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辖区有位即将高考的学生身份证丢了,家长急得在电话里哭。马莉穿上防护服就往学校跑,在临时隔离点为学生采集信息,协调上级部门加急制证,三天就把身份证送到了考点。“孩子高考耽误不起,我多跑几趟不算啥。”回到家摘下护目镜时,才发现脸上的勒痕深得像条疤。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她琢磨出不少“新法子”:对于上班族和学生、病人等,预约周末或节假日,她主动上门服务;对于一些复杂的业务,她录制了详细的办理流程视频;业务高峰期排队久,设置了“引导员岗”,提前帮群众核对所需材料。这些办法让户籍业务办理时间缩短了一半,但她们却需要加班加点,但她却觉得“群众来一趟不容易,我们的时间还能挤。”
人口普查那阵子,她带着馒头挨家挨户走访,一天爬50 多层楼,腿肿得穿不上鞋;抗击疫情时,她白天守着户籍室消毒测温,晚上帮社区核对流调信息,手机24小时开机,成了群众的“线上户籍管家”。同事说她是“铁人”,她指指桌上的润喉片“哪有什么铁人,就是不想让群众多等。”
20年里,她受理了3万余张身份证,远程办理了1万余次户口业务,没收到过一次投诉,却收到了27面锦旗。这些锦旗上的字大同小异 ——“人民公安为人民”、“暖心窗口见真情”。
有人问她:“户籍工作天天重复,不觉得枯燥吗?” 马莉的回答是:“家家户户的日子不也在重复吗?但把这些重复的日子过好了,就是最大的意义。”
这或许就是答案吧。当一个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必须跨过的坎。把千家万户的琐碎事,当成自己肩上的责任,她走过的路,自然会印在群众心里,她的名字,也会被群众哭着念、笑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