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6dz0f

http://baitong.kub2b.com/com6dz0f/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藏在蒜黄里的 “增收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9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8月11日,潍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韩家王封村的头茬蒜黄上市,卖出了每斤11元的好价钱。韩家王封村400亩大棚年产蒜黄1000万公斤,仅蒜黄一项,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竹竿与钢架撑起的不只是薄膜与棉被,更是农户们沉甸甸的收益和实打实的好日子,勾勒出安丘乡村产业蝶变升级的鲜活图景。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baitong.kub2b.com/file/upload/202508/19/101458172(1).jpg" alt="" />

从竹架到钢架:

400亩蒜黄的“增产密码”

走进潍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韩家王封村,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蒜黄大棚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棚内密密麻麻的蒜黄厚实挺拔,嫩黄的叶片透出一股浓郁的蒜香。该村新建的第三代钢架大棚,竹竿与钢管交错撑起的穹顶下,黑色地膜整齐覆盖着田垄,水冷空调自动化调节系统使棚内温度始终稳定在18℃至22℃的黄金区间,适宜蒜黄生长。

韩家王封村党委书记马建清介绍,他们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蒜黄,到如今拥有184个蒜黄大棚,每个棚占地2至3亩。得益于新大棚的优异性能,这里实现蒜黄一年4次轮作,多的达到5茬,亩产高达5万公斤,按往年每斤4元至4.5元的稳定行情,一亩棚纯收入能有8万到10万元。全村有41家农户种植蒜黄,户均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有的大户过百万元。韩家王封村蒜黄的规模和品质,在潍坊地区首屈一指。

种植户韩建义去年种了8亩蒜黄大棚,今年又扩建了8亩,盼着卖个好价钱。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baitong.kub2b.com/file/upload/202508/19/101459662.jpg" alt="" />

全链赋能:

从田间到舌尖的“黄金产业链”

蒜黄飘香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发力。韩家王封村农户们在大棚里忙着精心照料这些致富“金苗”,而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已提前通过线上平台与各地客户沟通,为马上到来的销售季做足准备。

“胶东的客户早上订的货,顺丰冷链直达,下午就能上超市货架。”经纪人韩强告诉记者,如今蒜黄销售实现“田间直发”,无需外跑市场,地头即可完成交易。这些蒜黄从韩家王封村的地头到千家万户的厨房,用多样滋味点亮百姓的三餐四季,每一口鲜嫩都藏着土地的馈赠。

田间收割、云端销售、冷链运输、终端上架,“韩家王封蒜黄”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韩家王封村的蒜黄产业越做越大,村里建有大小40个冷库,年储存大蒜1万吨,成为村里产业壮大的“硬核支撑”,不仅破解了蒜种保鲜的难题,更在蒜黄市场价格坐上“过山车”时,能够稳稳攥住“错峰销售”的主动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baitong.kub2b.com/file/upload/202508/19/101459772.jpg" alt="" />

政策助力:

激活土地活力,强化金融支撑

为推动蒜黄产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推出多项激励政策,打出土地、金融、服务三张牌,让蒜黄产业从“小庭院”迈向“大园区”。

对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的种植大户,安排专人全程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解决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助力蒜黄产业纵深发展;同步建立“金融管家”机制,帮助种植大户协调贷款需求,为蒜黄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在扩规模、强金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延伸链条,规划果园地拓展种植版图,推动绿色食品认证,塑造特色品牌,探索蒜根资源化利用路径,实现再增收。”马建清说。

从竹竿棚到钢架棚的迭代升级,从单打独斗的零散种植到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的规模经营,从简单外销到冷链物流的无缝衔接,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的蒜黄产业,正以蝶变之姿撑起村民的致富梦,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上写下崭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