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浙报集团推出的《文化薪火廿载路》系列报道,以人物新闻访谈形式对话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
7月28日起,浙报集团推出《文化薪火廿载路》系列报道。以“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为核心脉络,通过8期人物新闻访谈,展示浙江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7月29日,节目聚焦“八项工程”中的文化精品工程,浙江华策影视集团从初期草创“小作坊”,到成长为国内电视剧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再到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语影视集团之一的奋斗历程,正是浙江以精品意识锚定文化坐标、以市场思维勇立产业潮头、以国际视野推动中华文化出海的缩影。
7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文润之江丨文化经济 星火燎原——浙江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20年纪事》,将作为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的民营企业代表进行报道。

今年,第十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第11次获得该称号,成为上榜次数最多的民营影视企业。
“这得益于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至今,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投身文化产业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说。
浙江人骨子里就有着敢为人先、创新求变的基因。30多年前,一大批浙江人果断“下海”创业,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最早的一批创业者。
“但从前民营企业搞文化有不少隐形门槛,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可以有多大想象空间?心里没底。”赵依芳回忆,2005年6月,她作为民营文化企业代表,参加了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那一次,习近平同志为大家把住了方向——“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要在组织领导、规范管理、政策保障、舆论引导上加大力度,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座谈会后,华策影视开始规模化投入影视文化发展。2010年,华策影视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
当年,习近平同志主张充分调动的各方力量,陆续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华策集团将15万多小时的影视作品发行覆盖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影视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发展成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华语影视企业。
7月17日,浙江日报刊登《文润之江丨“浙产好剧”成为国产剧市场中坚力量》,多处提到华策集团及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太平年》。
2025年上半年,共有21部“浙产好剧”首播,相较去年同期增长50%。接下来,《太平年》《球状闪电》等多部待播剧已蓄势待发。从获奖层面看,浙江也迎来丰收,在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共有4部浙产剧获优秀电视剧奖,获奖数和上海并列全国第一,创造历史最佳成绩。(注:华策集团《我们这十年》《去有风的地方》获第34届“飞天奖”)
……
作为浙江影视龙头企业的华策集团,在选题规划上也坚持前瞻性和引领性。集团总裁傅斌星说:“对市场上已有的同类型题材,我们会挖掘新亮点改编,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突破性题材,我们也愿意深入调研、精心打磨,为行业开拓新的内容领域。”
比如,正在制作的《太平年》,以稀缺的五代十国题材为切口,将挖掘历史题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观照。
……
上世纪90年代,整个国家的电视剧创作体制进入阵痛期,随着一批影视制作公司蓬勃兴起,一个争议在影视界中出现:民营企业到底能不能做文化产业?2005年,浙江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让浙江民营影视企业家们意识到:机遇来了。
从“小作坊”到影视集团,回望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很感慨:“华策的发展,离不开浙江这片沃土,华策的主阵地,也永远在浙江。”
未来,华策集团将继续秉持初心,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在 “华流出海” 的征程中,不断创新突破,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为浙江文化建设 “八项工程” 持续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