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可以  使用  page  音视频  选择  哪些  搜索引擎  百度  个数 

新兴领域“跟风潮”: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谁在推波助澜?

   日期:2025-08-06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baitong.kub2b.com/mobile/news/1543.html
核心提示:点击此处填写发布会报名回执国家发改委8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的表态引发广泛关注:“在新兴领域坚持鼓励创

图片

>>点击此处填写发布会报名回执<<


图片

国家发改委8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的表态引发广泛关注:“在新兴领域坚持鼓励创新、适度竞争;同时,坚决制止盲目跟风,坚决制止一哄而上、一哄而起形成一哄而散。”

这一表述直指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中反复出现的“潮起潮落”现象——从新能源汽车到半导体,从人工智能到区块链,诸多领域都曾上演“资本扎堆涌入-产能快速过剩-企业批量退场”的循环。这种“跟风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升级。究竟是谁在推波助澜?如何才能让新兴领域摆脱“狂热-崩塌”的怪圈?

图片

一哄而上的底层逻辑:

多方主体的行为偏差与系统诱因

新兴领域的“跟风潮”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涉及政府、企业、资本等市场主体的决策偏差,也与新兴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

政府:政策引导的效能边界与执行温差

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培育中承担着重要引导作用,但其行为模式存在双重性:

一方面,发展诉求驱动的积极作为具有客观合理性。在全球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例如,长三角部分地区通过精准招商形成半导体设计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了区域产业链竞争力。相关专家也指出,“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关注本身具有积极意义,问题在于执行中容易偏离技术创新本质”。

另一方面,政绩考核与政策工具的错配催生盲目性。以为核心的量化考核导向下,部分地区将新兴产业项目简化为“投资额”“项目数量”等指标,忽视区域资源禀赋差异。2020-2023年,全国有超过20个省份将“半导体产业”列为重点方向,其中15个省份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储备,导致部分项目因技术断层停滞。同时,普惠式补贴政策未与技术创新实效挂钩,诱发“政策套利”——2021-2022年某新能源汽车补贴以“产量”为标准,导致部分企业通过组装低质车型骗取补贴,最终出现“产量10万辆而终端销量不足1万辆”的极端案例。有学者在氢能产业研究中发现,此类政策在核心技术未突破时,易引发低水平重复建设。

企业:市场机遇捕捉与能力边界的失衡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跟风行为源于机遇感知与风险判断的失衡:

机遇驱动的战略选择具有合理性。新兴领域往往孕育颠覆性机会,企业适度布局符合市场规律。例如,部分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跨界探索AI应用,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但问题在于,短视逐利与能力错配放大了盲目性。2020-2022年“AI算力中心”热潮中,30余家传统企业跨界布局,某家电企业投入50亿元却因缺乏算法能力,导致服务器利用率长期低于30%。

核心能力构建滞后于规模扩张是失败主因。新兴领域的技术壁垒往往隐藏在细节中,如半导体领域的EDA软件、特种气体等关键环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显示,部分企业误将“资本投入”等同于“能力构建”,采用“组装式创新”而非自主研发。2019-2023年,国内50余家宣布进入芯片制造的企业中,30家因技术瓶颈导致产能闲置,累计浪费超300亿元。

资本:风险定价与周期匹配的现实挑战

资本市场在新兴领域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资本集聚加速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对AI、生物医药等长周期领域的支持,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例如,国内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离不开资本对早期研发的持续投入。

另一方面,短期主义与信息不对称加剧市场波动。新兴技术迭代周期通常为5-10年,但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平均持有期仅3-5年,期限错配迫使资本推动企业“重扩张、轻研发”。2021-2023年“元宇宙”热潮中,120家获投企业80%资金用于营销,60%在概念降温后陷入资金链断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的“升级式竞争模式”指出,资本对“技术变革+需求爆发”的过度反应,易引发非理性跟风。2022年“固态电池”概念中,某创投机构未验证技术可行性即投资5家企业,最终因电解质难题导致项目估值缩水超80%,反映出资本专业研判能力的不足。

行业与社会:生态协同与认知偏差的双重影响

行业自律与社会认知对市场行为具有深层塑造作用:

行业组织的预警与引导功能存在分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通过发布产能预警,推动企业向高端产能转型,成为良性案例;但AI大模型等新兴领域因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企业易夸大技术实力,误导市场预期。

社会舆论的信息传播存在失衡。部分媒体为流量过度渲染短期机遇,忽视技术风险。某传播学机构监测显示,2021-2023年新兴领域正面报道占比85%,风险报道不足10%。这种失衡在“元宇宙”概念中尤为明显,某科技媒体连续20余篇报道强调“万亿市场”,却淡化底层技术瓶颈,加剧资本盲目性。

图片

破局之道:

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生态重构

破解“跟风潮”需兼顾创新活力与市场秩序,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

政府:从“规模激励”到“质量导向”的政策转型

优化政策工具的精准性。借鉴德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与技术指标挂钩的机制,将扶持政策与“研发投入占比”“核心专利数量”等创新指标绑定。发改委已明确将发布《新兴产业理性投资指引》,区分鼓励类(如量子计算基础研究)、限制类(如低端锂电池组装)领域,避免政策套利。

构建全周期监管与预警体系。建立“新兴产业项目动态评估平台”,对产能利用率、技术迭代速度实施年度考核。对连续2年利用率低于50%的项目,逐步取消政策优惠;对过剩领域暂停新项目备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产能预警机制与香港“牌照分级+动态审查”模式,可为跨领域监管提供参考。

推动区域协同与考核改革。基于资源禀赋划定产业集群(如长三角芯片设计、珠三角智能制造),对不符合定位的项目不予中央支持。同时改革政绩考核,弱化“投资额”指标,增加“技术成果转化率”“产业链配套度”等质量维度。

企业:从“概念追逐”到“能力深耕”的战略调整

建立科学的决策评估体系。进入新兴领域前,需系统评估技术成熟度(如AI模型的场景验证)、产业链韧性(如锂资源供应链稳定性)、政策可持续性(如补贴退坡预案)。某头部新能源企业耗时18个月调研电网消纳能力,其储能项目利用率达90%,印证审慎决策的价值。

聚焦核心能力的差异化构建。华为鸿蒙系统连续8年投入千亿元攻克底层技术,虽短期亏损但形成长期壁垒。中小企业可通过产业链协作参与创新(如传统车企与新能源技术公司合作),避免盲目跨界。罗兰贝格分析指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成功关键在于“技术-成本-政策-市场”的闭环能力,单一环节短板即可能导致失败。

资本:从“短期套利”到“长期赋能”的逻辑转变

引导长线资金匹配产业周期。鼓励社保、险资等长线资金进入,给予“投资满7年股息免税”优惠;政府引导基金要求子基金持有期不低于7年,禁止Pre-IPO套利。完善科创板退出通道,允许未盈利但研发强度超20%的企业上市,同时限制大股东3年内减持。

提升专业研判与风险定价能力。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新兴产业数据库”,定期发布产能、技术数据。某创投机构通过“技术专家库”审核项目,将存活率从行业平均30%提升至60%,证明专业机制的有效性。同时对持有不足2年的项目征收“短期交易溢价税”,抑制投机。

行业与社会:从“无序扩张”到“生态共治”的协同进化

强化行业组织的自律功能。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技术标准(如自动驾驶安全协议),建立“新兴技术成熟度认证体系”,避免概念炒作。借鉴光伏协会经验,定期发布技术报告与风险预警,为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构建理性的舆论传播生态。媒体应平衡报道机遇与风险,加强技术原理解读。设立“新兴领域风险科普平台”,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公众认知,减少非理性跟风。

新兴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在“鼓励创新”与“防范泡沫”间寻求平衡。发改委强调的“制止盲目跟风”,本质是引导市场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当政府政策更精准、企业战略更理性、资本目光更长远,加之行业自律与舆论理性,新兴产业才能突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循环,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既需要各方的自觉调整,更需要制度层面的协同——让创新有边界,让竞争有秩序,让资本有耐心,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片

本文来源:综合自网络

监制:张倩

编辑:李南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news/1543.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