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7u0ud

http://baitong.kub2b.com/com7u0ud/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散文】《闲来笔潭》启示‖管恒庆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吴官正的机遇是什么?是刻苦学习,忘我工作,大胆实践,无私无畏。不是吴官正选择了机遇,而是机遇选择了他。

《闲来笔潭》是吴官正同志撰写的一部文集。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吴官正同志依然保持本色,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全书从一个重要维度反映和体现了他离开领导岗位后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思、所感所悟。

图片

一、苦难是一笔财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说苦难是一笔财富,但前题必须自强不息、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吴官正同志生于1938年。由于大家庭贫困拮据,三世同堂难以维持,分家时他家借了亲戚的一间半破屋住。后来他妹妹又出生了,全家六口人挤在一张旧床上。当时家里生活非常苦,常常吃了上顿难保下顿。即使到了解放后,吴官正全家的住房仅是一个十米长、三米宽的牛栏,外加一个板壁用旧船板钉起来的六、七平方米的偏房。为了生计,吴官正从七岁开始,就学会了放牛、锄草、犁地、耙地、割禾、车水,除扛斛、水车外,几乎所有农活都会干。

虽然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是少年的吴官正有着一股强烈的读书欲望。8岁时,父母送他去读私塾。9岁那年,家里实在穷得没有办法,只好中止学业。1950年秋天,吴官正常趁着捡猪粪的时候,到村里小学教室旁晒太阳。老师在里面教,他隔着窗认真听和记。放学时,为了显示一下,他故意大声背诵老师教的内容,终于感动了詹洪钦老师。詹老师说,没钱上学,回家拿几升米也可以。就这样,吴官正插班直接上四年级。

1953年,吴官正考取了余干中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完成了初中学业,也利用暑假时间自学了高一的全部课程。由于品学兼优,他被保送到上饶专区重点中学鄱阳中学。

吴官正读高中时,冬天只穿一条裤子,同学们从没见他穿过袜子,夏天上身总穿一件蓝色褂子。因为他就这一件,洗了只能光着脊背,老师知道他家里就这个条件,也不批评他。当时学校要求着装整洁,全校就他一个人有这样的“特权”。冬天上课,全班穿着棉袄的同学还冻得直哆嗦,他穿着单衣还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从高二开始,吴官正用两年的时间,自学大学数学的好多课程。高二、高三学期考试,各门功课都是五分。

吴官正小时候家里太穷,生活太艰辛,受过压迫和欺负,一心想改变哪种状况,只能发奋读书。这是他立志求学的最初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他不但要读书还要考全国最好的大学。后来他对妻子说,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德,最可怕的是自己。

图片

二、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

先说说吴官正的简历

1952年年底,小学毕业,参加初中升学考试,考取了余干中学。为筹学费,四处捡猪粪,拾瓜子。

1956年6月10日,加入共青团。

1956年初中毕业前,被保送到鄱阳中学。

1959年8月上旬,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1962年3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1965年5月20日,参加清华大学研究生补考被录取。

1968年研究生毕业,同年4月分配到武汉葛店化工厂工作。由技术员干到车间主任、厂党委委员、分管技术的厂革委会副主任。

1975年4月,任武汉市科委副主任兼科协副主席。

1983年3月,任武汉市市长。

1986年10月,任江西省省长。

1995年,任江西省委书记。

1997年4月,任山东省委书记。

2002年10月-2007年10月任中纪委书记。

看吴官正简历,我们知道他有过三次破格提拔:一是从工厂的副职破格提拔为武汉市科委副主任;二是由市科委副主任破格提拔为武汉市市长;三是由武汉市市长破格提拔为江西省省长。第三次跨越从党的中级干部到高级干部仅用了三年多一点时间。

难道吴官正破格提拔都是偶然因素吗?都是机遇对他格外青睐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从政治素质来看,吴官正初三时加入共青团,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时代均品学兼优。其次从业务水平看,吴官正在读大学、研究生和葛店化工厂工作期间,就有多项发明。1965年大学毕业前夕,受到校长蒋南翔和北京市委分管文教的领导的接见。当年清华大学学报还发表文章《迈进在红专大道上——记动力系优秀毕业生吴官正》。在担任武汉市市长期间,吴官正大胆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了市场,受到老百姓赞许;选贤任能,使不少多年经营不善的企业很快改变了面貌。

不是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吗?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吗?认为自己没有关系吗?认为自己后台不硬吗?认为自己无钱送礼吗?在吴官正面前,这些人应该汗颜。吴官正的机遇是什么?是刻苦学习,忘我工作,大胆实践,无私无畏。这就是机遇。不是吴官正选择了机遇,而是机遇选择了他。

图片

三、当官要为民做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像少数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观,楼房越盖越高,广场越建越大,道路越修越宽,最终群众意见越来越大。

什么是政绩观?吴官正认为,搞项目是政绩,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更是政绩。

我们还是从“信访局长”说起吧。

吴官正到山东工作后,走访的第一个部门是省信访局,在大会小会、不同场合多次讲信访工作。五年多的时间批阅了三千多封群众来信,自己接访的次数也比较多。但也听到有人议论:一个省委书记,有多少大事要抓,还要当那个“信访局长”,亲自过问群众来访,有必要吗?

信访部门是个“窗口”,从这里能看出群众的情绪,看出基层的工作;信访工作是个“安全阀”,做好了能消解老百姓的怨气,减轻维护社会安定的压力。吴官正感到:真正当好人民群众的“信访局长”,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1997、1998那两年,吴官正接待了不少上访群众,多数是在省委门口,也有的时候是在上班或下去调研的路上被拦住。遇到上访者,有情绪激动、边哭边说的;有说乡土俚语、口齿不清的;有拿着上访材料往你手里递的。吴官正或是耐心聆听,嘱咐身边人员记下来;或是阅批上访材料转当地处理;或是引领上访人到信访局接待室按程序处理。

199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吴官正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拉开窗帘时,恰好看到省委大院门口一个中年妇女赤裸上身,不顾警卫人员拦阻往院里冲,他随即让秘书通知信访局长赶快过来接访,弄清情况后汇报。不久,信访局长很快来到办公室汇报了情况:那位妇女受村干部刁难不划给她宅基地,两个儿子无宅基地盖房娶不上媳妇,因此到省里上访。吴官正随即给这个市的领导打电话,后来得知情况妥善处理。

吴官正经常对上访干部讲,做信访工作要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受到不公、委屈,日子过不去,甚至受到欺压,咽不下那口气,向党和群众反映,应当怎么办?有些上访群众有气,不让人家把气发出来不行。如果群众把气出到你们身上心情能够舒畅一些的话,我看你们就做了贡献;如果有人行为过激对不住你们,就算我对不住你们。

如果群众的日子过不去,信访是控制不住的。在上访的群众中确实有“老油子”,但毕竟是极少数。有多少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高高兴兴的人,整天跑到省里上访呢?

早在1993年,有人到省政府上访,接访人员很不耐烦,态度不好。吴官正知道后,严厉批评说:“务必善待上访人员,如果上访的是你父母兄弟姐妹,你会是什么态度?”在江西当省长时,群众写给吴官正的信有6.9万多件,批阅的有4700多件。不少人写信反映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吴官正对因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学业有切肤之痛,这类来信总是设法帮助。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山东工作期间,吴官正要求全省工会组织开展资助特困生子女上大学活动。六年间各级工会累计筹集助学资金1664.15万元,资助11612名特困职工子女上了大学。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官要为民做主,仅此几例,足矣。

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道好;千杯万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信夫!

图片

四、打铁还须自身硬

吴官正担任领导多年,官居要职,难免有人找他办事,有的就是他的亲人。无精未必真豪杰。但在亲情、友情和原则之间,他选择了原则,始终如一。

有一次,他的叔叔来找他给儿子安排工作。因为上清华时这个叔叔给过他钱,吴官正一直十分感激,但是吴官正还是讲:“我做不到”。叔叔伤心地哭了。叔叔的儿子后来留在武汉做临时工,一直没有找到正式工作。

1990年秋的某一天,吴官正二姐带着儿子来到他家,吃饭时,二姐提出要吴官正帮助安排工作。当时吴官正很不冷静,说:“我死了,你们不过日子?我办不到,别说了。”二姐没做声,饭也吃不下去了。后来吴官正在《点滴在心》一文中写道:“看到二姐那样,我很后悔,不办可以,就不能好好说吗?中午饭后,她就走了,肯定生我的气。此后,我没再见她一面。这件事想起来就痛苦,当领导的有时也可怜,亲戚有难处,心里同情,但像他们这样困难的,甚至更困难的还有啊!我是公职人员,又是领导干部,哪能关亲顾友?我最看不惯的是有的领导干部,一有权就谋私,他自家里的人,包括三亲六故,七姑八姨,除了猫和狗没有安排工作,其余全安排了。”

吴官正对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平时不能在外面交朋友,不能在外面吃饭,每到地市检查工作,都交待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能买便宜商品,不能收人家的东西,吃了饭要交钱。出差回家没带过任何东西,返回省城之前,总要司机将车后备箱打开,看看有没有装什么东西。哪怕是人家送了一斤茶叶,几扎筷子,司机或秘书都会受到严厉批评,把东西退回去。

有一次,行政处长送来四五条小鲫鱼,他夫人张锦裳要给钱,处长说是发的。张锦裳把鱼养在水盆里,吴官正回来发现了,大发雷霆,把夫人和行政处长狠狠地训了一顿。

吴官正当省长时,有一次夫人张锦裳阑尾炎发作,先住八个人一间的病房。手术后按惯例搬进一个小观察室。医院的副院长是张锦裳的同学,第三天,这位同学来观察室告诉张锦裳说,省长打电话嘱咐不能因为谁是他的家属,就给予特殊照顾。

吴官正在葛店化工厂本来可以分三室一厅的房子,他只要二室一厅的,还是顶层。当了市长,全家七口人还是住在64平米的小房子。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电视机,于是买来零部件,自己动手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市长后,吴官正每天早晨穿着工作服骑自行车上班,在路边早点摊上买三两热干面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所以有人背后叫市长“热干面”“三两”。

反腐倡廉,说说容易,真正做到难哪!吴官正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彻底、漂亮。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防微杜渐,从点滴小事做起,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大坝才能永不坍塌。

图片

五、“保姆”夫人

不必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不必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坚强的女人;不必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还是先说说“保姆夫人”称呼的来历吧!

吴官正当省长那十年,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住的房子也很破旧。夫人张锦裳扫地、买菜、倒垃圾,几乎天天做。有一次,一个从广州来的中年同志看到她倒垃圾,问:“这是吴省长家吗?”张锦裳回答“是”。来人说“你是他家保姆吧?我有事找省长”。张锦裳说:“进来吧。”吴官正从楼上下来,张锦裳对他说:“有人找你。”吴官正不认识此人,来人说是某某的大儿子,他爸爸向吴官正问候,并提出要吴官正办事。吴官正说:“办事要按程序,我从来不干涉不该我管的事,请你谅解。”来人还算好,没有纠缠,说自己去找有关部门试试,接着说:“你家这个保姆话不多,很有礼貌。”吴官正知道来人是说他的夫人,“啊”了一声,不知说什么好。

张锦裳和吴官正谈恋爱时,有一同学曾劝张锦裳,她说,你不可跟他谈,他家住的是牛栏,穷得连一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你会苦一辈子的。张锦裳看重吴官正什么?是人品、才干、刻苦。姑娘要嫁到这么穷的人家做媳妇,吃苦遭罪,做父母的难道不心疼吗?张锦裳的父母一是开明,尊重女儿的选择;二是不势利,没有反对这桩婚姻。

结婚后,张锦裳到了三塘中学任教,每月工资只有26元,还要赡养公婆,承担家里的日常开销,一个人要演好几个角色。一是好妻子。吴官正在清华读书,每月要寄些钱给他补贴。二是好母亲。儿子出生,她要精心抚养。三是好媳妇。婆婆生病,忙着请医生,悉心照顾。四是好嫂子。支持吴官正的弟弟上学,帮他弟弟买衣服和一些日用品,后来又张罗着给他弟弟找媳妇,添置新家具,将媳妇娶进门。四种角色,样样精彩。张锦裳说,我觉得丈夫不在家,这就是我的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意味着担当,意味着负责,意味着辛苦。教书期间,因政策原因,张锦裳曾下放两年多,她就在吴官正家乡种了两年多田。做饭、绣花、织布、做鞋、喂猪,挑着担子过独木桥,样样都干。

1974年7月,张锦裳调到葛店化工厂子弟学校教书,除了工作服,自己也没有像样的衣服,就买了缝纽机,自己买布做衣服。送小儿子上市委幼儿园,老师见了都有些吃惊,没想到市科委副主任的家属会穿得这么寒酸。吴官正当了市长后家里的生活仍然很艰苦,张锦裳下班后常到菜市场买扒推的菜,一角钱可以扒一堆。有时买上几十斤,晒干做咸菜。整幢楼几十家,就他们家晒菜,而且晾在阳台上的被子、衣服破旧,连小偷都不愿光顾。

做市长、省长的夫人就一定要这么穷吗?张锦裳完全可以从吴官正的部下那里收点东西,甚至“要点”东西啊!不是“一阔脸就变”吗?有的人当了官,不光是他本人,连他的第一夫人也变得人模狗样,人五人六的,这样的例子不鲜见啊!但张锦裳甘愿受穷、守穷,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要的坚决不要。这样的受穷,她认为值。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写的一首诗。封建时代的小官吏尚且知道关心百姓疾苦,作为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满腔热血为群众服务。反腐倡廉永远在行进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奉劝诸君读读《闲来笔潭》,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