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自杀”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对自杀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缺乏认识,并且许多社会对于公开议论这一问题存有禁忌,预防自杀问题未能得到妥善处理。
自杀的成因复杂多样
注意!自杀从来不是单一因素或单一事件所致,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互相缠绕、综合复杂,有生物学因素、个人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因素,还与文化和社会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
美国精神病医生马克·郭士顿将自杀者的心态概括为“八个无”:无望、无助、无力、无用、无价值、无目标、无意义、无所谓。人生转变期的青少年,自杀风险较高,除了学业压力,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比如欺凌)等有关的人际关系,也是最常见的压力源。生理衰退期的老年人,如果遭遇情感孤独、病痛折磨、生存困难,容易诱发自杀。在财务、事业、婚恋方面陷入危机的中年人,容易产生自杀冲动。另外,灾难、暴力、歧视、虐待和痛失亲友等经历,也与自杀密切相关。具有冲动型和攻击型人格特点的人,更容易采取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来“解决”困境难题。还有一类人群可能带有自杀易感基因,会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实施自杀。而容易接触某些药物、枪支或者没有防护设施的建筑物,也是促成自杀的消极因素。
一时“想不开”
有这样的案例:成绩一向优异的大二女生小云,对一项特等奖学金志在必得,可到头来意外失利,她一时无法接受,心中冒出“不活了”的念头,就向着楼顶跑去。刚爬到楼顶,手机响了,原来是同班好友小珍来电,她一向了解小云的心情,担心她这次想不开。一个电话几句安慰就是宝贵的人间温暖,小云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像小云这样,因一时“想不开”的冲动型自杀最为常见,也最容易挽救。当人们遭受了心理创伤事件,或产生了急性压力源,就可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仿佛钻入了牛角尖,整天只考虑那件事。这时候,如果有人及时介入,认真倾听、给与理解,并指出他们思维中的片面性,引导他们做更为全面的考虑,当事人就可能很快放弃自杀冲动,并且在事后反思时,还会觉得自己当时的念头简直太可笑。
还有一类人群,在童年时遭遇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痛苦的内心一直萦绕着重重阴霾,如果遭遇新的刺激源,轻则自伤自残,重则出现自杀行为。自伤(比如用小刀割自己)是在用生理痛苦转移心理痛苦,自杀是渴望结束痛苦的决绝尝试。
有些人长期低落的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导致各种认知趋向负面,更加看不到希望,如此恶性循环,深陷情绪漩涡而无法摆脱,就会产生自杀想法。其实,他们的本意并非结束生命,他们有着充足的求生欲,只是感觉快要被绝望淹没,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实在找不到其他走出绝境、摆脱痛苦的法子。这种情况下的自杀倾向,其实是在释放求救信号。
还有一种利用死亡做威胁的情况,他们仿佛在呼喊:“你们不关心我、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死给你们看!”这部分人通过自杀行为来争取爱和关注,一旦意图达到,他们就很容易取消极端行为,但如果遭到全然无视,他们可能在一时激愤之下做出傻事。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世界范围内的自杀现象,精神疾病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少数精神异常导致的意外死亡:他们有的产生幻觉,比如相信自己是一只鸟而飞下高楼,有的产生命令性、威胁性幻听或者被迫害妄想,听到有个声音在命令他“跳下去,否则再也见不到你家人!”还有的患者因无法摆脱强迫行为而痛苦自杀。
精神疾病导致的自杀,最为常见还是抑郁型自杀。这类自杀较难挽救,因为他们往往悄悄设定周密计划,包括挑选自杀方式、提前写好遗书安排后事等,由此也被称为“理智型自杀”。重度抑郁的人陷入空虚绝望,内心极度痛苦、生不如死。有的似乎突然好转,有说有笑,其实那是在伪装,让周围人放松警惕的同时,已经悄悄制定了自杀计划。
我们身边可能还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上去积极阳光、笑脸常开,是外人眼中的能人、公司里的骨干、朋友圈的达人,但他们自己很清楚:我只是在用笑脸当面具,长期扮演着“别人期待的自己”,一旦独处,除了身心俱疲就是无尽的空虚……
上述情况也被称为“微笑型抑郁”。黄悦勤教授就提到一个让人伤痛的案例:他曾有一位优秀的学生,能力强、工作棒,看上去活泼又开朗,曾笑称自己是微笑型抑郁,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在一个周五的晚上自杀身亡。
没有抑郁经历的人,往往纳闷:不愁吃不愁喝好好的日子,怎么就抑郁了呢?其实,抑郁不挑人,古今中外王侯将相黎民百姓,都有抑郁的可能。研究发现,典型的抑郁发作,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带有明显的生理性变化,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已经发生了病变,所以只靠自己很难走出,必须寻求专业帮助,一般要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走出四大误区
有人至今还对心理疾病或自杀者存有偏见甚至歧视,以为他们脆弱矫情、意志薄弱、心理素质差。其实,心理问题和感冒发烧一样常见,有其医学属性,需要科学干预。偏见和歧视只会带给他们耻辱感,极大压制他们求助的动力。
对于自杀,存在几大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谈论自杀话题会加速对方自杀。
实际上,坦诚地谈论自杀的想法和感受,不仅不会强化一个人的自杀倾向,还会有助于拯救生命。所以,如果你留意到身边的人有异常,只管走近他们,询问他们的近况,展现你的关心,大胆询问他们是否有自杀的念头,鼓励他们讲述自己内心的故事。一次闲聊就可能重燃希望,一次倾听或可挽救一个人。一束真诚的目光,几句柔和的关心,一个依靠的肩膀,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可以是最有效和最有力的帮助。
注意:不要表现出震惊,不可有冷漠或鄙夷的态度,不要挑衅地说“去做吧”,不要说教、指责或者做任何道德评判,不要与之争论或极力证明自杀不对,不要试着分析和解释他自杀的原因,也不要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你只需要保持倾听、给与理解、给予希望,你可以告诉他自杀情绪只是暂时的,总会获得帮助的。
研究显示,在自杀行为发生之后(未遂),与自杀者保持联系,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持续的陪伴和支持,能有效降低自杀的死亡率。
误区二:声称要自杀的人都只是说说。
即使那些用自杀行为争取关注的情况,如果一味忽视和放任,也可能促成最后的悲剧。经历痛苦的人们,如果确认除了自杀没有其他任何选项,会真的走向决绝。
误区三: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会自杀。
很大一部分具有自杀倾向的人并没有精神失常,他们只是陷入了一时的心理困扰和情绪痛苦。
误区四:决意自杀的人,外人无法阻拦。
即使严重抑郁的人,也会在生与死的念头之间来回摇摆,死亡从来不是他们的目的,摆脱当下的痛苦才是。
必须高度重视预警信号
大多数自杀在实施之前会有一些征兆,如果我们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及时恰当应对,就可以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
下列情况都可能是自杀前的预警信号:
持续失眠或嗜睡;长时间情绪低落,出现悲伤绝望、烦躁暴怒等情绪;性格突变、仿佛变了一个人;突然喜怒无常;突然少言寡语;极度情绪低落后突然变愉悦。
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忽然发布负面、极端内容;写下关于死亡的诗句或故事。
看似随意或半开玩笑地谈论死亡:“活着没意思”“看不到任何出路”“没人可以帮到我”“真希望自己一觉睡去不再醒”“我走了之后你会后悔的”“如果我死了、大家都轻松了”。
出现与“安排后事”相关的行为:写遗嘱;为家人做安排;突然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突然将自己所有东西整理地井井有条;突然转赠财产;突然向亲友说一些离别的话、仿佛再也不会见面;突然咨询人寿保险政策或了解捐赠遗体程序。
回避与人接触,疏远亲朋,社交孤立。
放任自己置身不必要的危险之中:寻找有致命性的工具、不假思索地从事危险活动、猛烈吸烟饮酒、药物滥用、鲁莽驾驶、故意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
勇敢的做出关怀
放下偏见,照亮黑暗。记住:当遭遇心灵危机,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或他人最勇敢的关怀。
希望都有,资源俱在。拨打12356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或者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都是可行的选择。
关爱你我他,大家的力量胜于单枪匹马。当看到创业者苦闷时,多一点宽慰,当看到异乡人愁苦时,多一份耐心,当看到中年人失业时,多一句关心。有时候,一句温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就可在一瞬间接住那些摇摇欲坠的生命。(文/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