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2025年5月1日,CSPI联合绩效改进中心51直播对话活动。分享嘉宾:彭信之,德鲁克四书五课创始人;丁晖,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CEO,
高级笔记达人 | 天朗明月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第 8960 篇深度好文:5313 字 | 1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工业时代,我们习惯用手茧厚度衡量劳动价值;但当机械臂接过重复劳作、AI算法替代标准化流程,真正推动组织进化的,是用智慧创造增量价值的脑力劳动者。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研修学院自成立起,就秉持一个信念:助力中国的知识工作者学习并实践德鲁克的理论。
这里提到的知识工作者,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脑力劳动者。可以说,德鲁克创造了“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因为在他之前,并没有“knowledge worker”这个词汇。
此前,人们谈论的工作者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关注的也是科学管理理念。
德鲁克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认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同学们有的猜是两次世界大战,有的说是日本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还有的说是核弹的出现。
最后德鲁克指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其实是知识工作者的崛起。
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其实谈的是知识工作者的创新问题。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我认为这与我们今天的主题非常吻合。
书中指出,衡量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件复杂的事情。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他们的工作很容易评估。比如,将砖块从A点搬运到B点,完成这个动作即可。因此,可以具体规定他们的动作细节。
然而,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则难以量化。在那一章中,作者提到,在20世纪,人类社会将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倍。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不清楚如何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如果有哪个国家或企业能在这方面取得领先,那么它一定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领域。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关键在于必须学会创新。创新是知识工作者的特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核心资产已不再是体力,也不再是大型的机器和设备。
实际上,现在的大型机器和设备并非最核心的资产,核心资产是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得以最充分、最重要的利用,其关键生产原料就是头脑中的知识。要让这些知识具备生产力、产生更大价值,中间的关键就在于创新。
1985年,德鲁克专门写了一本关于创新的书,名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在这本书里,他对创新下了定义: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即将现有资源转化为更好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顾客价值。这是很典型的评价标准。
关于企业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也做了一个描述:通常我们认为企业家是那些拥有企业的人,但书中通过分析美国如何成功规避1975年的经济危机,阐述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真正的企业家应具备四个特质:
第一,面对现实。这意味着企业家能够直面实际情况,而不是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或“躺平”。例如,在疫情爆发时,他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问题。
第二,拥抱变化。这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接受变化,更要主动寻求适应和利用这些变化。他们不是被动等待救援,而是积极寻找机会,以应对新的挑战。拥抱变化是所有企业家非常典型的一个特质。
第三,勇于决策。企业家需要有勇气做出决策,即使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种决策往往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第四,转换价值。这是企业家的核心任务之一,即将内部创造的价值转化为客户的实际利益。这不仅仅是一个内部的循环过程,而是要确保最终的成果能够为顾客去收益。
综上所述,真正的企业家应当具备面对现实、拥抱变化、勇于决策以及转换价值的能力。
真正的企业家要完成四个特质序列转化进行创新,就不得不提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其中最符合我们创新案例的就是创新的七扇窗。
其中第一扇窗叫做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包括了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以我们遇到的首次意外失败为例。
我们曾全力以赴地投入人力和物力去开发一个软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这个失败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则性的东西?或者说有什么核心的内容被我们掌握住了,那它就会是我们未来的财富。
出人意料的是,另外一个事情却成功了,那就是我们没有想到的APP的出现。所以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说,所有的意外成功都是企业最容易忽视的创新来源。
一旦把握住这种意外的成功,就会明白它之所以能够成功,一定是因为有顾客愿意买单,在顾客那一端实现了价值转换。
因此,如果企业不转变思路,就会觉得这件事是我不想做的,那就放弃了,这样创新的机会就消失了。而这个意外的失败其实在提醒我们在领域中哪些路走不通,但也指出了哪些事情是可以走得通的。
我们会去审视这个过程,在审视的过程中,德鲁克给了我们三个字的建议,就是面对意外的失败时唯一要做的事情——“走出去”。
也就是说不要坐在办公室里猜测为什么软件失败了,而是要与购买的顾客交流,询问他们为什么不买这个东西以及哪里不好用。只有这样通过交流后,才能将其转化为成功之母。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了并不一定会有结果,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关于创新,我们也总结出了一段话:创新不是某一个时刻的灵光一现,而是在长期客户导向的价值观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去做我们认为重要且正确的事情。
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这都无法阻挡我们这群人坚定地去做长期正确之事的选择。终于有一天,我们回头发现,自己已经比同行领先了许多。
所以,创新是一群人基于价值观的信念去努力,最终得到上苍的奖赏,这或许就是“天道酬勤”的一种解释。
这与德鲁克老先生的理念完全吻合。作为培训人,我们对教育事业有着信仰。如果没有真正的热爱,疫情期间很多人就会改行。包括现在经济下行时,也会有人转型。
用投资的话来说,如果我是投机者,机会没有了我就走掉了。但如果我们是投资者,即使机会不好,我们也会看到背后还有别的机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
所以,机会不是一个偶然的出现,而是我们这群有价值观的人一起往前走,并且有目的、有系统、有方法地去走这条路,哪怕最后发现这条路没走通或者遇到了坎坷,也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力量支撑着我们迈过去。
就像《小王子》开篇讲的那样:如果你要带着一群人去航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唤起他们对大海的向往。因为海上航行会面临各种挑战。如果没有对大海探索的热情和向往,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人打退堂鼓。
所以那些工作事情还是往后排一排吧,首先我们要成为一群有着共同梦想的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传道者苦口婆心不断解释的人。比如有人问王阳明关于前朝的一个人,在隋唐时期写了很多东西,孔子都写完了,他为什么还写那么多?最后王阳明沉浸了很长时间,说了一句话叫“良工心独苦”。
我们培训行业或者咨询行业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我们遇到的人都是想改变的人,不想改变的人是不会跟我们结缘的。
既然想改变,肯定有一些想法,大家的互动过程都是相互之间有作用和成就感的,慢慢地大家会聚在一起,这种场域不是一个一加一的关系,而是一个二乘二、三乘三的关系。
德鲁克在谈到企业的三大核心任务时,提到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实现企业的使命,这是每个企业独特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绩效是关键。
第二件事是确保工作有效,并让员工感到有成就感。这涉及到改进流程和方法,同时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满足感。
第三件事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将企业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这三个部分结合到一起,其实是德鲁克对管理的三项核心职能的描述。这与中国古代的“三不朽”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古代的“三不朽”理念——立德、立业、立言。立德意味着做好本职工作;立业要求取得可见的成果;立言则是留下对社会有益的遗产。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职业工作中,甚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在传播和推广这些理念时,有人可能会将其割裂开来,认为它们是西方的思想。
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管理、六西格玛、PDCA还是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这些思想没有国界之分,它们代表了人类共同追求卓越和善良的本性。只要底层逻辑一致,我们就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们作为老师,有时也会陷入一种自满的情绪。就像之前提到的,老师有时会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多,但实际上,从正常的推理来看,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应该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因为在如此庞大的知识或人类财富面前,我们所知道的那一点点真的微不足道,但我们却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去区分西方还是东方,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们不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学习就会受到局限。
我记得看过一部电影,讲述了中国的武术因为门户之见而各自为政,最终没有实现融合。对于管理来说也是一样的。首先,管理之所以能够出现,本身就是整个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1900年之后的产物。
对我们来说,管理是一门没有学科的学问,是由许多管理学者一步步从实践开始,逐渐建立起管理学的大厦。
我们现在有机会直接登上这座80层的高楼,然后向前看那些先贤们,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耀着我们。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到他们没有看到的未来。
那么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当然是我们自己。你不能责怪德鲁克、拉姆查兰或者杰克韦尔奇,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他们在他们的人生阶段帮助我们整理和梳理了这些内容,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但探索不等于分裂,不等于把它们分割开,然后用彼此的观点互相攻击。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骄傲自大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能足够谦卑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也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过去,更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的未来。只有理解了自己的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而只有能够面向未来,我们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实,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做到知行合一。这意味着我们在做、在想、在总结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能虚心向所有人,包括学员学习。
这样,我们就能吸收更多信息和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比如它与教育领域也有许多火花。
记得有一次和京东方的人交流,他们研究液晶屏幕技术,并探索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新的可能和方向。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换个思路继续前进,就像我们做软件时虽然没成功,但做出了APP,并把线上业务做起来了一样。
保持好奇心,我们会碰出怎样的火花?我们的绩效改进技术如何帮助更多人?不仅是企业,还包括学校、医院等机构。
前几天在幼儿园交流时,我被深深感动了。那里的老师们运用目标管理(德鲁克体系)来处理与小朋友相处的事务,甚至午睡安排都有设计感,让孩子们期待午睡时间。
我当时听得目瞪口呆,心想如果能回到童年上这样的幼儿园该多好!这种探索是我们的乐趣,没有终点。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仍会觉得欢欣鼓舞,因为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今天的主题是2025年让我们一起释放脑力劳动者的价值和潜力。
请各位先不要想着如何释放别人,而是从自己开始:你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是什么?您能否让自己的这一部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呢?你是人力资源,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成本。
我们只有先把自己管理好,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管理自己、影响他人是德鲁克关于领导力的定义。
这时我们产生的领导力并非基于权力和职务,而是基于我们完成的正确事情以及凭借非职权的影响力产生的。
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成为有价值的脑力劳动者,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或者整个家庭生活中都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