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
"黑色星期一"的恐慌中,乔丹·贝尔福特正疯狂抛售垃圾股。
与此同时,故宫库房里尘封的账本显示:
200年前的嘉庆四年,和珅被抄家时,家产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
这两个相隔两个世纪的贪婪故事,
用的是同一本剧本。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接任崇文门税务监督。
他发明"议罪银"制度——官员交钱就能免罪。
这个天才的腐败设计,像极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次级贷款证券化"。
现代镜像:
行为经济学家罗斯林指出:
人类对财富的认知偏差,就像被编程的代码。只要触发"损失厌恶"和"超额回报"两个参数,贪婪程序就会自动运行。
和珅府上的夜宴,必有三道菜:
"黄金肘子"(贿赂金锭藏于其中)
"白玉汤"(房产地契浮在汤面)
"青云糕"(升官文书做成点心)
2017年,某区块链大佬的私人派对流出菜单:
"去中心化生蚝"(暗指洗钱路径)
"智能合约牛排"(代指对赌协议)
"共识机制甜点"(隐喻联合坐庄)
《乌合之众》的当代验证:
当群体陷入贪婪叙事时,
乾隆朝的盐商和现代币圈韭菜,
会说出同样的台词:"这次不一样"。
嘉庆四年正月十三,和珅在狱中写下绝命诗:
"月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
300年后,麦道夫在法庭陈述:
"我知道这一切终将结束"
金融史惊人的复刻: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
贪婪会抑制大脑前额叶的预警功能,
就像醉酒的人总说"我没醉",
泡沫中的赌徒永远觉得"还能涨"。
和珅临终前说:"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安然CEO杰弗里·斯基林被判刑时说:
"我以为是创新,其实是欺骗"
戏剧性的是:
这些忏悔从不会在盛宴开始时出现,
就像冰箱灯,
只有门关上时才亮。
对比《清史稿》和《华尔街日报》时,
我发现所有经济危机的报道,
都可以直接替换成"盐引崩盘"、"钱庄挤兑"这类清代词汇。
罗斯林在《事实》中揭示的真相:
人类情绪是思维方式的投射,
而贪婪,
是最顽固的思维病毒。
点个赞吧,愿我们记住:
太阳底下无新事,
历史虽然不重复细节,
但永远在重复人性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