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三晋大地,历史的脉络如山川般纵横交错,文化的瑰宝星罗棋布。“晋脉代码”通识游学课程,是一柄叩开三晋大地千年文明窖藏的古钥,引领学生循脉而上,在时光叠层中触摸这片土地的沧桑肌理,解码其从远古到今朝的文明基因。课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探照灯,带领同学实地参访古建等地,踏着代码的脉络走进千年遗存,在数字技术与斑驳古迹的碰撞间,透过数据读懂城垣里的烽烟、大地中的沧桑,在古今对话里收获对文明更深刻的认知。
实地探秘
触摸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雁门关的晨风中,明代城墙的包砖留存着边塞的凛冽气息。学生们在“三边冲要无双地”的碑刻前驻足,听老师讲解那些镌刻在石上的名字与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听见古战场的风声。平型关的沟壑间,抗战纪念馆的青砖灰瓦在松柏间静默,1937年的枪炮声虽已远去,但战场遗址的弹痕与史料中的英雄事迹,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八路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性。在地形沙盘前,当年战士依托山势设伏的智慧,通过细节还原愈发清晰。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日,历史回顾的同时也不忘思想政治教育,当日,学生聆听了“破茧、亮剑、燎原”主题报告,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勇做时代担当。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67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云冈石窟前,专家详解石窟开凿历史、佛像风格演变与佛教文化内涵,让学生读懂石刻背后的信仰与艺术;悬空寺中,建筑学者剖析独特架构与力学智慧,揭示“奇、险、巧”背后的科学密码。每一处古迹都不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串联起历史、艺术与科技的文化节点。
游学途中,老师和同学们的足迹遍布晋北大地,雁门关、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悬空寺、云冈石窟、大同博物馆、应县木塔等,亲身感受历史遗迹的雄风。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63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跨界融合
学生交流打破学科壁垒
跨专业融合是另一重亮色。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历史+科技+艺术”的解码矩阵:工科学生用3D扫描技术还原雁门关攻防路线,将古籍记载转化为可视化模型;文科生则结合数字化分析,撰写《从文物纹饰看文明互鉴》的跨界报告。老师们有意将不同专业学员编入一组,促使大家以“非专业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领域——当计算机系学生用算法分析木塔斗拱的受力分布时,可借鉴电力与建筑学院同学的见解,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一句“是否需考量历代修缮的人为因素”,亦能拓展新的思路。
小组研讨时,学生们结合专业背景与实地考察心得,围绕山西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民族融合等主题深入交流。不同专业学员各展所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细致分析古建筑周边生态,提出用生物防治技术保护木质结构的具体方案,从虫害天敌引入到微生物环境调节都有翔实构想,讨论间隙,大家围着当地特色小吃,边品尝边聊食物背后的民俗故事,让文化感知更立体。“触摸古墙时,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度,那些雕刻和夯土都藏着前人的智慧。”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的李政韬同学在分享时,屏幕上正展示着他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古建年代变迁图谱。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68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课程中“古今对话”的实践环节里,学生们化身传统文化的解码者与创新者:在悬空寺,他们蹲在木构节点旁反复观察,用3D打印技术复刻微型构件,对比现代复合材料与传统木材的承重差异,记录不同环境下的老化速度;在大同博物馆,他们为青铜器、陶俑等文物编写“数字身份卡”,通过编程实现AR扫描功能,让展品“开口”讲述铸造工艺与历史背景。有学生结合研学见闻,用Python搭建农产品传播模型,设计出“非遗技艺+网红美食”的推广方案;还有学生绘制城市IP拟人化形象,为每个形象赋予对应历史典故的性格特质。这种从观察到实践的闭环,让传统文化在代码与创意中焕发新生。
白日里,学生们带着笔记本穿梭于古建群落,时而驻足临摹壁画纹样,时而拍摄建筑全景,遇到当地匠人便围上去请教营造技艺,笔记本上写满标注与草图;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将白天的见闻转化为文字与设计图,激烈讨论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而后又在彼此的想法中找到新灵感,让认知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深化。
设计与筹备
以匠心筑根基,以创新启新程
课程由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李雪莲老师担任负责人,高嘉伟以及韩建栋老师全程参与,通过“理论-技术-实地”三维融合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运用3D建模、AI纹饰识别、VR叙事设计等数字工具,解析石窟艺术、木构建筑、边塞文化的基因密码。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泛,不仅涵盖AI工具实操、微信小程序开发、三维重建等核心技术模块,更致力于以科技为纽带激活古代文明。课程以当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用符合年轻群体认知习惯的方式解读文明密码,既保留历史的深邃底蕴,又赋予古老智慧现代传播形态,最终让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重焕青春活力。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61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为确保游学活动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开课前,李雪莲老师不仅精心规划分组方案——采用“专业交叉+任务导向”双维度组队原则,每组成员尽量覆盖关键学科背景,在有限时间内既让不同专业学生高效协作,同时确保课程研究的专业性。又针对课程涉及代码编写、软件工具使用等的特殊性,提前进行了多次培训。提前深入晋北大地,实地考察雁门关、云冈石窟等参访地,反复打磨路线细节,从课程设计、专家邀约、技术实操场景到安全保障逐一落实,为多学科协作破解文化数字化难题筑牢基础。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78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高嘉伟老师总说。研学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带着问号行走”。每到一处参访地,他从不会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反倒像位“问题向导”,总能在大家惊叹于眼前景象时,抛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追问。他常说:“脚步丈量的是土地,提问抵达的是本质。”在他看来,研学的核心从不是收集多少资料、拍了多少照片,而是在参访途中不断迸发新想法——看到传统技艺时思考“如何用现代技术延续其精髓”,发现历史谜题时探究“能用哪些科技手段验证猜想”。那些在现场即时提出的疑问、临时组建小组讨论出的思路、灵光乍现间碰撞出的技术改良方向,在他眼中,才是研学最珍贵的“成果”。毕竟,真正的成长从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带着问题主动前行的过程。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746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韩建栋老师结合此次参访主题,热情鼓励同学们要打开思路、大胆探索,多从不同角度发掘创新想法。他提到,古建筑保护与发展需要跨领域的智慧碰撞,希望大家能积极推动多元学科的深度融合,让科技真正成为助力古建筑焕发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虎赶赴大同与同学们交流互动,给同学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他勉励同学们,要珍惜实地考察的宝贵机会,在亲身实践中沉淀所学、在深入调研中汲取养分,主动思考如何将前沿技术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带着实际问题去探索、去钻研,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多元学习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晋脉代码”游学课程采用“专家导览+ 实地考察+ 小组研讨+ 文化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山西文化。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邀请了历史、建筑、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导览,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处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云冈石窟前,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佛像风格演变以及背后的佛教文化;在悬空寺中,建筑专家讲解了寺庙独特的架构和力学智慧,让学生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这种模式让学员在行走中观察、在互动中思考,实现对三晋文化从表层感知到深层理解的递进。在实地场景中,课程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数字下系统开发的全流程探索,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为晋北文明书写数字时代的新注脚。课程聚焦“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培养模式,通过文献阅读、主题授课、实地参访、现场实践、培训指导、小班研讨等环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实现“场景化学习+阶梯式实践”创新教育实践,突出“分层教学+贯穿式项目驱动”的课程特色。旨在弥补文科生不懂代码,理科生不懂文化的割裂,既以技术破译文化基因,又将算法化作文明赓续的薪火。让那些沉睡在碑刻、石窟、古建中的文明密码,既能被数字语言精准解读,又能借技术之桥,在新一代人心中重焕神采。
课程“以问题为密钥”。不同于传统研学的“讲解-接收”模式,它将每处文化遗产转化为待解的“代码片段”:在雁门关,学员需结合军事防御体系与地理数据,破解“关城选址的军事算法”;在应县木塔,通过拆解斗拱结构与力学原理,推导“古代建筑的稳定代码”;在大同博物馆,对照不同时期文物的纹饰演变,破译“民族融合的文化密码”。这种“带着任务探索”的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散落的故事,而成为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71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晋脉代码”研学课程的核心特色,在于将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视为一串可拆解、可解读、可续写的“活代码”,通过“实证探究+跨界解码+古今对话”的创新模式,旨在促进学科融合,学以致用。
从雁门关到悬空寺,从云冈石窟到应县木塔,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这种游学课程的模式让学员在行走中观察、在互动中思考,实现对三晋文化从表层感知到深层理解的递进。
“晋脉代码的终极意义,不是找到唯一答案,而是教会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与历史对话,让科技为传统赋值。”在这里,每一次实地考察都是一次代码读取,每一场跨界讨论都是一次算法优化,每一份创意实践都是一次文明续写当三晋大地的千年肌理在数字逻辑中逐渐清晰,当古老文明的基因序列借由技术手段得以重焕生机,那些曾沉睡在碑刻、石窟与城垣中的故事,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可被触摸、可被解读、可被续写的活态传承。这便是“晋脉代码”最独特的魅力——它让科技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成为文明长河中既敬畏传统、又创造未来的浪花。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713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张馨文 助编 刘佳鹭)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6/09054752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