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江淮大地,林海叠翠,生机盎然。8月8日,“碳票为媒·绿动未来——安徽铁塔零碳行动”在合肥启动。活动以全国首创的“林业碳票+零碳出行”普惠消纳模式为核心,将林业碳票与零碳快递、外卖、充换电相结合,以购买的碳票抵消用户充电、换电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形成“低碳行为+碳票中和”的完整闭环,实现零碳出行并获取相应的碳积分,最终达成零碳目标。
这一模式以可量化的方式守护绿水青山,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安徽路径”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更通过创新碳票与碳普惠衔接模式有效联动多方力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


林业碳票:让生态价值可感可知
安徽自古便有“生态大省”的美誉,黄山松涛、皖江碧波、徽州古村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林业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已推出多张省级林业碳票,探索出“生态保护—碳汇培育—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路径。

作为此次活动的核心环节,安徽铁塔与霍邱县西山林场签订20万元碳票购买协议,消纳碳减排量2090吨,这一举措成为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的重要实践,更创新性搭建起“碳票-碳积分-公众权益”的联动桥梁。林业碳票作为将林木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后形成的收益权凭证,被称为“生态的绿色货币”,其推广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落实“碳票惠民”政策的关键举措,为全国林业碳汇交易提供了“安徽样本”。
铁塔力量: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扎根江淮大地的安徽铁塔,以“共享、绿色、创新”为发展理念,将7.6万座通信铁塔转型为“数字塔”“绿色塔”,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其核心优势在于点多面广的站址资源、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以及专业高效的运维能力,这些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赋能林业生态保护。

在林业领域,安徽铁塔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项目:六安“智慧林长”平台实现森林资源“一网统管”,马鞍山“高空天眼”实现24小时、360度全域巡航监测,宣城“铁塔+AI”技术守护百万亩林海……一座座铁塔化身生态监测的“千里眼”,一条条数据链路成为绿色发展的“毛细血管”,实现了“一塔多用、一塔多能”的生态价值转化。而此次碳票购买与充换电服务的结合,更让用户每使用1度电,对应的碳票资金即可反哺并守护约0.7平方米的林地资源,让技术优势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实际效能。
全民参与:零碳出行点亮生活
零碳出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绿色实践。此次启动的“零碳出行”活动中,京东、美团、顺丰、邮政、饿了么等企业积极参与,骑手代表领取首批“零碳换电卡”,共同拉起“零碳出行,低碳同程”横幅呼吁社会参与。活动通过碳积分兑换机制,让公众使用铁塔充换电服务时,每充1度电可获得4.8个零碳积分,积分可抵消出行产生的剩余碳排放,还能在“碳惠庐州”“零碳铁塔”等小程序兑换碳普惠商品及服务——这些积分正来自安徽铁塔本次碳票购买协议转化的2090万个零碳积分。

这种“低碳出行+碳抵消”的创新设计,让骑手每完成一次绿色配送、市民参与低碳出行都能获得实在回报,真正实现“低碳有回报、绿色能变现”,不仅激发了新业态从业者的环保热情,更在全国首次实现生态资源向城市服务的价值转化,为绿色出行领域注入新活力。
碳普惠落地: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活动现场,安徽铁塔还向公众普及了碳票与碳普惠的核心概念。碳票是碳减排量的“身份证”,让生态价值可量化、可交易;碳普惠是通过建立量化核算体系,将公众及小微企业的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权益,并给予实际利益激励的机制。两者结合,既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又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此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安徽在林业碳汇、绿色出行等领域的探索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安徽将以碳票为纽带,持续完善碳普惠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绿色发展,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在江淮大地实现有机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安徽力量。
(来源:资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