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众将纷纷请战,要求乘胜追击,直取武昌。朱元璋力排众议,命回师应天。如此大好形势,朱元璋为何视而不见呢?高岱在论及此事时说:纵观鄱阳湖一战,在双方酣斗之时,朱元璋急遣徐达回守应天;等友谅败亡之后,又不听从诸将进军武昌的建议,而是即刻班师东下,“盖拳拳以根本为虑 ”。朱元璋之所以迅速回师,以及先前命徐达回师应天,就是担心张士诚偷袭应天,威胁自己的根据地。
朱元璋的这一担心并非毫无原由。实际上,陈友谅在东下之前,就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正如刘基分析的那样,张士诚鼠目寸光,狐疑观望,没有出兵响应。陈友谅败亡后,张士诚失去了牵制朱元璋的力量,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处境越来越艰难。
洪都、鄱阳湖之战,从四月开始,到八月结束,苦战四个月,水陆并进,火石兼施,战况之烈,可与赤壁、淝水之战匹敌。自古水战,必得天时地利方可取胜,如周瑜破曹操,因风水之便。而此战却正好相反,陈友谅兵据鄱阳湖,先处上流,拥有地利优势;朱元璋千里赴援,鞍马劳顿,而陈友谅以逸待劳,尽得天时之利。其结果却是朱胜而陈败,究其原因,全在人和。陈友谅虽然兵强势众,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上下猜疑,人各一心;而且连年用兵,劳而无功,军心失望。正所谓“众乖兵疲”是也。
随着疆土的日益扩大,军队的节节胜利,朱元璋于龙凤十年(1364)正月自立为吴王。这时,小明王宋政权已名存实亡,但元璋仍奉之为正朔,继续使用龙凤年号,军令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形式发布。
这年二月,朱元璋率兵亲征,攻克武昌。此后,又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彻底消灭了陈友谅残部。汉水以南、赣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东的土地,全部归入朱元璋的版图。
陈友谅被消灭之后,张士诚失去了掎角之势。龙凤十二年(1366)八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进攻张士诚。他亲临誓师,告诫诸将“毋肆掳掠,毋妄杀戮,毋发丘垄,毋毁庐舍”。朱元璋担心将领们记不住,就每人发给一张纸条,让他们把戒约写在上面。
接着,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向诸将问计。常遇春主张直捣平江。朱元璋认为这样做会冒很大风险: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是张士诚的左膀右臂,平江形势紧迫,两人一定全力救援。如果我军不能迅速攻克平江,就会陷入内外夹击的不利局面。所以应该先攻打湖、杭,使张、潘二人疲于奔命。湖州、杭州既下,平江势单力孤,很快就能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