会比智驾更多。手机领域也是如此,AI与手机的结合可能是现在最“非共识的共识”,大家都觉得手机软硬件上可能会出现很多杀手级应用,但具体是什么又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未来三年是“AI+终端”非常有意思的三年。

邝子平:好,待会儿我们再就这两个终端的话题展开。在聊终端之前,刚才周志峰和汪教授都提到,模型层面目前有很多创新,WAIC也成为中国乃至未来全球很多新AI产品官宣发布的优质平台。

周志峰刚刚提到阶跃发布了新的大模型,其他机构如等也早有发布。你长期关注这个行业,能不能谈谈中国产业的现状和水平?

前两天有海外报道称GPT-5估计快要出来了,据说很惊艳。如果可以,也大致对比一下中美情况。

印奇: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模型是驱动整个AI产业演进的最重要底层力量。

回顾过去三年左右大模型的发展,有两条清晰的轴线。一条是学习范式,现在去硅谷跟OpenAI、Anthropic、Google的人聊,大家已经比较清晰地把未来学习范式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从最早GPT的模仿学习,到我们现在所处的O1范式也就是强化学习,再到大家所说的自主学习,大家觉得通向可能就是这三个范式的演进,这是横轴。纵轴则是对未来信息和数据形态的处理,从语言到多模态再到世界模型,世界模型可能跟我们现在的应用联系更紧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九宫格。我感觉学习范式的迭代周期大概是18到24个月,比如GPT从1到4用了两年左右时间。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发,是因为它是全球第一个复现了O1这种强化学习范式的模型,还做了开源,体验非常好。

所以我总体感觉,从今年年初到明年年末,强化学习还有很大空间。最近Grok-4发布时,有个重要数据是它的强化学习计算量超过了预训练计算量,这意味着如果现在不是强化学习模型或者说推理模型,可能已不代表最新的模型范式。

另一条轴也很有意思,在学习范式演进的中间阶段,因为行业竞争激烈、迭代迅速,从语言到多模态再到具身或世界模型的技术变革正在发生。比如从Midjourney的文生图到Sora,就是沿这两条轴推进的。所以我预测,未来6到9个月,多模态领域比如理解生成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可能会有很惊艳的成果。这是大的态势。

关于中美情况,两年前业内对中美模型差距有很多不同答案,现在大家的共识是差距约六个月。但这并不意味着差距在缩小,因为看中美算力消耗的量,差距其实在拉大。这说明美国的巨头在投入更多算力,探索更多技术原创性的迭代爆点,而中国短期内很多还是采取跟随和务实的态度。所以我觉得中美可能会在全球AI领域各自发挥更多作用,同时中国在开源体系中可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是我的两点看法。

邝子平:另外,你开场时除了提到“超过35岁”的感慨,还提到了AI 1.0的创业经历。正如周志峰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人工智能2.0、3.0还是AGI,最终都要落到应用、市场和市场买单上。

我记得你前段时间对此有过较长的感悟,能不能借这个舞台分享一下?从经历AI 1.0到参与AI 2.0的角度,谈谈新一代AI走向市场需要关注的事情。如果现在重新引领一家2.0企业,你会更关注哪些因素?

印奇:之前的采访中我谈过很多思考,今天可以分享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闭环”。2011年我刚开始创业时,正值大学生创业热潮,当时常说“创业就是先跳下悬崖再组装飞机”,但现在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AI行业消耗资源巨大,且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在这样的行业里创业,至少要对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化的基础要素有个大概设计。因为创业过程中,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如果整个创业模式的基础要素缺失或错误,再努力可能都是往错误方向狂奔。

所以我非常认同,没有闭环的商业模式无法持续推动技术进步。

邝子平:闭环和技术进步肯定是相互作用的。包括我们当年创业,以及现在很多新机会,都是随着技术进步、使用成本降低才成为现实。那这两者如何更好地匹配呢?如果只看现在的技术,可能很多事都没法做了。

印奇:第二个观点是,在谈论商业闭环时,有个隐形的要点。

作为CEO运营公司,会有一种“推动飞轮”的手感,这个飞轮有很多变量。

我觉得飞轮有两种。一种是做C端产品时,离用户很近,推一下就能转,能通过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获得真切体感。这种小轮子上手就能推得很快,也就是周志峰所说的“go narrow and go deep”,这种轮子是能推得动的。

另一种是基础大模型公司面临的巨大轮子,要花很大能量才能推动,但一旦推得动,未来可能形成巨大的商业闭环。所以可以做很多大胆假设,但最终要回到ROI上。比如在基础模型领域投入巨大,却发现商业变现的上限很低,那就有问题。

我之前算过一笔账,所有大模型公司都要回答,自己的商业模式能否支撑每年20到30亿人民币的基础算力投入,如果五年、十年后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利润,那这个模式就不成立。所以要在大胆假设下回归常识,找到平衡。

邝子平:你刚提到了闭环,开场时也说端侧是闭环的一部分。

你说的端侧,和我们VC/PE传统上喜欢的纯软件端侧不太一样——传统上我们喜欢推两个APP看看日活、次日留存,不行就再试。你提到的端侧更偏硬件,且很花钱,能不能展开说说你的想法?

印奇:首先我觉得,纯应用侧也就是纯软件端,在中国的商业竞争中很难做,因为有两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一个擅长先发,一个擅长后发。过去的经验也证明,做纯APP级别的AI应用,先不说场景和用户需求是否足够刚性,单从竞争格局看,这个赛道很难。

邝子平:移动互联网时代都能出现头条,AI领域为什么不能出现一个让腾讯没机会的企业呢?

印奇:可以看两点。先说腾讯,它最近最大的信心来源是视频号追抖音追得很好,这说明即使在巨大赛道里,后发优势也很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创业传奇,这些故事往往来自大家不关注的“go narrow and go deep”领域,是从边路突破的。而大模型是明牌重注、所有人都关注的行业。

在所有人都关注的行业里,很难有偷袭的机会,因为信息、人才流动太快。比如硅谷的OpenAI、meta、Anthropic,人才流动带动技术应用理念快速传播,没有时间窗口,创业公司很难突围。

当然,可能因为第一段创业被“毒打”太多,我有点偏悲观,这是纯软件应用侧的情况。

而硬件领域有巨大机会,不光是汽车和手机,很多领域都有。但这里面有几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像美国的AI Pin这类硬件,我觉得思路不对。在新的AI终端领域,未来的AI服务、操作系统和硬件应该是一体的,本质是提供什么样的AI服务,硬件只是载体。

举两个例子,都和我们原来的业务相关。最近拍立得又火了,这种能拍照又能打印的相机,其成功在于提供了优质的端到端AI服务,硬件形态并不重要。再比如最近的小折叠手机,小米的一款比荣耀卖得好很多,原因是小米有很好的照片打印机,形成了闭环。

所以定义AI硬件时,要先明确提供什么AI服务,当这个服务在硬件上比在手机装个APP更好时,再匹配合适的硬件形态。未来终端可能会像现在的APP一样,越来越场景化、服务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AI服务、操作系统和硬件中,操作系统会有很多本质变化。未来可能很快看到安卓生态的诸多变化,比如Gemini可能进驻全球非中国区域的所有安卓手机,那样的话,Gemini这个agent的日活会超过3亿,成为全球最大的super AI,这说明操作系统很关键。

国内很多大厂也特别关注操作系统,未来它会有很大本质变化。原来手机是人单独控制,未来可能是人机共驾,机器在后台做很多事。所以未来18个月,操作系统可能有大变化,AI助手与操作系统的变化会衍生很多硬件形态,之后慢慢收敛。

所以这个领域对巨头和创业公司来说,都有机会。

邝子平:在这一浪潮前沿,投资科技平台企业时,我们的梦想不只是投出最酷的AI打印机,而是投出最核心的AI入口端硬件平台。

但这样的硬件平台是否存在机会?手机或汽车算这样的机会吗?

印奇:看中国的硬件生态,华为和小米是很好的范例,它们的“人车家”生态以手机为核心,穿戴设备、最近较火的眼镜等都是子品类。我认为这些子品类未来可能还是和手机同一生态,所以是否有独立的大机会要打问号。汽车领域肯定是大场景,智驾、智舱刚兴起,Robotaxi虽谈了很多年,却还在爆发前夜,所以汽车是明确的大机会。

家庭场景如果成为具身核心场景,时间周期可能较长,大概五年以上,所以机会也比较明确。

小机会方面,投资界有种说法,以深圳为基地,有很多年销量100万台左右的机会。启明创投也投了很多100万到500万台规模的优质垂类,这个范围内有很多独立创业的硬件机会。

但如果是1000万甚至5000万台以上的规模,可能还是要在“人车家”大生态里找潜在机会。

邝子平:感谢印奇今天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对市场的观察。谢谢。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1022.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