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挤在北京鼓楼
2025-07-30 13:02
图片
图片
图片


10万高价,重金寻鸽。两位顺着生活理想的河流漂泊而北至的青年“东四”和“十条”停滞在北京鼓楼的胡同里,他们因一张“寻鸽启事”开始了在鼓楼漫无目的的游荡、寻找之旅。


这是近两三年在青年群体中引起不少共鸣的文艺电影《东四十条》所讲述的故事。两位同是北漂的年轻导演覃牧秋和詹涵淇,没学过电影,更没相关经验,仅凭借着在鼓楼徘徊迷惘了10余年的“灵机一动”,便扯上自己周围的邻居们,拍下了这部荒诞、没有什么意义的电影。


在游客眼中,鼓楼是时下来北京城必打卡的热门地。但对于一代代漂泊至北京的“理想者们”来说,鼓楼却是埋藏在这座超巨型城市之下最为本真的生活之地。无论外界喧嚣与否,走在鼓楼里,日子就会被拉得斜长,春的柳絮,冬的后海溜冰场,梦想和人生在这里都不必再有意义。


图片

电影《东四十条》两个生活在鼓楼的年轻人没有拍北漂成功的故事,而是讲述着迷茫在寻鸽路上的生活诗。Via.豆瓣电影



图片


北京的老城区鲜有高楼大厦。自北海公园的白塔下远眺,所能看到的最近一排起伏高楼便是东三环的国贸CBD核心地带。而掩映在古与今之间、一层又一层浓郁古树下的条条狭长胡同,便是鼓楼所在。


尽管鼓楼最初只是一栋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老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与另一栋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的钟楼,构成了元、明、清三朝古都皇城里完整的“晨钟暮鼓”报时体系。但随着胡同居民生活的城市文化延伸,以鼓楼为重心逐渐形成为一处极具典型的北京生活街区。


图片

夕阳下从北海公园白塔望向远方高楼大厦 | ©视觉中国



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y="0" style="box-sizing:border-box;display:block;pointer-events:none;width:100%">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webkit-user-select:none;background-attachment:scroll;background-image:url("https://inews.gtimg.com/om_bt/OLke7Wc11-yaAZrsvJdKX1UOoETYoi0ky_ladcACbOV4sAA/0");background-position:0% 0%;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size:100%;box-sizing:border-box;pointer-events:none;user-select:none;visibility:visible;width:100%">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webkit-user-select:none;background-attachment:scroll;background-image:url("https://inews.gtimg.com/om_bt/OjeGBMHjl0u59s7XLFFiNCz3B64TIE5DtGGHjahtXnfLAAA/0");background-position:0% 0%;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size:100%;box-sizing:border-box;pointer-events:none;user-select:none;visibility:visible;width:100%">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webkit-user-select:none;background-attachment:scroll;background-image:url("https://inews.gtimg.com/om_bt/OmegY0RK9y7nv27hz4nO05iGkB_GomMHOLvmf8tUDqrkwAA/0");background-position:0% 0%;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size:100%;box-sizing:border-box;pointer-events:none;user-select:none;visibility:visible;width:100%">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webkit-user-select:none;background-attachment:scroll;background-image:url("https://inews.gtimg.com/om_bt/OLke7Wc11-yaAZrsvJdKX1UOoETYoi0ky_ladcACbOV4sAA/0");background-position:0% 0%;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size:100%;box-sizing:border-box;pointer-events:none;user-select:none;visibility:visible;width:10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鼓楼”,这句话并不夸张。在2013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这里称为“北京的布鲁克林”之前,鼓楼便有着深厚绵延的青年文化沉淀。1924年随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惨淡离开紫禁城,承担了近700年时间建筑功能的鼓楼也停止了报时。在此之后,鼓楼以另外一种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里青春的反复“鲜活”与“消散”。


图片

1940年的北京鼓楼 | ©视觉中国


1920年代的鼓楼,是老舍《骆驼祥子》里的市井江湖生存舞台。彼时的鼓楼下汇集着来自天南海北谋求生计的年轻人们,算命先生、耍猴艺人、卖糖葫芦的小摊贩挤在一起,高达46.7米的鼓楼影子落在他们身上,历史建筑与社群的共生,逐渐描绘出北京最真实的城市人文肌理。


从民众市集的形成,到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为目的、由京兆尹薛笃弼在1925年批准鼓楼设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民国时期的鼓楼已成为居民们进行日常娱乐和文化活动核心场所。而这独具烟火气的北京文化印记,依托着鼓楼周边胡同的一砖一瓦代代传递下来。


图片
图片

  ▌何勇《钟鼓楼》MV Via.B站 二次元の音乐菌


1994年,魔岩三杰之一的何勇悠悠弹着吉他唱着“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将摇滚刻入北京青年的精神图腾中。关于生活和自我的存在,种种新一代的思考与彷徨,借由地下LiveHouse中躁动而理想的浪潮将鼓楼彻底塑造为一代人难以忘记的“精神坐标”。


2000年,王菲也骑起自行车在鼓楼胡同里溜达着完成了《香奈儿》MV的拍摄,老城的灰墙是慵懒叛逆的背景。千禧一代相继汇聚于此,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鼓楼地界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唱片店、乐器店、玩具店、动漫店等文艺店铺,每一种同频的人都能在鼓楼找到共振。



图片
图片



王菲《香奈儿》MV Via.B站


从小就成长在鼓楼的宋佳,现正在鼓楼经营着一家颇有人气的中式咖啡店“静水StillWater”。在她的记忆中,90年代~2010年代的鼓楼除了聚集着大量音乐圈人士、有意思的年轻人外,还有从童年起就彼此熟悉的邻居们和有人情味的早餐铺子、粮油菜店。


当无数因为“地道老北京味”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们,每每在鼓楼里的大小胡同闲逛时,便会在白天居民们忙碌于生活的身影和夜晚沉浸在梦幻与理想的青年中,感受到人世间与乌托邦之间的那道缝隙。


除了像何勇一样生长于此的本地青年,无论国别与身份,每个时代都会有无数热爱胡同文化的青年们在鼓楼留下追求自我内在的身影。从外国人留在灰墙上的涂鸦兔子,到各种风味地道的外地餐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不断交汇,让鼓楼具有了一种看似传统却极有张力的魅力。


图片
图片

  ▌《东四十条》截图


“鼓楼其实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那道缝隙”,《东四十条》的导演之一詹涵淇则是典型的外地青年。即便是已经在鼓楼生活了10年之久,但她依然能清晰记得最初踏入鼓楼时,老旧胡同景色中,居民们安静的白日生活与被年轻人们占领后的躁动夜晚所带给她的反差与感动。


图片
图片

《东四十条》截图


蹲坐在街边的人们痛饮畅谈,分享喜好,畅谈理想,可以痛哭,也允许失意。直到第二天,鼓楼恢复白天的样子,每个人也再从理想中奔向现实。



图片


2013年,位于鼓楼东大街的“疆进酒”Livehouse因建筑安全问题被整改,而后迁至天桥艺术中心,这一曾有痛仰乐队、新裤子等在此演出的Livehouse,曾是北京地下摇滚的核心场地之一。次年,因租金上涨和城市规划而陷入拆迁争议的MAO Livehouse也退出鼓楼,搬至五棵松,一代人的亚文化时代最终消失于鼓楼的胡同中。


图片

©疆进酒


在音乐圈的主力团队们相继离开鼓楼后,2017年前后的市政整治让一些唱片店、独立书店、漫画店、玩具店等陷入修整门脸和调整经营方式的纠结中。“很多熟悉的店铺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搬走了,现逛鼓楼东大街会发现餐饮店很多,好玩的店反倒有些少了。”一些亲历了整个变化的原住民们,目睹着鼓楼新旧时代的更迭。


图片















图片












在年轻人群中好评度很高的Good Late Vintage,是许多中古文化爱好者们的日常聚会地。|© Good Late Vintage


2019年,长期生活在鼓楼附近的Xiaoxiao在鼓楼东大街60号开了一家古着店“Good Late Vintage”,隐蔽在胡同深处的小院内。在开店最初几年,Xiaoxiao对鼓楼的印象依然停留在旧时的安静和悠闲氛围中,直至疫情结束后,Xiaoxiao突然发现整个鼓楼好像变成了古着一条街,“新增了好多不同类型的古着店、还有一些咖啡厅,再加上鼓楼的爆火,游客也变得非常多了”。


宋佳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我觉得鼓楼最明显的变化是疫情后,游客很多,胡同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崭新群体的不断涌入和环境变化的整体带动下,鼓楼默默地进入了新一轮地商业文化迭代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静水StillWater


从“反叛”到“放松”,从“粗犷”到“细分”,2019年后的鼓楼店家们为年轻人群塑造出一种更具生活场景感的“日常乌托邦”。主打营造中式生活意境的咖啡厅“静水StillWater”,从2013年开店至今,在不断摸索和精进中,不仅咖啡越做越专业,还将胡同文化所特有的松弛安宁,带到鼓楼东大街边。一方四合院内,静守鼓楼的三时四季,来来往往的新老顾客们,会在此感受到一种口味、一种专注的恒定力量。鼓楼青年的理想,成长为了新的鼓楼生活。


如今的鼓楼,各家咖啡厅们可以说是越做越垂直,从东四头条走到东四十条,年轻人可能依然会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但绝对会找到一款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以及藏在咖啡背后的独特生活趣味。


图片

© 010北京自然


特别是近一两年,许多新开业的咖啡馆面向的客群非常细分,有为爱宠人士聚集的社交角落、有方便大学生们拍照的高性价比颜值咖啡店、还有一些则试图将艺术生活性的一面融入到胡同生活中。


今年1月刚开业就一跃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咖啡厅“010北京自然”,集合了咖啡、茶、酒和器物展示等,除了提供风味各异的手冲咖啡和康普茶、茶饮等,还会不定期策划生活方式美学方面的展览。


图片
图片

©010北京自然


主理人生活在鼓楼多年,也见证了鼓楼的变化,“店的旧址是2010年一位越南裔加拿大人开的餐厅,肆角餐厅。我经常来这吃饭,后来因为老板在加拿大不回来了,也逐渐走向终点,而我们当时正在寻找一个空间。”在他们看来,鼓楼在日复一日中虽然有很多人、店铺离去,但整体氛围并没有太多改变,依然怡人闲适。


图片

©010北京自然


“老店关了,新店又开,有变化,是不同味道。”在主理人之一shuyu看来,即使鼓楼曾经个性鲜明、躁动摇滚着的青年文化已经消散,但鼓楼本身所具有的强文化属性并没变,只是以新的形式在重生,也在创造新的文化,“如我们的店名010北京自然,010是北京的区号,也像是任何事物从0到1又回归到0,然后又有了开始的机会,消亡和重生,就是大自然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进程。”



图片


“鼓楼的文化逝去了吧……”这一最常被人感慨的问题,诚然是每一位曾在、或是正在鼓楼生活着的青年们共有的感叹。旧有的邻居带着人情味远去,搬来不再打招呼的年轻人;常去的漫画店和唱片店关门了好长时间,一回神却发现多了花样各异的餐饮店和小酒馆……时代的变化并不会像历史教科书上那样,标明了准确的周期时间,只能沉浸到生活中、胡同里亲身感受着。


图片


如今,依然驻守在鼓楼的青年们难免会感慨着一轮轮人潮更新后被带走的老北京烟火气,但他们也相信,目前鼓楼给人的整体文化氛围已经没落了的感受,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就像品牌升级,城市发展在升级过程中也会有这样一个取舍。”即使搬离鼓楼的朋友们,这几年也会回来坐坐,顺便去逛逛胡同、找一家口味不错、审美在线的餐厅,慢慢的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店回来。


图片
图片

©Dili Pala


2024年年底小董和小黎在鼓楼开了一家主题性小酒馆“Dili Pala”,主打部落式嬉皮风的鸡尾酒,除此之外还会举办一些摄影、文字、创作工坊相关的艺术活动。店面不大,经营时间也不长,却在年轻群体中备受欢迎。


在Dili Pala看来,小店的人气与鼓楼本身沉淀下来的青年压马路喝酒文化有关。在鼓楼尚还沉浸在粗犷、躁动的亚文化中时,每到天色一黑、饭点刚过的时间,就会有许多不知来处的年轻人们拿着罐装啤酒,随意坐在马路边,谁来了都能加入,热烈地生活,畅快聊到醉倒。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诗意片段,似乎被刻进一代代鼓楼青年的精神中,这是一种鼓楼所独有的文化韧性,影响着、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理想者们。


图片

©Dili Pala


喝酒依然是现在鼓楼的流行之一,“酒吧挺多的,酒鬼也挺多。喜欢聚在这里喝酒的年轻人很多,很容易喝酒交到朋友,一到晚上专场喝酒也方便”。来Dili Pala店里的年轻人们除了喜欢喝酒外,更多的则是鲜活、富有精力的,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爱好,“他们通常喜欢溜达、喝酒、玩音乐、搞创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Dili Pala


当年的年轻人们用音乐和罐装酒交朋友、谈热爱,现在的年轻人则纷纷选择自己的方式来交朋友、找回迷茫和焦虑背后的内在主体性。而这也让鼓楼的店铺慢慢变得更为专业细分。每个并没有招牌、或是不起眼的店铺背后,可能就是一种垂直兴趣爱好者们的“理想国”。一道灰墙之外,是游客们沉浸式的老北京体验,而灰墙之内,则是留给青年们的精神生活之所。


鼓楼,一直在变,但也从未变过。从没落到迭代,鼓楼始终是每一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徘徊时,可以抬头仰望的精神图腾。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编辑|Kiki

文字|小语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挤在北京鼓楼】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74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资讯移动站http://baitong.kub2b.com/mobile/,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