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培训交流中,学员们认真学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于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明晰了创作方向,坚定了文学理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来自东莞的五金厂工人马益林,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阅读,写作,自认是“一个文学的边缘人”,长时间个人经验式的书写,也使他的写作变得举步维艰。在走进鲁院的刹那,一种独属于文学的庄重瞬间唤醒了他的敬畏;通过两周的学习,他也意识到了写作上的局限:“写作不能只盯着自己,还要努力抓住时代的脉络,去感受和关注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坐在鲁院的教室里,邝美艳被同桌说像极了一个认真听课的小学生,这是她“极为奢侈的时光”。授课老师或阐述精深的文学理论,或讲述新大众文艺变迁,或分享文学路上的沿途风景。这让她感受到虽然写作是孤独的工作,但沿途仍有一群人一直在竭尽探索,探索语言、思想、灵魂,探索能真正抵达的前方。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和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在文学的远方不期而遇。
“在鲁院,我们不仅学习了小说的结构、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蕴,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文学的责任与温度。”从事外贸工作的周志文通过学习打开了文学的多维视角。从经典文本的细读到创作实践的指导,从文学理论的思辨到时代精神的探讨,鲁院的学习让他明白:写作不仅是技巧的锤炼,更是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学会了如何将‘素人’的质朴转化为文学的力量,写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
回顾此次研修班课程以及交流活动,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以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为东莞素人作家搭建了高规格的学习平台,进一步坚定了东莞文学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信心。东莞将帮助和扶持更多文学创作者坚守文学初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做时代的记录者,不断提高创作能力,勇于创新突破,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更多可能性,用文字反映东莞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作主席胡磊说,鲁迅文学院首个素人写作专题班的举办,标志着东莞的“素人写作”正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素人写作”有足够多的故事、见闻和思考,真实地刻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心跳与梦想,让它被看见被分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研修班的班主任谢莲秀表示,大家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两周时间里,能深切感受他们内心受到的冲击、触动、启迪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