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与中国、欧盟及日本之间的关税谈判已告一段落。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包括日本和欧盟在内的国家纷纷选择了向美国妥协,给予美方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和商品采购承诺,这一现象显然表明他们在经济上不得不顺应美国的步伐。然而,中国在面对欧盟和日本的先后让步后,依然坚定不移,没有显示出要屈从的迹象。在斯德哥尔摩的谈判结束后,中美双方关于关税问题的讨论再度被延续,简单来说,双方在谈判进程上的进展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不久前,在谈判尘埃落定之际,美国财政部长却气急败坏地重启了威胁的言论,似乎试图通过强硬的口吻来施加压力。
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外透露,在与中国官员的谈判中,他曾严词警告对方,称如果中国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那么将可能面临更高的关税引发的风险。对此,中国外交部以坚定的态度进行了回击,表示中国将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场关于能源与经济利益的博弈,显然是双方在高谈阔论中的较量,最终结果恐怕较难如美国所愿。
显而易见,谈判桌上未能获得的利益,在谈判结束后同样难以实现。贝森特此时发出气愤的威胁,无疑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窘境。首先,特朗普政府显然已没有可供使用的“牌”。自2017年以来,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虽然最初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际效应逐渐减弱。中国在面对压力时展现出的坚定与科技的迅速突破,使得美国越来越难以找到有效的打压途径,反而发觉自己在稀土资源上存在严重的短缺漏洞。在这种情况下,贝森特口中的俄罗斯石油威胁,不过是美国无牌可打的一种无奈表现。
其次,留给特朗普政府的时间也在不断流逝。尽管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博弈中频频动作,确实收获了不少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的政府能够高枕无忧。美国的国债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从欧盟和日本获取的财富能否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也需要时间。此外,高波动的关税引发的通货膨胀以及美联储的政策不一致,也让特朗普在民意支持率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无法及时完成所有的关税谈判,为美国创造财富并兑现竞选承诺,特朗普在明年的中期选举中很可能面临民主党卷土重来的风险,进一步削弱其后半任期的施政能力。
因此,在这次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税谈判中,尽管表面上看似平手,贝森特的毫无分量的威胁却恰恰反映了美国的外强中干。此时,如果中国在贸易关税谈判中越显硬气,时间越拖延,末了真正处于被动的反而是美国自己。