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对于许多孩子是欢乐的代名词,但对于枫桥街道的双职工家庭,特别是“五类青少年”的家庭来说,却常常伴随着“孩子去哪儿”的焦虑。如何让这些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充实、有归属感的假期?枫桥街道各社区的公益暑托班,正悄然成为社会托底的有力臂膀,用精准的关爱织就一张温暖的守护网。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5/090619312.jpg" alt=""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5/090620782.jpg" alt=""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5/090620652.jpg" alt="" />
安全托底:多方联动,织密防护网
公益暑托,安全是底线,更是托底服务的生命线。在龙池社区的暑托班,安全绝非一句口号。这里创新建立了“1+1+2+N”安全协作机制:1名总负责人统筹全局,1名班主任全程跟班,2名专职志愿者寸步不离,联动辖区安保、消防、医疗等多方力量,形成了一张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入离园严格签到,确保每个孩子都在掌控之中。课堂上,不仅有理论讲解,更有实战演练。消防指导员带来烟雾逃生模拟,孩子们学着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引导下有序撤离;禁毒工作站的警官用真实案例剖析毒品的危害,普法课堂则教会孩子们用法律保护自己。对于像顺丰快递员陈师傅这样的新就业群体家长而言,“知道孩子在社区有这么严密的安全保障,我送快递时心里踏实多了!”
精准关爱:志愿暖流,填补特殊需求
志愿者是暑托班温暖的底色,他们不仅是看护者,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目光,尤其聚焦在“五类青少年”的特殊需求上。
在西津桥社区的课堂里,8岁的小陆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对象。这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打工早出晚归,奶奶也需要打零工贴补家用。以往的暑假,小陆常常面临无人陪伴、缺少玩伴和活动去处的困扰。今年,社区的暑托班成了他安全又充实的去处。每天下午,大学生志愿者老师都会耐心地坐在他身边,辅导他完成暑期作业,陪他练习书法。当妈妈下班匆匆赶来,看到小陆兴奋地举着刚写好的书法习字作品,脸上洋溢着快乐时,那份安心是实实在在的。“这里有老师耐心教,有小朋友一起玩,还能学到东西,孩子开心,我们也放心!”小陆妈妈感慨道。
而在马浜社区,志愿者们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初来乍到的“小候鸟”和新市民子女的拘谨与孤独。他们不是简单地维持秩序,而是主动设计破冰游戏、伙伴结对活动,鼓励孩子们敞开心扉。一位志愿者老师分享道:“看着一个原本沉默寡言的外地小姑娘,在集体游戏中逐渐展露笑颜,主动拉起本地小伙伴的手,那一刻,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家长们也欣喜地发现:“孩子在这里交到了朋友,性格开朗多了!”
细节守护:量身定制,传递托底温度
托底服务的温度,往往藏在精心设计的细节里。康佳社区的安全课堂别具一格。社区民警带着各种交通标志卡片走进教室,用彩色笔着重圈出关键信息:“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乘坐汽车要系牢安全带,骑乘电瓶车必须戴安全头盔——这就是‘一带一盔’!”为了让孩子们牢记,民警还设置了互动模拟场景,让新就业群体家庭的王同学扮演“小交警”,指挥“行人”过马路。课堂结束时发放的安全手册更是暗藏巧思:给“小候鸟”的手册里,专门印着“与父母视频通话时的安全提醒”;给新就业群体子女的手册,则附上了帮助他们规划作息的“暑期自我管理清单”。一本小小的手册,成了孩子们随身的“定制关爱指南”。
心灵融入:异乡亦可是吾乡
对于许多随父母漂泊的“小小蒲公英”而言,融入新环境、找到归属感是更深层的需求。东浜社区的暑托班里,飘出了软糯的苏州话童谣。“上有呀天堂,下有呀苏杭……”孩子们在市规划展示馆老师的带领下,正用刚学的苏州话跟唱《苏州好风光》。来自山西的小陈同学起初有些羞涩,但在志愿者老师生动有趣的教学和课堂热闹的氛围感染下,他也鼓起勇气,跟着大家从简单的“倷好”(你好)学起,用“真真灵格”(真棒)夸奖伙伴的作品。一堂方言课,不仅教会了语言,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学苏州话,让我觉得这里也是家。”小陈同学腼腆地说出了心声。课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和贴纸,共同创作“心中的姑苏城”。古老的飞檐亭台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他们的想象中奇妙交融,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笔尖的涂抹与伙伴的欢笑中悄然生长。这一刻,异乡的土壤,也开出了名为“吾乡”的花朵。
枫桥街道的公益暑托班,远不止于一个假期托管场所。它是以安全为基石的“避风港”,是为“五类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关爱站”,是志愿者们传递温暖的“连心桥”,更是帮助流动花朵融入新土壤、寻觅心灵归属的“育苗圃”。从顺丰快递员陈师傅的安心,到困境儿童小陆不再孤单、找到玩伴和乐趣的笑容;从“小候鸟”们绽开的笑脸,到新市民子女小陈在乡音中找到的“此心安处”——这一点一滴的安心、融入与温暖,正是枫桥街道用扎实的托底服务,为“五类青少年”编织出的最珍贵的暑期礼物。它托起的不仅是一个安心的夏天,更是孩子们面向未来的信心、希望与扎根新家园的力量。这份来自社区的力量,让每一个需要关爱的角落,都洒满了阳光,让异乡的夏天,也有了家的温度。(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