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徐凯文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该词一经提出,引发社会热议。
其实“空心病”不光存在于大学生群体,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
学生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又意味着什么,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又是什么?
在和郝景芳的对谈中,徐凯文从“空心病”的成因和表现说起,回答了父母关于“孩子脆弱”的困惑,指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没有兴趣和活力的孩子如何复原,他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更是指明父母该如何从心理上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是郝景芳和徐凯文直播对谈内容精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