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可以  哪些  选择  百度  使用  page    音视频  怎么 

喜马拉雅要靠山,腾讯音乐要希望

   日期:2025-07-30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848.html
核心提示:关于喜马拉雅的悲情叙事,在它卖身腾讯音乐、CEO余建军泪洒会议室时达到高潮。折价出售的结局也带出一个关键问题:喜马拉雅到底
图片



关于喜马拉雅的悲情叙事,在它卖身腾讯音乐、CEO余建军泪洒会议室时达到高潮。折价出售的结局也带出一个关键问题:喜马拉雅到底值不值209亿?


一方面,头顶“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的王冠,喜马拉雅月活用户直逼小红书,付费订阅收入不输爱奇艺。但相比最后一轮融资300亿的估值,最终出售价格足足缩水了1/3。


另一方面,和同在互联网城乡结合部的难兄难弟相比,209亿的估值差不多是7个知乎,8个keep,11个斗鱼。考虑到喜马拉雅4次冲击上市无果、5年亏损30多亿,6折卖身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各种各样落差巨大的对比,市场普遍接受了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版权



最值钱的家当



正如腾讯音乐不能失去周杰伦,喜马拉雅也不能失去郭德纲。相比变现能力存疑的用户规模、无处可插的广告,版权才是在线音频平台的拳头资产。


10年前,希望与躁动并存的在线音频行业发生了一起罗生门式的纠纷,对战双方是喜马拉雅和友商荔枝FM,导火索是郭德纲。


喜马拉雅发现,自己斥巨资购入的郭德纲相声版权正在荔枝FM大面积传播。当时互联网行业还不流行扣帽子,主流打法是举报。果不其然,两家公司的App双双因神秘原因在AppStore下架[1]。


在线音频从膨胀到遇冷的十年之间,类似纠纷是家常便饭,版权之于行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身为行业龙头,喜马拉雅对版权的布局高度前瞻,既没有趟UGC的浑水,也没有沉迷知识付费的妖风,深知大部分人表面上说学习,暗地里还是喜欢在被窝里听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满名爱新觉罗筐)发掘孙悟空墓,在2014年就和德云社开展了版权合作。


2015年,拿到阅文战略入股的军费,喜马拉雅迅速与阅文、中信等版权方签订协议,握住了当时市面上70%有声书的改编权。


2016年,喜马拉雅与马东合作《好好说话》,试水独家付费内容,上线当天喜提500万销售额。


据其招股书描述,截至2023年底,在线音频行业覆盖的有声书、泛娱乐音频、播客、知识付费课程等几个主要内容分支里,喜马拉雅都拥有业内最大规模的资源库。


图片


与之对应,喜马拉雅2021-2023年收入结构中,订阅收入贡献过半,是当之无愧的营收支柱。


其中,订阅收入包含会员和付费点播两部分,高度依赖有声书和相声评书这类PGC;作为第二支柱的广告收入包括开屏广告、浮窗广告、信息流广告、音频广告,后两者都与音频内容相关。


也就是说,内容版权的厚度,会直接影响着长音频平台的身价。


图片


作为对比,打着“人人都是主播”的口号,以UGC内容为主的荔枝付费率不足1%,把喜马拉雅原本平平无奇的12%的成绩,衬托成了天文数字。


缺乏拳头资产撑腰,用户价值自然是空中楼阁。


2022年,荔枝的全平台月活超5000万,同期懒人听书不足3000万,但由于后者手握《白鹿原》《庆余年》等热门IP,让腾讯音乐心甘情愿拿出27亿收购,相当于50个荔枝的市值。


遗憾的是,不同的赛道,版权也有不同的定价。



值钱不赚钱



2023年,喜马拉雅全平台的平均月活突破3亿人(1.3亿移动端用户和1.7亿物联网及第三方平台用户),与同期的小红书和B站相差无几,怎么也算不上小而美。按照QuestMobile的口径,喜马拉雅的人均使用时长比抖音还要多[2]。


但手握版权,背靠金山,喜马拉雅还是靠着大裁员,才勉强挤出了点利润。


资不抵债背后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版权虽值钱,但也很烧钱;用户虽不少,但愿意付费的不多。


订阅制的逻辑是自助餐,菜式越多显得越划算。因此价格恒定的前提下,内容平台需要不断投资扩展内容库,增强会员的吸引力。


同时,平台还要给版权方提供合理甚至有竞争力的分成。喜马拉雅2021年-2023年的经营成本构成中,收入分成内容成本分别位列一二,两项总和占收入比超过30%。


为了保住立身之本,喜马拉雅过去几年裁减了四成员工、高管降薪一半左右、降低营销和研发开支,但无论如何节衣缩食,都没敢在内容版权上抠搜。


然而,即使版权阵容庞大如喜马拉雅,也没有出现一个《甄嬛传》这样2000万买入、隔年就创收2.8亿的国民级爆款创造版权神话[3]。


原因在于,音频市场用户规模和商业效率的天花板,比想象中低得多。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喜马拉雅各项经营指标几乎都已经触顶。


从2018年到2021年,喜马拉雅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123分钟提高到144分钟,但到2023年又下滑到了130分钟。同时,随着营销费用的控制,喜马拉雅的月活跃会员付费率也相应下滑到了11.6%。


考虑到月活用户规模的个位数增长,同样意味着触顶迹象。其3亿月活中还包含了1.7亿物联网及第三方平台用户,主要是智能音箱、车载娱乐系统等终端,说白了就是没办法看视频的场景。


换句话说,日均两小时左右的收听时长,2亿左右的主流终端月活用户,很可能是在线音频行业的天花板。


喜马拉雅此前的大幅亏损,也是试图突破天花板对应的投资。但和视频网站不同,决定在线音频用户使用时长的有可能不是内容质量,而是通勤时间。大家愿意听耳机里的人咯咯唧唧,也是因为眼睛要干其他的事。


因此,即便拥有同样的用户规模,在线音频的商业效率恐怕也是最差的。


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增速从2021年的57.1%下滑至2023年的8.5%,与之相应,平台移动端的付费率也在逐年走低。


囿于媒介形式的传播局限,喜马拉雅广告收入的一半来自开屏广告,仅有不到3%的广告收入来自于穿插在音频内容中的广告[4]。


也就是说,长音频看似占据着用户更多的时间,但缺少货币化手段。在线会议软件也是类似的道理,就算一场会议开了十小时,也没办法插广告,只能老老实实按时长收费。


如今,喜马拉雅早年签约的版权协议将陆续到期,再续签可能需要支付比当初高出数倍的成本[5]。内忧外患交困之下,把核心资产打包出售,或许已经是最体面的出路了。



同行先上岸



在线音频行业版权纠纷不断,隔壁的在线音乐行同样炮火连天。


斥资5.7亿买下周杰伦独家版权后,腾讯音乐在2017年将版权授权给了网易云。可能是续约价格没谈拢,版权到期之际,网易云音乐以400元的价格打包出售周杰伦200首热门歌曲合辑,引导用户用离线版本终身收听。


结果9小时卖出的20多万元还没捂热,转身就被腾讯音乐告上法庭,赔款85万[6]。网易云一边给自己安上“猪头行为”的罪名,一边控诉行业的“资源封锁式竞争”,就差直接说“都是TME逼我的”。


图片


这件事的大背景是,2017年,腾讯音乐集齐了三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华纳)的独家版权,占据中国音乐版权市场90%份额的绝对优势,其会员订阅收入一度是网易云音乐的3倍。


即使在2021年被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后,腾讯音乐仗着财大气粗,用同行出不起的高价,依然在事实上保留着少数头部的独家版权或独家首发权,其中就包括可以直接影响市场格局的周杰伦。


在线音乐市场的竞争非常朴实无华,就是谁版权多谁腰杆硬。


高举文艺青年大旗的虾米音乐曾靠小众标签紧贴审美鄙视链上游,但“曲库免费、下载付费”的商业模式终究在版权争夺战中迅速败下阵来[7]。


随着音乐被大规模下架,用户迅速流失,虾米无奈宣布关停。告别信中,虾米坦言最大的遗憾是“音乐版权内容的获取不足”——中译中就是没钱。


在钱包允许范围内all in版权早已为行业共识。腾讯音乐当年拿下环球音乐,代价是授权费从三四千万美元被抬高到3.5亿美元外加1亿美元股权[8]。好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但好在付出能看到回报,得版权者得天下的法则在这个行业行得通


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投资回报率更高,源于两个关键优势:


其一是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2024年,腾讯音乐付费用户1.2亿,贡献了152亿的订阅收入;网易云6500万的付费用户、45亿的订阅收入虽难望其项背,但和喜马拉雅相比,也被衬托得欣欣向荣。


2022年,喜马拉雅评选年度“欲罢不能”内容,《郭德纲30年相声精选》意料之中上榜,当年完播人数是400万。


同年,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在QQ音乐上线,MV上线8小时播放量突破1.5亿。


其二基于订阅制的高度成熟的商业模式


腾讯音乐21.76%的付费率跟海外友商相比不算高,大约只有Spotify的一半,但已经是喜马拉雅的近两倍。


音乐流媒体发迹之时,正值传统唱片市场缩水之际。2003年至2008年,唱片行业的总规模缩水62%,音乐流媒体以一己之力把全球唱片业拉出了ICU。


图片


在音乐流媒体诞生前,唱片市场就已经拥有了健康的付费习惯、完善的版权运作机制和高度成熟的市场格局。几大唱片公司份额占比稳定,等到在线音乐平台入局时,直接打包采购即可。


音乐流媒体的核心是改变了行业固有的利益分配方式,把唱片的一锤子买卖变成了复杂的分成。Spotify诞生之初也曾被诸多歌手集体抵制,但智能手机普及后,音乐市场整体规模迅速扩大,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真香的典故。


可见一项改革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关键不在于“都是为你好”,而在于“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在线音频的问题是既没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也缺少成熟的商业机制。如何平衡版权采购的高昂成本以及提振货币化空间,过去十年一直没有答案。


赛道选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积累,转眼就成了友商的创新业务板块。


如此看来,腾讯音乐对喜马拉雅的这场收购,不仅透露着后者及时止损的明智,也尽显前者挑挑拣拣后的无奈。



尾声



腾讯音乐对在线音频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行业蒸蒸日上的2015年,就做过自家的企鹅FM,挣扎8年后带着200万月活宣布停运。


期间,眼见企鹅FM奄奄一息,腾讯音乐先持续半年砸钱从喜马拉雅抢人,又收购了懒人听书,后者由于背靠阅文集团,月活常年紧随喜马拉雅之后,位于行业的第二梯队。


数据显示,在线音频行业中,喜马拉雅的市场份额是45.52%,而懒人听书是29.76%。也就是说,收购完成后,在线音频行业的大半江山如今都在腾讯音乐麾下。


如果家大业大如腾讯都扶不起,说明这片土地可能确实有点贫瘠。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荔枝被苹果下架,疑因同行陷害?第一财经

[2] 2025年全景生态流量春季报告,QuestMobile

[3] 吃下五万小时片库,“影视版权之王”十年逆袭,南方周末

[4] 晚点独家丨亏损 10 年,喜马拉雅计划年底首次盈利,晚点LatePost

[5]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失落的只有余建军?听潮TI

[6] 网易要赔腾讯85万!和周杰伦有关,南方都市报

[7] 独家调查 | 虾米真的被阿里巴巴耽误了吗?第一财经

[8] 网易云与腾讯互撕,后版权时代在线音乐巨头缘何纷争不断?鹿财经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罗雪妍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news/848.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