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诈骗手法不断升级,尤其是针对个人隐私泄露和金融安全的犯罪手段愈发隐蔽。近日,浙江湖州发生了一起令人后怕的案例——一名高女士将148万元存款分散存放在多张银行卡中,本以为这样能有效降低风险,却仍险些被骗。骗子通过伪造快递短信、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远程操控她的手机,最终转走了600余元。虽然实际损失不大,但整个诈骗过程环环相扣,手段之高明令人震惊,也再次为公众敲响了警钟。

高女士是一位对金融安全较为谨慎的人,她将自己的148万元存款分散存放在多家银行的多张银行卡中,认为这样可以降低风险。然而,诈骗分子并未直接针对她的银行存款下手,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远程操控手机。
事情的起因是一条看似普通的快递短信。高女士收到一条自称是某快递公司的短信,称她的包裹无法送达,需要联系客服处理。由于她近期确实有网购,便没有过多怀疑,回拨了短信中的“客服电话”。然而,这个电话并非真正的快递公司,而是诈骗分子伪装的。
诈骗分子在电话中诱导高女士下载了一款所谓的“快递查询APP”,实际上是一款恶意软件。一旦安装,该软件便在后台悄悄运行,获取了高女士手机的敏感权限,包括短信、通讯录、甚至银行APP的登录信息。
更可怕的是,诈骗分子通过远程操控,绕过了银行的安全验证机制。由于高女士的手机被控制,骗子可以接收她的验证码,并在她的银行APP上操作。不过,由于她的资金分散在多张卡中,骗子并未一次性转走大额资金,而是先尝试转走了600余元,测试账户是否安全。
令人疑惑的是,既然骗子已经成功远程操控高女士的手机,为何只转走600元,而不是直接转走大额资金?
试探性作案
:骗子可能先小额转账,测试账户是否正常,以及银行风控系统是否会拦截。如果未引起警觉,后续可能会进行更大额的转账。
银行风控拦截
:部分银行对大额异常转账有实时监控,如果短时间内转账金额过大,可能会触发风控,导致交易失败。
避免立即引起受害者注意
:小额转账可能不会立即被察觉,而大额转账一旦被发现,受害者可能会迅速冻结账户,导致诈骗失败。
幸运的是,高女士在发现异常后,立即联系了银行并报警,最终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起案件虽然实际损失不大,但诈骗手段极其高明,尤其是远程操控手机的方式,让许多防诈骗意识较强的人也难以察觉。对此,安全专家建议:
警惕陌生短信和电话
:尤其是自称快递、银行、公检法的电话,切勿轻易回拨或点击链接。
不安装来源不明的APP
:诈骗分子常通过伪装成正规软件的恶意程序窃取信息,切勿从非官方渠道下载。
开启银行转账延迟到账
:部分银行提供“转账延迟到账”功能,一旦发现被骗,可及时撤销交易。
定期检查手机权限
:查看哪些APP有短信、通讯录等敏感权限,及时关闭不必要的授权。
发现异常立即冻结账户
:如果手机突然出现卡顿、自动操作等情况,应立即检查银行账户,并联系银行冻结资金。
这起案件再次证明,诈骗手段正在不断进化,甚至能绕过传统的安全防护。即使存款分散存储,如果手机被控制,仍然可能面临风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随意点击链接,保护好自己的手机和银行账户安全。
只有时刻保持警觉,才能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