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沁心 方田 李汶钰
夏夜微风,星光点点,数千只萤火虫在余姚市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溪畔林间飞舞,宛如“地上星河”。那轻盈、悠然的模样让人仿佛走进了绿野仙踪,体验了一把森林梦幻奇遇记,给孩子带来童话般浪漫记忆,也给忙碌的城市旅人带来点滴安慰。
这些闪烁的萤火虫,这些"会飞翔的星星",正悄然成为四明山“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富诗意的使者,每一只萤火虫都是一个发光的标点,连缀成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众所周知,萤火虫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是自然界最苛刻的环境测评师。它们需要清洁的水源、无污染的土壤、丰富的植被和低光害的环境,任何化学农药的痕迹都足以让这个敏感的物种消失殆尽。而四明山拥有长三角地区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系统,森林覆盖率92%,境内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超8000个/cm,是萤火虫的理想栖息地。近年来,当地村民更是自觉减少农药使用,恢复湿地系统,为萤火虫营造一个更加宜居、生态的家。
而当下,乡村文旅发展包括传统农家乐、山水观光等同质化竞争激烈,萤火虫观赏则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能吸引城市游客尤其是亲子、摄影、自然爱好者群体等。萤火虫观赏还多在夏季夜间,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弥补山区旅游“白天热闹、晚上冷清”的问题。
“正是基于多重现状和长远考虑,四明山镇决定发展‘萤火虫经济’,其本质是通过‘生态IP’打造特色旅游名片,这样既顺应了乡村生态旅游的趋势,又能以差异化体验吸引客流,希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明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目标的实现从来都是行动落笔,掷地有声:
从2024年6月开始,四明山镇人民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宁波济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本地原生萤火虫进行人工培育、孵化可控,目标是实现产业化运营。
7月27日,四明山镇与宁波济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安徽农业大学实验室考察,了解并交流落实相关细节。
9月10日,安徽农业大学回访四明山镇,并进行授牌仪式。在此期间,安徽农业大学项目负责人段亚妮教授多次带领研究生前来四明山镇,采集本地萤火虫品种进行研究取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培育。
截至2025年3月底,实验室研究顺利开展,已在本地捕捉到五种萤火虫,共计成虫30只、幼虫20只;在人工环境模拟条件下,成功培育出第二代和第三代萤火虫虫卵,共2250枚;初代萤火虫生态养殖箱已研制,优化升级完毕。
4月底,部分萤火虫已成功转移至四明山基地进行培育和孵化。
到了今年夏季,四明山国家公园终于迎来了文首所述的自然美妙体验盛景--数以万计的萤火虫在暮色中翩跹起舞,将森林装点成璀璨的“星光秘境”,浪漫终于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城市里很难见到萤火虫,带孩子来体验“夜探萤火”活动,近距离观察萤火虫的栖息环境,那种‘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意氛围扑面而来。”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收获满满地说。
“萤火虫唤起了都市家庭和年轻游客的童年记忆和生态情怀,契合当下‘治愈系旅游’趋势,‘高颜值’特性(如梦幻照片、短视频)也更易引发游客情感共鸣,形成传播热点,这也能进一步提升四明山镇的知名度。”四明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计划将萤火虫项目与现有旅游活动相融合,纳入四明山镇全域旅游框架,与红枫樱花季、山马越野赛等活动形成互补,增强‘醉美四明山’品牌的多维吸引力。”
据统计,萤火虫季期间,四明山镇游客量同比增长20%~30%,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收入提升,部分民宿夏季入住率达90%以上。
展望未来,四明山镇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比如开发萤火虫主题观赏秀、四季生态研学课程等;挖掘本地与萤火虫相关的传说或民俗,设计吉祥物、文创产品(如萤火虫灯笼、标本工艺品);邀请自然类博主、摄影师打卡,制作短视频;与旅游平台合作推广“暗夜生态游”线路;联合周边景区(如四明山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丹山赤水)推出联票,形成旅游集群效应......
“四明山镇的‘萤火虫经济’不仅是旅游产品,更是以生态修复为起点、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其差异化在于将‘脆弱物种保护’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动能’,为山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宁波济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种打法重新定义了‘绿水青山’的变现路径——不是消耗自然,而是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的文化生产力、情绪、疗愈经济的生产力实现增值,其核心在于用设计思维将生态要素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可持续的‘自然社交货币’。”
余姚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明山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坚实践行“两山”理念,围绕“一叶两地三园”(一叶:茶叶;两地:四明山康养胜地、生态果蔬基地;三园:天文地质公园、山地运动公园、梨洲文化园)的目标,做好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