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企业  使用  page  哪些  音视频  选择  百度  搜索引擎   

数字时代最好和最坏可能!读了这本书才知道

   日期:2025-08-05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baitong.kub2b.com/mobile/news/1310.html
核心提示:我们总以为技术是中性的,进步就意味着更好的生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人工智能让机器愈发聪明,却也逼近“自主意识”的边界;

我们总以为技术是中性的,进步就意味着更好的生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人工智能让机器愈发聪明,却也逼近“自主意识”的边界;基因编辑正在治疗疾病,也可能悄然塑造出“定制人类”;元宇宙承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却可能让人类失去对现实的热爱……


图片

技术的发展,究竟会把人类带向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无法回头的深渊?图|电影《我,机器人》。


在中国人民大学,有这样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它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资本积累的底层逻辑到女性平权的科技赋能,从直接民主的复兴可能到数字治理的利弊权衡……


图片

课程讲授者李石老师,将这些深思熟虑凝结成书,写下了《数字时代的政治》。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本书的思路,大胆想象“最好与最坏的可能世界”,开放思考数字时代下人类的未来。



01

 太空技术:

 通向合作还是走向竞争?


面对浩瀚宇宙,人类从未停止对“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追问。自20世纪60年代起,科学界便启动了多项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计划,主要方式包括搜寻外星信号、主动发出人类信息等。


其中既有“突破聆听”等国际计划,也包括“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国家级工程。虽然目前尚未接收到确凿的回应,但这些探索活动持续推动着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前沿发展。


然而,这一看似纯粹的科学活动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一方面,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存在,并对人类怀有敌意,那么主动曝光自身位置可能反而会带来危险。


图片

在风靡全球的《三体》中,就构想了在智慧上碾压人类的地外生命。图|电视剧《三体》截图。


另一方面,即便没有外星人,太空技术本身就足以成为引发地球内部冲突的新源头。当国家纷纷竞相发展航天实力,开展空间部署,太空正逐渐成为新的战略资源争夺场。


李石老师指出,人类向太空发射的信号无异于朝大海扔漂流瓶,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搜寻了银河系大约千分之一的范围,这不过是宇宙的冰山一角。


而太空探索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基于共同利益,构建起国际合作与和平利用的机制,而非走向对抗与军备竞赛。


图片

2022年10月6日,俄宇航员20年来首乘美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让人看到空间技术领域合作的可能。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02

基因编辑:平等的突破口,

还是新等级制度的起点?


基因编辑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伦理边界。起初,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与动物改良,而今正逐步拓展至人体医疗,尤其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可能性。


在李石老师看来,一旦基因增强成为现实,社会结构将面临剧烈变化。如果部分人通过技术手段在人类认知、身体素质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这种优势将可能以“代际遗传”的形式持续积累,这可能会引发“物种主义”的社会秩序重构。


为此,她主张必须设定清晰的技术边界:基因编辑应当被限制在“治疗”范畴,禁止用于“增强”。公共资源应优先用于消除因基因缺陷带来的自然不平等,而非鼓励打造“更优子女”。


图片

2025年5月15日,美国一名患有严重遗传病的婴儿成为全球首个接受基因编辑治疗的病例,治疗后病情改善。


李石老师指出,基因编辑技术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平等,取决于两个关键前提:一是人类能否坚守仅将其用于疾病治疗、不用于能力增强的伦理底线;二是如果这条底线无法维持,社会能否在技术普及前实现财富的更公平分配。


否则,基因编辑可能演变为类似医美的自由市场,人们在“基因超市”中挑选子女的能力特质,带来新的不平等。同时,技术失败将引发终生痛苦及代际权利纠纷,甚至可能解构体育与智力竞赛的公平基础。



03

人工智能:

从工具到主宰的跃迁边界


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快速迈入一个数字智能高度渗透的时代。从文本生成到图像识别,从人机对话到自动化决策,AI技术不断在效率与创造力上刷新人们的认知。


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当AI不再只是工具,而可能拥有类似意识的属性时,我们如何定位其与人的关系?





#01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02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

除非命令与第一法则发生冲突。

#03

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之下,

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

1942年,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当前,AI仍处于前两类发展阶段,但其应用已足以深刻改变科研、教育、传媒等领域的结构。更深层的风险在于,如果未来AI发展出自主意识与价值判断,它将不再是人类设定规则的客体,而可能成为拥有主张的“新主体”。这会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现有的法律、伦理与社会秩序。


此外,即便AI并不产生意识,它对人类自由的威胁也不可小觑。算法监控、信息控制、个性化操控等现象,可能悄然剥夺人们的选择权与隐私权,催生新的“数字极权”。


因此,她强调,在技术研发尚未突破意识边界之前,人类必须通过制度干预和伦理规范确保主导地位,防止技术对人类秩序的颠覆。



04

设想最好的世界和最坏的可能


为避免“最坏世界”,李石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01

继续探索太空但避免太空军备竞赛

在无法建立全球统一秩序的现实中,和平唯有寄望于道德进化,以伦理抵御暴力。

02

应立法限制基因编辑与体外生殖的用途

如仅限“治疗”而非“增强”,同时确保社会公平,防止精英阶层垄断技术,催生“物种主义”专制。

03

数字技术应尊重言论自由和隐私权

不可利用算法控制公共舆论,否则将扼杀反抗精神与政治进步。

04

元宇宙的发展不应吞噬现实

应设限避免人类沦为数字终端,康德“将人作为目的”的伦理,在数字时代尤显重要。

05

人工智能不应拥有“意志”

即便技术上可行,也必须极度慎重,否则人类或将自造“新主人”。


与此对应,她也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未来图景:外星文明始终遥远而无害,人类独享太阳系宜居环境,不断扩展宇宙探索的疆域。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极大提升了人类的寿命与身体素质,使人类变得更聪明、更健康、更有活力。体外生殖技术受到法律约束,仅为不育者所用,不会引发伦理恐慌。


人均寿命可达两百岁,但长生不老并不被普遍追求,因为人们仍然珍视生命的有限性所带来的意义感。AI取代了大多数枯燥与繁重的工作,在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的保障下,人们得以专注于创造性与兴趣性的活动,如艺术、写作、交友、旅行等。


图片

技术进步也可能“增强现实”,为人类带来情感与价值共鸣。图|电影《头号玩家》截图。


国际政治走向缓和,军备锐减,国家之间在共同的道德信念下和平开发太空资源。人造“小太阳”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机器人团队在月球与其他星球采矿补给地球资源,普通人也可太空旅游,虽然有人更喜欢去深海或地心探险。


由于有效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全球气候得到改善,极端天气减少,生态环境恢复,北极熊仍在,岛国没有被淹没。也许那时,在这个美丽的未来世界中,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自由、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一生丰富、多彩、充满希望。


活动

技术进步正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你觉得“数字时代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你会为技术发展划出怎样一道“红线”?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本文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news/1310.html     企库往 http://baitong.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