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报道》记者暗访了浙江、福建、江苏、河北等6省14家甲醛检测与甲醛治理机构,揭露了甲醛检测行业的造假黑幕。“母婴级”甲醛治理数据实是人为造假,仅花150元不寄样本即可“定制”CMA认证合格报告,更有甲醛治理公司自曝报价150万元的检测利润高达145万元。勾结权威检测机构篡改数据、兜售假报告等种种乱象,不仅损伤了公众信任,更触犯了大众的健康红线,居住安全岂容检测机构如此践踏牟利?
CMA认证是国家计量认证的权威标志,是公众判断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当这份权威能够随意“定制”,科学检测的公信力也就不复存在。权威检测机构与治理公司勾结而出具的检测报告,不仅侵蚀了权威认证的公信力和科学性,也将本应守护健康的检测报告变成利欲熏心下违法牟利的工具。造假报告年产量高达数万份,地域不限,可按需求“定制”,这种造假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室内污染程度产生误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尤其是母婴等免疫力较弱的群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长期暴露在有害甲醛超标环境中,健康隐患难以估量。
同时,高昂的暴利链条暴露的是监管的严重失序与行业生态的恶性失衡。150元的假报告与145万的天价利润形成鲜明对比。一年制作数万份假报告,规模之大,跨省跨地区运作模式之成熟令人咋舌。检测与治理相勾连形成的造假闭环,已不是个别有关甲醛业务机构的行为,而是行业生态严重恶化。究其根源,行业准入门槛低、甲醛标准执行弱、违法违规惩处力度轻,让不少机构觉得造假成本低、收益高,认真做检测的机构反而难以生存。
甲醛检测造假的灰色产业乱象,需要各方协同共治。监管部门必须“重拳出击”,对造假机构及个人严惩不贷,完善责任追溯机制,清除害群之马,堵死制度漏洞,重塑CMA认证的公信力。同时,亟需完善行业标准,强化监管,加固甲醛合规认证体系的检测技术,推广检测过程中区块链存证与突击复检制度,压缩不法分子数据篡改的缝隙,使其失去可乘之机。检测机构应公示服务项目、依据标准、成本构成和收费标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打击价格欺诈和暴利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严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乱象,明确规定同一机构或关联方不得同时经营甲醛检测和治理业务,从源头切断勾结造假的利益纽带,确保相关机构的独立性。消费者亦需擦亮眼睛,主动核实检测机构资质,警惕低价陷阱,让违法造假行为失去市场生存的土壤。亡羊补牢也当刻不容缓,唯有如此,才能斩断这条以牺牲公众健康为代价的灰色利益链,还消费者一个真实、可信、安全的居住环境。
当守护居室安全的“健康卫士”沦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公众的健康防线便形同虚设。生命安全非儿戏,唯有严惩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的商家,才能构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