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可以  哪些  选择  百度  使用  page    音视频  怎么 

文武双全,14年转战大江南北!厦门抗日名将陈文总用热血书写抗战诗篇

   日期:2025-08-11     作者:atcmq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1816.html
核心提示:  1954年,陈文总在香港寓所阅读。  1941年,陈文总随中国军事考察团前往东南亚考察。图为他在新加坡同安会馆与众乡亲合影,

图片  1954年,陈文总在香港寓所阅读。

图片  1941年,陈文总随中国军事考察团前往东南亚考察。图为他在新加坡同安会馆与众乡亲合影,前排右五为陈文总。

图片

图片  2015年,卢怡恬到外公陈文总曾任教的大同小学走访。

  外公枪林弹雨十四载,外孙卅载寻踪铸史笔。厦门抗日名将陈文总以“文武双全”之姿参与14年抗战,其外孙卢怡恬历时近30年追寻,通过口述史料与权威文献互证,还原外公的立体形象——从留学日本执行潜伏到沙场屡建奇功,刀笔纵横间,是一位爱国者用热血书写的抗战诗篇。

  参与台儿庄等战役的组织策划实施 荣获勋章

  卢怡恬是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原副巡视员。他介绍,外公陈文总的故事要从1927年说起。那年,陈文总以指挥部秘书身份参加南昌起义,奉命完成《革命委员会布告》撰写,让各界了解起义性质。之后,为了“师倭长技以制倭”,陈文总前往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其间因参加秘密活动被捕,出狱后继续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1930年,日本驻厦领事馆的秘密档案里,反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共产军重要人物”名单里,陈文总名列其中,随时可能遭遇不测。

  1932年,陈文总被爱国将领冯玉祥聘为秘书。同年,陈文总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抗击日本侵略军。1933年春,他又以29军中校团副身份,参加喜峰口战役。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就是作曲家麦新为该军所作的。日本报纸哀叹:此役使“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

  也是1933年夏天,陈文总加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以上校团长身份率部参加收复绥远的战役。之后,他回到家乡福建,参加十九路军发动的抗日“闽变”,被任命为龙漳厦防区上校司令兼同安县长。翌年,“闽变”失败,他不顾风险,让十九路军余部通过自己防区安全转移。多年后,他在重庆邂逅十九路军老领导陈铭枢将军,将军当场书写抗金名将岳飞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相赠,赞扬陈文总的高风亮节。

  抗战防御、相持阶段,正在陆军大学深造的陈文总,多次以第三战区机要室上校参谋主任的身份,转战大江南北,参与沪淞嘉锡诸地及卢沟桥、台儿庄等多个战役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荣获勋章。

  分析国内外反法西斯战场最新形势 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

  1941年,他随中国军事考察团前往东南亚考察,回国后提交报告,认为:日本法西斯可能会扩大侵略战争,在亚太地区发动“南进”,英国殖民地驻军没有斗志,可能会弃守,中国要做最坏准备,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做到有备无患。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印证了陈文总预判准确。他受到最高统帅部重视,被任命为军令部二厅国际情报处少将处长、中美英荷联席会议中方秘书长兼陆军大学教官。他每周要提交一份“战报”给最高统帅部,内容是根据大量情报,分析国内外反法西斯战场最新形势及其特点,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他编撰的《将校必携》《步兵操典》被发到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的全国所有抗战部队。

  外孙近30年的追寻之旅 还原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卢怡恬从小和外祖母吴秀千生活在一起,断断续续听她讲述了外公陈文总的轶闻。随着年龄增长,卢怡恬开始主动关注外公的生平。“20世纪90年代末,厦门知名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对我说,你外公陈文总是抗日名将,你可以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在洪老的鼓励支持下,我开启了追寻之旅,一直持续了近30年。”卢怡恬说,幸运的是,他的本职工作与文史相关,这为研究提供了便利。

  起初,卢怡恬主要到图书馆查阅老报纸等资料。后来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他便沿着外公当年的从军轨迹展开调查。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发现线索,卢怡恬必定追查到底。例如,在南京、西安,他通过朋友的帮助,获取了外公当年在两地活动的珍贵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两点:一是重视家族口述史料的价值,长辈无意间透露的只言片语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二是严格依据文献证据,确保每个结论都有史料支撑。”卢怡恬说,随着收集到的资料越来越多,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外公在他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呈现出来,“根据史料考证,我可以为外公作出四个定位:中共早期党员、抗战爱国将领、旅港进步人士、厦门杰出乡贤。”

  卢怡恬总结,外公参与抗战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全程参与”,现在学界公认抗战历时14年,而外公陈文总参与了全过程。二是“文武双全”,他不仅参与抗战,还运用外交、文化和教育等方式贡献力量。例如,他曾两次担任黄埔军校教官、一次担任陆军大学教官,这个身份在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纪念文集中都有明确记载。三是他在抗战后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1944年,国民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和部队损失极大的情况下,痛下决心对军队进行整顿,计划补充新鲜血液。陈文总参与商讨组建青年军的重要会议,并当场挥毫写下14个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铿锵有力的青年军征募口号后来广为流传,却鲜有人知晓出自他之手。

  人物简介

  陈文总(1895—1985年),同安石浔人,年轻时曾任厦门大同小学教员,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探求救国真理,兼任《厦声报》编辑,撰文抨击时弊,并参与发起创办厦门通俗教育社,推动新文化运动。

  1945年抗战胜利,他全权负责河南新乡地区日军投降遣返任务,高效廉洁完成任务,被授予“忠勤”勋章。1947年,他赴港创办爱国名校福建中学,旅居香港直至去世。

  陈文总一生喜欢诗书创作,200多首自作诗彰显真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民族自豪。如,反映抗战的《无题》:“曾经浴血卫山河,其奈豺狼当道何。此日邯郸干净土,献身应不负廉颇!”

  后辈心声

  我多次在各种讲座上介绍外公的事迹,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民族那段悲壮的历史,要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才会懂得珍惜。我也从外公的人生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人活着不仅要有生命的长度,更要有宽度和厚度。而支撑这种宽度与厚度的,正是人格的力量和价值观的塑造。

  ——卢怡恬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news/1816.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