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可以  哪些  选择  百度    怎么  使用  page  音视频 

合力清除“阮院士们”生存的土壤

   日期:2025-08-14     作者:2rzey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1944.html
核心提示: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这位频繁公开露面、游走于教育界、医疗圈的“阮院士”,结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这位频繁公开露面、游走于教育界、医疗圈的“阮院士”,结果被曝出身份系伪造,在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的全部院士名单中查无此人。

被起底曝光之前,这位“阮院士”行踪遍布多个省份,出席了不少公开活动:现身中小学开学典礼担任“荣誉导师”,被一些医院奉为座上宾参与“调研指导”,出席各类论坛以及企业活动。如今“阮院士”被打假,活动举办方纷纷删除报道,留下一地鸡毛。

动动手指就能查证的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阮院士”的精心算计和套路招数具有一定迷惑性,比如多挑县城下手,尤其是中小学成了他行骗的重灾区,通过频繁曝光、高频报道来做循环“背书”,降低相关方对其身份的怀疑,骗取更多邀请单位的信任。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一些机构和单位热衷于请“大牌”“名人”撑门面进行“荣光加持”,在对光环、标签的盲目跟风热捧追逐中,疏于审核查验,让骗子乘虚而入。也不排除有的活动主办方可能对“阮院士”的身份存疑或是将错就错假戏真做,这其中的猫腻和责任,有待进一步调查。

对假冒身份的骗子,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狠打”的同时还得“严防”,骗子的戏台正在倒塌,但滋生“假院士”的土壤并未清除。如何进一步压缩“阮少平”们的生存空间,需要多方共同思考和行动。从组织方来说,彻底清除对头衔的迷信,精简活动,注重实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类行业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而全社会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让每一个骗子都无处遁形。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news/1944.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